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新风录

第三章 社会新风

第一节 新风录


绥滨农场在多次开展学英雄树新风,特别是近几年在开展两个文明建设,“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中,涌现了大量的先进人物和好人好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农场的社会新风貌,现择录部分事例记载如下:
  14队6对青年举行集体婚礼
  1984年7月14日上午,绥滨农场第14生产队,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扩音机里歌声嘹亮,干部群众欢声笑语,大谈集体婚礼的形式好,称赞不收彩礼,一切从简的新风尚。
  少先队员手持鲜花,来宾欢天喜地,聚精会神地观看集体婚礼的高兴场面。集体婚礼在14队俱乐部举行。参加婚礼的代表有:场宣传部副部长姜起孝、团委胡桂林、场工会任运中,逄超英,崔铁民、唐静等同志。他们根据场党委指示,前来祝贺。场宣传队的同志参加了集体婚礼,他们用优美的歌声赞扬集体婚礼。
  婚礼由14队团支部书记张朝英主持。队长陆书印宣读结婚证书;新婚夫妇向参加婚礼的领导,家长,来宾行鞠躬礼,并互相交换礼物,接着由主婚人,队党支部书记万久兴致贺词;姜起孝代表党委宣传部、工会委员会、共青团委员会致贺词;新婚夫妇代表讲话5来宾讲话3宣传部、场工会、团委向6对新婚夫妇赠送“勤劳致富50例”,“农业副业手册”“新婚必读”,“夫妻之间”,“计划生育”等新书12册。并赠送了其他纪念品。
  最后,场宣传队演唱了“谁不说俺家乡好”,“计划生育好”等歌曲。婚礼在“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声中结束。
                    廉洁奉公
  绥滨农场副场长王明义刹歪风刀尖向内,不向亲不护短受到群众称赞。
  副场长王明义上任后,带头整顿不正之风,把1980年通过“后门”进入医院的侄媳调出医务队伍,受到党内外的称赞。群众说:这样的干部接班我们放心!
  王明义是上任不到一年的年轻干部,在学习中央整党文件过程中,他听说哥哥的儿媳是3年前(未结婚时),通过后门安插到医院的,在党委会上,他主动表示要查处这件事。会后,他即来侄媳家,问清了情况后,便耐心地说服和开导她和侄子。不久,便通过组织将侄媳调出医院。还有一件王明义办的事,也在全场引起很大反响。原来,他的哥哥于1981年在住房的后面接出一间20多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住房。1985年4月,场党委在建设文明单位活动中,整顿场容场貌。王明义又主动做兄嫂工作,动员他们拆除了影响城镇建设规划的那间新房。农场一些后接住房的人也都纷纷行动起来,自觉拆除未经批准,私下乱接的住房。
              李静滨、薛福昌舍己救人
  1981年8月12日,服务站维修工人刘焕章下菜窖取酒糟,硫化氢中毒晕倒。前去抢救的3名同志也先后熏倒在窖内,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情况万分危急。当时在场的几十名群众(包括受难者家属)都着急无策,就在这关键时刻,场党委副书记李静滨,办公室副主任薛福昌,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在群众的帮助下,薛福昌首先.口捂湿毛巾,腰系绳子,冒着生命危险下窖救人,由于窖内硫化氢气体甚浓,在刚救上一名同志的时候,熏得他面色铁青,站立不稳。正在窖上组织抢救的李静滨,看此情景,抢过毛巾,系上绳子,置生死于度外,连续两次下窖,先后救上两名同志。可是由于硫化氢的熏呛,李静滨也神志不清,支撑不住,在这种情况下,薛福昌顾不得身体的虚弱,又一次下窖,救上了最后一名同志。他们这种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行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反映了我们党的干部在关键时刻,生死关头敢于献身的高贵品质。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他们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为了表彰李静滨、薛福昌同志舍己救人的革命精神,树立先进,教育群众,党委决定,把他们的事迹通报全场,号召全场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职工群众开展向李静滨、薛福昌同志学习的活动。
           陈云富、司国强、叶爱民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1981年8月12日,场部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永久窖内硫化氢中毒事件。服务站工人刘焕章下菜窖取酒糟,晕倒在窖内,正在家里休息的木材厂工人陈云富同志听到呼救声,马上赶到现场,毫不犹豫地跳进菜窖救人,结果,出窖后,抢救无效光荣献身,就在这时,待业青年司国强、叶爱民闻讯赶来,不顾个人安危,先后跳进窖内救人,结果晕倒在窖内,经抢救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身体仍然没有得到良好恢复。
  陈云富、司国强、叶爱民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行动,表现了一个共青团员和青年的崇高思想和无私无畏精神,反映了青年在党的教育下健康成长的高贵品质,他们这种精神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给全场共青团员、青少年做出了榜样。
                   拾金不昧
  金钱面前不动心
  在绥滨农场汽车队,人们都称赞34号车驾驶员徐焕新是拾金不昧的好同志。
  1981年元旦前夕,徐焕新同志单独到鹤岗执行运输任务,在从鹤岗返回绥滨农场途中,拾到两麻袋猪肉,大约有250多斤,回到车队后,徐焕新同志立即将猪肉交到队部。有人说:“这么多猪肉拉到自己家里谁也不知道,等于白捞”。徐焕新同志却认为,一个 人的品质比金钱物资更重要,哪能见钱就动心呢?  
  1982年夏季的一天,徐焕新和另一位同志到4队执行任务,在路经绥滨县福兴公社西边的林间公路时,拾到了一个手提包,他俩打开一看,内有现金800元和其他一些票据。徐焕新想现在来往车辆频繁,失主不会走出多远,一定会回来找的,他们就在原地等候,过了大半个小时后,一位同志急急忙忙赶来询问看到提包没有。徐焕新经过核对,将手提包交给了失主。失主原来是绥滨县的一名采购员。
                   尊老爱幼
  五保老人的生日   1984年3月6日,是9队五保老人孙连清的85岁寿辰。清晨,孙大爷的四合院就热闹起来,连队的工会主席给老人送来了丰盛的酒菜、寿桃和长寿面。党支部书记,队长、工人,家属、教师等祝寿的人络绎不绝。一群少先队员扛着铁锹、扫帚进了院子,先向老人敬献了红领巾,接着就在院子里打扫起卫生,老人望着满屋满院的大人孩子激动地说;“我虽说没儿没女,可比有儿有女还强啊,生产队就是我的家。”
               优秀教师卢凤芹二三事
  卢凤芹是绥滨农场小学教师,从1960年就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多年来,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教学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多次被评为农场、管局、总局、省模范教师。  
  一、当好班主任
  卢凤芹当了20多年班主任,在这期间,乱班她接,淘气学生她要,把乱班转变成先进班,把淘气学生培养成优秀学生。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班40多个学生,每天都会出现各种事情,她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转变学生的思想,解决好班级出现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老师告诉她说;“你班有个同学拿了修配厂技术革新急需用的大滚珠”。她听后很吃惊,因为爱护公物的流动红旗挂在她的班里。她马上找这个同学谈话,发现他对爱护公物认识片面,认为爱护公物就是爱护自己教室的桌椅、门窗。卢凤芹感到这是工作中的一个漏洞,事情虽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但却说明同学们对爱护公物的认识模糊。于是她对全班同学讲清这个滚珠的用途,爱护国家财产的重大意义,组织同学们讨论,大家对爱护公物的认识提高了。拿滚珠的同学受到了教育,主动到修配厂找工人师傅道歉,退还了滚珠。  
  王××是全校有名的淘气生,他连续两年留级,早晨经常迟到,上学有时忘带书包,书本不到半年,不是丢失就是烂得不像样子,作业经常不完成,你有千条妙计,他有一定之规。留到卢老师班,卢老师首先在班级做好工作,当把他领进教室时,全班热烈鼓掌欢迎,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红着脸。卢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及时找他谈心,他含着眼泪说:“卢老师,想不到二年三班的同学这样欢迎我,我今后一定好好学习”,他在一段时间里表现很好,但是不久,老病复发,又淘气起来,卢老师抓住苗头,在班里给同学们讲战斗英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故事,他很受教育,卢老师趁热打铁,及时和他家庭联系,共同配合,鼓励他好好学习,使他进步很快对学习有了兴趣,卢老师抓住不放,经过反复、耐心地培养教育,这个学生于1981年“六一”儿童节加入了少先队,学习成绩也提高到93.8分,淘气生变成了优等生。
  二、特殊任务
  场部地区有20多个到学龄的聋哑孩子,1975年开了聋哑班,当时没有这方面的教师,卢凤芹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当聋哑班的班主任。这是一项陌生而艰巨的任务,第一、要学通哑语,哑孩子都是打手势。于是卢老师就到绥滨县聋哑学校找来了四大本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每天一边看,一边练手语,经常十多点钟才休息。经过半年多的苦练,哑语学通了,可以熟练地和聋哑孩子打手势说话,为教好聋哑班打下基础。第二,要摸透聋哑孩子的脾气,聋哑孩子由于生理缺陷,多数脾气古怪,互相看不起,都觉得自己能, 经常打仗,哭闹,嘴里乱啊啊。要是批评他们,他们就用手势骂老师,实在难办。卢老师为了掌握聋哑孩子的脾气,经常和他们在一起,给他们看图讲故事,注意他们的一言一行。时间长了,发现他们有爱急躁,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抓住这个特点开展教学,利用各种图片实物,教他们写字。孩子们进步很快,他们已不单纯用手势表达语言,而能写字表达语言了。
                 模范收购员 赵洪波
  赵洪波嘴勤,腿勤干收购,连续三年当劳模。
  赵洪波已50多岁,是绥滨农场废旧,土特产品收购站站长。13年来,他勤勤恳恳搞收购,热情高,干劲足。他搞收购有两大特点,一是嘴勤、二是腿勤。
  赵洪波的收购担子挑到哪,动员群众踊跃交售的宣传就做到哪。起初,每到一地,他拿着有关材料宣读,后来他就把宣传内容编成顺口溜,一路收购,一路念颂,很吸引人,他都是亮开嗓子说几段。当农村产品收购的旺季,他还自制标本,拿下去,让群众熟悉,采集。有人给他计算一下,每年他进行有计划的宣传50多次,随时随地的小宣传无可计数。宣传鼓动好,收购产量多,特别是中草药材,虽然野生资源丰富,但是,人们常常因为不认识不能采集。经老赵的实物标本宣传,群众认识了,纷纷上山采挖,收购量从原来的一万二千斤猛增到七万八千斤。
  赵洪波挑担子下乡收购,每年都走遍农场37个农牧生产队,收购量大的地方,他还要多跑上几趟。在下乡途中,他是一边收购,一边调查,一边进行技术传授,一边给生产队沟通有无,他踏查了全场17个山林草甸子,了解到每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告诉大家去采集。他还介绍中草药材的各种泡制方法,指导群众边采边制,保证中药性能。农场银耳车间缺罐头瓶,他跑遍了远近6个农场和县城,给订购了50万个。赵洪波连续三年被评为管局劳模,1984年被评为总局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