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建场初期,设备简陋,生活艰苦,主食是玉米
子饭,玉米面窝头,发糕等,每周可用面食改善一次生活,过年过节用白面包饺子。粮食加工靠石碾、石磨碾米磨面,或到绥滨县去拉运,交通不便时,用人去绥滨扛运面粉。副食主要是莱汤、咸菜、黄豆、野菜等。过年过节可吃到猪肉、牛肉、豆油极少。个别时候,个别人可吃到野鸡、狍子、野猪、花脸蘑、黄花菜等山珍野味。
1953年开始,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白面占主食的三分之一,其他是玉米
子,玉米面等粗粮,每天可吃一顿白面,白面仍靠绥滨县供应,副食以自种蔬菜为主,春季有小白菜、水萝卜、菠菜、韭菜、葱蒜等,夏季有茄子、辣椒、黄瓜、豆角等,并可吃些瓜果,冬季有土豆、萝卜、白菜、大头菜等,并用萝卜、芥菜等腌咸菜,用白菜渍酸菜,并做豆腐改善生活,过年过节杀猪卖肉,但每家买的都不太多,比较节俭,很少大吃大喝。
1959年至1961年,是职工生活最困难的时期,粮食供应量降低,由40—50斤降到18—30斤,副食和其他日用品供应十分缺乏,一切凭票供应,不但量少,而且质量极差,人们吃不饱饭,实行“低标准,瓜莱代”,用玉米秸粉碎做淀粉窝头、饼子,粗糙难咽。豆腐渣掺青菜做菜团,吃泥秋鱼,豆油每人每月3两。由于营养不足,人们健康水平大大下降,出现浮肿,便秘等疾病。
1962年以后,由于贯彻“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人们生活也逐步改善,粮食供应量增加,副食和日用品供应情况好转。并从1959年以后,农场建立了粮油加工厂,白面供应占粮食供应量的50%,豆油每月供应半斤,年节增加,由于政策允许职工种自留地和养猪,蔬菜和肉类也逐步能自给自足,农忙季节杀猪卖肉改善伙食,过年过节猪肉供应不限量。
1970年以后,面粉占70%,单位和个人可到外地用白面换些大米,副食供应有很大改善,豆油每人每月一斤。农忙季节搞会餐,开会,检查工作,参观学习开始出现吃喝风。
1980年以后,由于逐步落实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市场活跃,副食花样增多,在市场上肉、蛋、鱼随时可以买到,但物价比以前提高,在供应范围内,可享受“倒挂费”和副食品补贴。蔬菜自给有余。由于农村粮食情况的好转,粮食供应已不成问题,粮票越来越失去作用,但主食仍然比较单调,主要是白面,年节可少量供应些大米、牛、羊肉较缺。
饮食风味农场人口来自四面八方,口味不一。各地方的风味在这里都有所体现,但由于地处东北边陲,长期混居,各家饭菜,食堂饭店,风味大同小异,基本趋向东北风味。与内地不同的特殊风味是“杀生鱼”。但此种酒肴不卫生,易生肝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