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59~1966年,处于组建时期,建立了科技机构。完善科技工作内容。推行和普及解放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科学技术。
  1977年,重新成立科技科后,主要是抓科技科的恢复工作,查找以前有关科技工作方面的材料以及处理科技方面的遗留问题。
  1980年,着手进行科技人员的“套改”工作。从此,科技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明确了科技科的主要工作范围是:负责全场科技人员的管理;建立科技干部登记和技术档案;负责科技人员的套改、晋升工作;给外调科技人员办理技术档案及手续;负责全场科技项目的收集并呈报场科委审批;对批准的课题项目下发计划任务书;对计划内的科研项目抓好落实、考查,鉴定及验收工作;年度计划完成后,组织技术鉴定;将重大科研成果呈报上级;对成果显著的项目,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1983年12月28日,召开了绥滨农场首届科技大会,会议主要内容是学习上级文件贯彻总局、管局科协会议精神,成立科协组织,建立科协机构;讨论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交流专业学述论文及科研成果;奖励贡献较大的科技工作者及先进集体;举办科技成果展览。会议历时3天,凡有职称的科技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参加。工会、共青团应邀参加。农机校、二九○农场,江滨农场的来滨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共290人,20多个单位写来了贺信、贺词。场领导全部参加了会议。孔祥安总工程师致开幕词;场长、科委主任张克明代表科委向大会作了科技工作报告;邝雄洲总会计师作2000年科技发展设想报告;科委副主任郭玉奎作科协候选人资格审查报告;党委书记李绵清作大会总结;会议筹备组收到论文,科技成果总结200余篇,其中受奖的51篇。一等奖12篇;二等奖17篇;三等奖22篇。评出先进科技工作者2名(侯作祥、高景福),科技积极分子1名(陆书印),先进集体3个(医院、生产科、职业高中);颁发奖金;一等奖50元,二等奖30元,三等奖15元。还为先进个人和集体颁发了荣誉奖状。
  在本届大会上,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
  主席;刘学培;副主席:孔祥安;秘书长;张海丰;副秘书长:于凤臣;委员:逄甲东,袁丽君,王竟祥,胡国昌,张先强、丁蕴炎、兰永千、韩光普、董国喜、林福华,刘梅静。
  1983年,场设置了科技阅览室,购买了国内外各种自然科学的杂志,备有各种专业书及工具书。还有英、日,俄等外语录音带,以供全场科技人员查阅资料,充实知识,掌握国内、外科技动态。
  建立科技档案
  将每年有保存价值的技术资料集中保管,并分类编号,封存。以备将来成为农场科技工作的参考材料,也是今后科技人员考核和晋升的依据之一。现存各类专业论文,试验报告,试验计划及科研总结等科技材料239份,成为农场科技工作的宝贵材料。
  成立科技人员病房
  1984年,在医院专门成立了科技人员病房,专供科技人员住院用房,增设了沙发、电扇和新被褥,为科技人员住院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建立科技人员健康检查
  定期为助工以上科技人员体检,建立科技人员健康档案,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检查项目主要有;内科、外科、肝功、X光透视、五官科、心电及“B超”。
  建立科研站
  农场科研站始建于1956年,在老2队(现26队处)建立了试验区。耕地面积5~6垧,人员6~7人。负责人邵德伟。1956年,场部搬迁,试验区随迁到现场部(现家委大院处)。耕地10垧,负责人王金祥。1959年,成立良种站(现奶牛队处),站长范春锁,书记李得亭,这时的试验范围已由三大作物扩大到蔬菜及果树栽培试验。 1961年,良种站又搬迁到现在14队处,负责人周奇勋。良种田及小区试验田150多垧,其他耕地50多垧,共计200余垧。技术人员和工人20余人。主要进行农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建站后,选育了大豆“繁—11”、小麦“751”,玉米“103×牛11”等品种,在全场推广。玉米“103×牛11”在管局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