第四节 中学教育一 中
1958年秋,农场子弟戴帽成立一个初中班,招收学生35人。1961年,初中班增至4个,学生116人。1961年7月,农场培养出第一批初中毕业生29人。
1973年,场党委决定将子弟学校中的中学部分独立分设中学校,在现场直小学西侧建立了绥滨农场第一中学。建校初期,校长于秀和,教导员杨长发。校舍有两栋砖瓦房,面积为1,200平方米,食堂面积200平方米,全校学生总数310人,教师35人,其中,初、高中毕业的教师20人,中专毕业的8人,本科毕业的7人。
勤工俭学种地60垧,纯收入15,000元。学校有东方红—54、东方红—28胶轮车各1台,部分农具,牛车l台。
1975年新建一栋教室,面积420平方米,全校学生增加到510人。教师人数45人,办起了文艺班、报务班、医务班、农机班。1976年修建了操场主席台,面积96平方米。1977年,学生总数720人,发展学生团员180人。
1978年,校长尹敏,教导员宋君明。新盖教室两栋,面积800平方米,学生食堂炊事员5人,种菜地面积20垧。后勤人员30人,东方红—54、东方红—28胶轮车划归机关菜地。
1979年,书记于秀和,副校长姜起孝、崔龙君。为了肃清十年动乱造成的恶果,学校首先从思想工作入手,利用周会课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政治课讲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和”五讲四美”等活动。贯彻中学生守则,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学生思想相对稳定,学习空气浓厚,学习成绩提高。应届高中毕业生有4人考入本、专科院校,同年新建校舍800平方米,成立了图书室。
1980年,校长崔龙君,书记于秀和。新盖校舍800平方米。1981年,新盖食堂一栋,面积300平方米,盖电机井房200平方米。1982年,学校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由原10年一贯制改为12年一贯制,设有物理试验室、化学试验室。1983年,学校周围砌了围墙,并建教师食堂、宿舍共150平方米。
1985年1月教育科制定了《选举校长方案》,通过民主选举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校长林宇震,副书记国运久,副校长袁丽君。通过认真学习贯彻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第一个教师节的庆祝活动,逐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全体教师,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拼搏,发挥集体智慧,取得了可喜的硕果。32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大专以上院校的12人,中专5人,初中毕业生考入重点高中9人。
附:一中历年综合情况—览表
一中历年综合情况一览表
二 中
1975年8月,在28生产队建立了绥滨农场第二中学,校长朱继明,书记陈志远。面向附近士5个生产队招生,招收学生50名。建校初期,校舍是帐篷,学生住在28队仓库里。1976年新建校舍400平方米。
1977年秋,培养出第一批高中毕业生50人。全校设有两个初中班,共有100人,发展团员20人。为了扩建校舍,农场投资5,040元,盖起420平方米教室。建校前3年,学校没有食堂,住宿生在28生产队职工食堂就餐。1978年成立学生食堂,自建水房40平方米,解决了学生的吃饭、喝水困难。同年,陈志远调场公安分局工作,王绪荣任书记。1979年秋,毕业一个高中班,招生两个初中班,全校学生总数160人,教师13人,其中,大专学历的1人,高中学历7人,初中学历5人。
1980年,二中与28生产队合并,成立中心校,撤销了学校党支部,28队书记熊智兼中心校书记。1981年秋,学校与28生产队又分开单独建校。建校舍620平方米,其中宿舍面积500平方米,食堂 120平方米。1983年,校长李晨,书记华云青。学校调进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成立一个酱油厂。1985年,全校学生总数150人,教师16人。1984年至1985年,校长蒲云、书记魏清孝。
全场公办中学教育及发展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