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卫生事业发展概况初创时期
建场初期,卫生条件极差,无任何医疗设备,绥滨及附近农村也无医务人员。土改前曾有几家私人诊所,土改时被封。有病以偏方治疗为主。
1948年麦收期间发生了一次食物中毒,患病40余人,由于农场无医无药,情况十分危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当时绥滨县兽医诊所的张守先,张用民间验方很快控制了病人病情的发展。
1951年,张守先由富锦县调到农场从事兽医工作。1952年,改做医务工作。同时,筹备成立卫生所,所长张守先。
1952年,调来2名医务人员,同年冬从部队转来2名日本医务人员(1名医生,一名护士)2人于第二年回国,赵、刘2人也调离了医务队伍。于是就自己培训3名医务人员。组建了卫生所。建所时条件十分艰苦,只有剪子、镊子各一把,注射器一具,所址在老场部 (现26队)的一个小马架子里,全场的医疗任务都由这4个人去完成。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哪里有病人,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尽管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正如他们有人回忆说:“那时我们经常徒步巡回于各生产队之间,如果能骑上一、两次,就算是很幸运的了,工作虽然苦一些,实行的供给制,但我们感到有了自己的国家,不再受剥削和压迫了,不再为吃饭发愁,就心满意足了。所以,不论干什么,都浑身是劲。”首批医务工作者就是在小马架里,靠着简陋的医疗器材开创了农场的卫生事业。
1953~1954年,卫生事业得到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所设有4张病床,药局、综合诊所、处置室。工作人员有了较细的分工。有医生1人,护士2人,药剂兼注射1人,助产士1人,会计兼划价、收款1人。地址也随着场部的搬迁来到现在的24队处,设在180平方米的一栋草房里。设备:有几张简易桌子,几具注射器,几把撮子和刀片。
1955年场工会拨款5,000余元,分别购置了显微镜、检验试剂、手术台、产床、腹外科、骨外科用的一些手术器械等,全场职工家属看病一律实行免费,外出看病报销路费和药费。
1956年,调入了一大批医护人员,充实了卫生队伍,农场下设的13个生产队都配备了卫生人员,1956年10月,卫生所随场部搬迁到现场部,卫生所设在380平方米的土草房里,建立挂号制度,规定了处方笺的使用等。门诊设有内儿科、外科、妇科。内科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外科能处理一些小外伤。医疗设备增加了高压灭菌器、蒸馏器。固定资产增加了办公桌、调剂台、病案保管柜。病人以家庭病房为主,有望诊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
1957年,医疗费列入计划开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5%提取医疗费,职工免费医疗,家属收半费。进一步健全了各种制度。
1958年,从转业官兵中挑选了一批医务人员,1958年底,卫生所扩建为卫生院,成立了卫生院党支部。
发展完善时期
1959年,先后派出李长春进修儿科,胡国昌进修妇科,张汉学进修麻醉,夏连芳进修五官科、帅士才、王洪伦进修内科,谭维根进修放射线科。这一年,基层卫生人员也开始进行培训,举办了学习班,学员25人,时间2个月。
1960年初,设置了病房,设床位24张,门诊设内儿科、外科,妇科、口腔科,中医、药局、检验,放射线科。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门诊、病房24小时值班,成立了患者食堂。
1963年,病房扩大到37张床位。分内,外五官组。
“文革”动乱时期
“文革”后,领导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基本保证了全场人民的治病就医问题,未发生重大医疗事故。
1969年组建九团,卫生院改名卫生队,遵照毛主席“6.1”指示,掀起了“一根针,一把草药”的热潮,全队上下齐动员,采集了大量的中草药,特别是针灸术在全场普遍开花,家喻户晓。
1972年后,卫生队的各项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开展了医疗作风整顿,号召全体医务人员钻研业务技术。选送部分医护人员去北京、哈尔滨、兵团总院、二师医院等地学习进修。医疗队伍随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场不断扩大并根据他们有文化,上进心强等特点进行了目标培训,使他们一度成为卫生队的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
1973~1976年,集中了一部分财力、物力进行基本建设,初步改变了卫生队的环境条件。
恢复发展时期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医务人员精神振奋,学习空气蔚然成风,学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技术。
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卫生队改称职工医院,成立了卫生科,科院合一办公,卫生科统管全场卫生系统行政工作。
1977~1985年,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如下:
农场卫生科下设医院、卫生防疫站、计划生育办公室、妇幼保健站、队卫生所。
1979年开始解决诊室拥挤问题,院房建筑面积由1971年的1,345平方米增加到3,442平方米,设立了传染科,做到一般传染病不转院。
1985年,医院已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传染科,中医科等为主的临床科室,还设有心电室、超声室、理疗室、检验科、放射线科等辅助科室。
内科:不局限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急救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如1981年6月成功地抢救了一例雷电击伤,循环骤停20分钟的患者。另外,在抢救流行性出血热,脑血管意外,有机磷中毒等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外科:不仅能处理简单外伤和进行阑尾炎、疝气等手术,还能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胃切除及吻合,脾切除等手术。1984年,做了一例颅骨损伤去骨瓣减压,硬膜外出血肿清除术,它表明,医院已开始了简单颅脑外科手术的历史阶段。
妇产科:能熟练掌握剖腹产术、子宫次切、全切除术、子宫外孕、及中期引产术、人流术,男女绝育术、内倒转术、产钳术、穿颅术、断头术、除脏术。熟练进行产后大失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痫艾妇科、产科常见病、危重症的挽救治疗。1984年3月,成功地摘除了一个重19市斤的卵巢囊肿,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五官科:能进行上颌窦根治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扁桃体剥离术,喉息肉摘除术,中耳乳突根治术及五官科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
儿科: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医科:能熟练地运用辨证施治分析,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在妇科及一些慢性病的治疗方面获得了明显效果。
口腔科:治疗常见牙病,如龋齿的预防和治疗、牙髓病、根尖病、牙周病、拔牙术及口腔黏膜病的治疗,能开展总义齿、局部义齿,固定义齿、桩冠等镶复工作。
检验科:除开展一般的常规,生化外,近几年又开展了血脂分析,质量控制、早期癌症脱落细胞检查,细菌培养,血液骨髓穿刺涂片等。
X线科:可进行钦透、胃肠钦透、平片、气钦双重造影、胆囊造影,支气管造影、气管病灶断层、肾盂造影、关节造影等等。
心电:能诊断和鉴别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及心安、阿托品、氯化钾等试验。
超声:诊断肝、脾、胆囊、肾、腹腔、子宫、卵巢的大小、位置以及某些癌症的诊断。
理疗: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开展一些新项目,如用经络综合疗法治疗荨麻疹效果显著,在治疗面部精神麻痹、慢性腰腿痛、脑中风后遗症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
护理:本院护理工作进步较大。如1980年对一位昏迷67天的病毒性肺炎病人的护理就集中体现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责任心和较高的护理水平。直接从事护理工作的36人中,中专毕业的2人,取得护士技术职称的18人,参加半年以上理论学习班进修的11人。
药剂科:对药品实行3级管理,毒麻药品有帐,贵重药品有票,制剂室所制药品基本上保证了临床需要,1984年建立的院检室,可对自己生产的药品进行药物分析。1985年取得了合江地区卫生局颁发的制剂许可证。
1983年后,进行了企业整顿,贯彻岗位责任制,对劳保医疗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85年被授予总局级“文明医院”称号。 1985年,有职工207人,大专毕业生8人,中专毕业生11人,卫生技术人员164人,年门诊量4万余人次,年收治病人2千余人次。建筑面积3,442平方米,占地面积17,87亩,90张床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
分场卫生所
1953年建立一分场卫生所。
1958年建立二、四分场卫生所。1960年建立三分场卫生所。以上卫生所设5—7人,分场撤销时,卫生所随之撤销。1959年五分场成立卫生所,有10余人,1962年、五分场卫生所撤销。
1970年,成立28连卫生所,1981年改为作业区卫生所,有10余人,1983年卫生所撤销。
1974年成立机关卫生所,有11人,到1985年底仅有1人。
生产队卫生室
1953年始,生产队逐步配备卫生人员,1956年成立分场卫生所,有的生产队卫生室合并到分场卫生所,生产队的医疗工作由分场卫生所承担。1962~1663年分场卫生所撤销,生产队卫生室依旧保留,并逐步完善,1个生产队配1名卫生员,能处理一些常见病及小外伤。九团时期,生产队卫生室配备2~3人,一般配男女卫生员各1人,1982年后,生产队卫生室缩减到1名卫生员,这些卫生员大都经过半年以上的理论学习或在场医院经过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 1985年底基层卫生室49个,共51人。(见附表)
医疗卫生经费的使用情况
1952~1956年,医疗经费由场实报实销。1957年开始,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5%作为专用基金。1979年以后,提取工资总额的6.5%作为专用基金,农场给予适当的补贴。
后附:卫生系统各类人员发展情况
各历史时期各类病床数,床位周转率,利用率、治愈率,门诊量、房屋建筑面积
医院基金使用情况
基层压疗卫生室分布情况
受县、团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及论文发表、受奖情况
现有主要医疗设备,器材规格及使用情况
卫生系统各类人员情况统计表
1952~1985
(续表)
1959-1985年各类病床,周转率治愈率,门诊量,统计表
绥滨农场各单位卫生所建所时间及分布图
1981-1985年资金使用情况统计表(一)
单位:千元
1981-1985年资金使用情况统计表(二)
单位:千元
受县,团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情况统计表
(续表)
一九八五年末主要医疗设备,器材规格及使用情况统计表
勤俭建院,救死扶伤
艰苦奋斗、勤俭建院,救死扶伤是全院的光荣传统。建场初期,农场医务人员住马架子,坐塔头墩子,吃玉米面窝窝头。
1956年,松花江水泛滥,医务人员奔赴抗洪救灾前线,白天同抗洪大军一起挑土筑堤,晚上头顶药箱,趟着没腰深的水,到各个防汛棚诊治病人,由于水灾,痢疾、肠炎发病率很高,他们千方百计为病人治病,并从很远的生产队往堤上背菜改善生活,保证防汛大军身体健康。
1958~1959年,医务人员又随工人一起上山伐木,同工人同吃同住,白天伐木,上楞场,夜晚挑灯为工人治病。
1960年,成立患者食堂,为解决患者及全院职工家属吃菜的问题,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人拉犁种菜,人人都是多面手,病房的维修,扩建都是自己动手完成的。
60年代初,全院职工在困难面前同心同德,千方百计减轻国家负担,就连值班用的蜡,手电筒等都是靠生产自救买来的,注射器坏了想方设法修好,再继续使用。由那振明修复的注射器曾受过东北农垦总局卫生处的好评。
医院扩建施工,都是自己动手。从1974年至1985年,自建用房2,000余平方米。
1954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一职工的妻子突然腹痛,阴道流血不止,经诊断确认为宫外孕,需立即转院,此时,天空正飘着大雪,松花江水尚未封冻,不能行车,唯一的办法是将病人送到鹤岗。病人失血过多,面色渗白,处于昏迷状态,必须立即输血才行,但卫生所尚无化验室,不能鉴定血型,在这危急时刻,卫生所长张守先主动站出来说:“我是O型血,事不宜迟,赶紧抽血吧”!给病人输了 200mm血后,情况有所好转。由医务人员送往鹤岗矿工医院,经手术治疗脱险。
50年代和60年代,无私地为病人献血的医务人员何止一、二。一名麻疹合并肺炎心衰的患儿生命垂危,需要输血,何镇芬毫不迟疑地献出了自己的血,患儿转危为安;一名不全流产的病人大失血,张守先等医护人员主动提出:“救人要紧,我是O型血,抽我的吧”。又一重患需血,医护人员李德生,马万升主动献血。
年轻一代医务人员继承了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共产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石蜀平、陆书孝、延海深、徐小林等都在病人需要输血的关键时刻献出自己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