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水电燃料
第六节 水电燃料
水:建场初期至60年代,职工生活用水是取至室外水井,几十户用一眼大水井,井壁用原木板做成六角型“井道木”,层层叠起,井深8—10米左右,用木板做成井台,井口成四方型,井台上架起“轱辘把”,系一条井绳或铁链吊一水桶取水,冬季井台井口结冰,表面溜滑,取水困难而危险;春季大风把枯枝乱叶刮入井里,很不卫生;夏秋下雨道路泥泞,有些住户离水较远,担水十分不便,特别是家中无强壮劳力者,常为担水发愁,有时需左邻右舍帮忙担水。
1970年以后,由于住房条件有所改善,水井由室外公用大水井逐步改为室内家用铁管井。井管直径一般为1—1.5寸,比室外大水井既方便又卫生,大水井逐步淘汰。目前,我场尚无自来水,一直使用铁管井,有些家庭改为电动代替人工压水。
电:建场初,晚间照明用油灯、马灯、保险灯、蜡烛等。
1953年,农场开始用柴油机发电,在场部(现24队)地区开始安装电灯,安装了通往各生产队的电话,1954年安装有线广播。各家安装小广播喇叭。极少数家庭购置交流收音机。
1980年以后,家庭用电量大大增加,除照明用电外,部分职工烧水用电热器电水壶,做饭用电风葫芦,睡觉用电褥子,少数家庭和饮食单位开始用电冰箱、电风扇、电热锅、电烤炉。文化娱乐普遍有电视机、部分家庭有收录机、洗衣机。为节约用电,每家安装电表。
燃料:
50年代,家庭做饭和冬季室内取暖的燃料都是柴草,豆秸,树皮、树根等。
60年代和70年代,家庭做饭仍然用柴草、豆桔、玉米秸甚至麦秸,取暖燃料由树枝、豆秸过渡到用煤,但由于多数家庭喂猪,烧柴很多,屋子又小,屋内比较暖和,烧煤很少。
80年代以后,由于荒地越来越少,人口逐渐增加,打柴困难,作物秸秆也相对缺乏,近年来又提倡秸秆还田等原因,环境也要求卫生、整洁、防火,在场部地区逐渐普及煤灶烧饭,豆秸只做引火柴,取暖全部用煤做燃料,烧火墙,火炉和土暖气,生产队也开始向这方面发展,但生产队由于柴草比较方便些,多数家庭做饭仍以柴草为主,但取暖都以煤做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