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医药及管理

第四节 医药及管理


50年代,管理水平不高,对药的管理缺乏经验,中、西药局、药库不分,分工不明确,各队领药可直接在药局领取,账目也只局限于数量统计,药库经常搬迁。
  1959年,成立制剂室,设备极简陋,有个高60厘米,直径30厘米的蒸馏器,制剂时烧木炭,用水要自己挑,制剂的品种也较单一、质量无法检验。
  60年代初期,对毒、麻药品的管理不严格,曾有一例女性患有吗啡成隐,这一教训促使本院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逐步实行了麻醉药、毒麻药品专方、专人保管,毒麻、贵重药品建账。
  70年代,开展大采大制中草药,年采近万斤。药剂队伍发展壮大,最多时17人。中药制剂人员在老中药师郑树元的指导下,群策群力,利用传统工艺方法制出了丸、散、膏,丹。兵团时期享有较高的声誉,各团慕名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中药丸剂年产几十万丸,片剂100万片,针剂十几万支。70年代,全场人口2万左右,医药费每年不足30万元。
  70年代,西剂的制剂也有进展,已能生产卡因,安痛定,溴化钙、水杨酸钠,氯化钙等。
  80年代,随着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房屋、设备的增加,中西药库分设,采购、调拨、保管帐目健全,对药品实行三级管理。每月或每季盘点一次。在制剂方面,制出了平衡盐,转化糖。1984年,建立了药检室,1985年,获得了佳木斯市卫生局颁发的制剂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