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卫生防疫

第七节 卫生防疫


建场初期,寄生虫病、地方病(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病等)发病率很高,尤其以克山病、狂犬病为著,另外肝炎病、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1956年,场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通过广播讲话,张贴卫生公约等形式大造声势。1957年,各队配备了卫生人员,对全场的卫生防疫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打深井,粉刷墙壁,修建厕所,鸡鸭有架。改变了卫生面貌,对重点病人(克山病)进行免费医疗。
  1961年,场爆发了一次小儿麻疹,死亡率非常高,给卫生防疫工作敲了警钟。在无专职防疫机构的情况下,指派专人到基层搞预防工作,对儿童及时接种疫苗,使麻疹的发病率逐年下降。1981~1985年无一例发病。
  农场的专职卫生防疫机构是从1975年设置的,防疫组的张树平、杨子衡等利用3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场的各个角落,普查地方病。确定地方病重灾区是7队,普查后采取了防水、打深井,改厕所、服碘片,盐加碘等有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原有病例的发展和新病例的发生,如7队过去曾因地方病严重,职工不安心工作,人员外流,通过防治地方病,已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儿童健康成长,无新病例发生。
  1976年,在全场普查结核病,3队列为重灾区,普查后对流动期病人进行了免疫治疗,缩小了病区。
  多年来,农场在地甲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防治率达 85%。农场为流行性出血热重灾区。60年代后期曾发生2例,1971年冬发病2例。1972年冬,以12队为轴心,在8个居民区爆发37例。从1973年~1982年,疫源地发展到38个,10年间呈散在发病67例。 1971年~1982年,共发病106例,年发病率在0.5/万~18.4/万,年平均发病率为4,8/万。死亡2人,死亡率达2%以下。
          1971~1985年出血热发病率、死亡率统计表



  1982年,爆发流行了甲、乙型肝炎,疫源为场直托儿所,集中发病40余人,当年全场爆发了182例,疫情发生后,防疫站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对疫地进行了严格的消毒,病孩隔离住院治疗,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宣传教育,规定对餐具要经常消毒,在医疗上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次一用一消毒,同年,防疫组改为防疫站。
  1983年7月1日,食品卫生法实行后,对饮食行业人员进行卫生法教育,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食品加工企业进行日常监督,建立企业档案,进行达标管理。
  1984年,开始对结核病进行系统的监督治疗,专人管理,定期随访,遵循结核病管理条例。
  1984~1985年,全场大搞精神文明建设。从治理脏、乱、差入手,狠抓了以“两管五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建设,使全场的卫生面貌有了根本的转变。
  附:1980年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资料统计表。
           1980年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资料统计表



  1980年,大骨节患者316人,治疗38人。
           地方性气班牙抽样(5~7岁)患病统计表



  总平均患病率低于轻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