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致富
第四章 勤劳致富
勤劳致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坚决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政策,号召大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广开财路,各寻生财之道。宣传从事国营、集体、个体经营都同样光荣的思想。支持个体户、专业户勤劳致富。在短短几年间,全场在许多行业闯出了勤劳致富之路,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勤劳致富的典型,有上百户年收入超万元,成为“万元户”。党委宣传部收集整理了这些勤劳致富的典型经验,并于1985年12月20日印刷出版了小册子:《勤劳致富汇编》(第一集)。《汇编》前言中说:“这个《汇编》是在我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的第一年,也是全场职工群众勤劳致富初见成效之际编印的。本《汇编》收集了39个典型,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和第三产业,这种典型在我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我场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兴办家庭农场以来出现的好势头,显示了全场职工群众在勤劳致富道路上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
这39个典型事例是:
种植业:1、发扬风格、互助互利(21站原副队长刘振江);2、优良品种取胜,三垧七亩地发家(科研站职工付永洪);3、九亩地上创利一千八(职业高中女职工刘树凡);4、靠科学种田、科学管理,一跃成为万元户(七站职工刘树滨);5、姜桂琴绿化又发家(林业站女职工姜桂琴); 6、坚持标准作业,不怕老天发难(27站孙刚月和弟弟), 7、爷俩办起了家庭农场(8站康拜因驾驶员李玉才);8、靠勤劳,手工农场也发家(6站职工李因成);9、不误农时,致富有方(37站马发祥和弟弟马发友);10、甜菜瞎了种白菜(17站周德发);11、补栽大葱抓收入“了站律太平、王殿才);12、种水稻致富(职业高中职工王再臣);13、好消息二则(22站7个机械化家庭农场收入全部超万元; 8站8个机械化家庭农场全部成为万元户)。
养殖业:14.周脉斌发财先交欠款(16站退休工人周脉斌);15.孙志业家庭牧场越办越兴旺(8站孙志业)16.养猪积肥,肥多增产(24站职工刘恩来);17.养羊为主,兼经它业、各路进财(24站职工郭宝文);18.母子牧场结硕果(19站申乐美);19.挂帐六千不气馁,转业养羊有奔头(32站职工葛新安);20.自谋出路的董传军(待业青年董传军);21. 科学养鸡,一年成为千元户(7站老职工叶庆光); 22.发展奶牛业,初步得甜头(3站职工艾厚仁),23.小青年办起养鸡场(27站刘清);24.困难户养牛致富(工程三队临时工肖彦成)陈 25.防疫员办猪场当年盈利超万元(11站原兽医防疫员李连军);26.振敏养兔发家(22站职工陈振敏)。
多种经营:27.各业齐上勤劳致富(14队职工、共产党员张福昌);28.以农为主,兼营牧业,收效显著(37站刘洪诚);29、多种经营、多路进财(28站职工左英);30、青年李银芳办个体烫发店生意兴隆;31.用自己的手创造幸福(场部待业青年李继军);32.贩运时装的“大蓬车”(原木材厂停薪留职职工文霞);33.小四轮救活了修造厂(绥滨农场修造厂)34.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青年木器社(木材厂25名待业青年)35.越办越兴旺的集体家属队(场直家属大队)36.开辟第三产业(绥滨农场粮加厂面包车间);37.张云祥开辟修理行 (职工高中共产党员张云祥);38.小集体也有奔头(汽车队综合门市部7人);39.责任制加民主管理出高效益(综合厂冰棍车间)。
具体事例选录如下:
致富能人—孙志业
绥滨农场八队职工孙志业,1984年初办家庭养猪场以来,由于他信科学,会饲养,能管理,细算帐,养猪只一年就还上了上年再产品的资金二万四千五百多元和各种费用,上交五万二千八百多元,纯收入达五千二百多元。
孙志业办家庭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为何如此之高,除了勤劳苦干,还有二点:
一、相信科学,按标准化饲养。孙志业养猪信科学,敢投入从而达到了高产品。为了使猪生长快,他买来鱼粉、食盐、钙粉生长素等,为猪群补充微量元素。在防疫上,老孙从来都不拉空按时打防疫针。喂猪更是准时准点,对各种猪都有专门饲养办法他饲养的38头母猪,400多个仔猪,近百头肥猪,十头公猪个个膘肥体壮,仔猪断奶重达38斤,窝重400多斤。他还选用优良种猪,注意更新换代,不惜高价买了一头“梅山”公猪。今年春,几百头仔猪一分窝就被一抡而空。
二、采取多种渠道解决饲料来源,节约费用。喂这样大的一群猪,不在饲料上下功夫,经济效益很难提高。孙志业在二亩半的水面上放养细绿萍。日产鲜萍1万8千多斤,解决了粗饲料,他还种了倭瓜,收获80多吨,可顶精饲料近20吨,只这两项就节约上万元。
青年李银芳办个体烫发店生意兴旺
绥滨农场烫发个体户,共青团员李银芳,是一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姑娘,三年来,她坚持开办个体烫发店,热心为群众服务,生意兴隆年总收入达六千多元,成为青年勤劳致富的榜样。
1980年,十七岁的李银芳高中毕业了,毕业后,她一面学习文化课,一面寻找就业出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策,鼓励勤劳致富,对李银芳的教育启发很大,她想:党的政策已经明确,我是共青团员应代头响应党的号召,自找门路,为社会做点事情按照她自己的话说:“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创造价值,自己养活自己,饭才吃得香。”于是,她就和父亲商量,想要学一门手艺,父母非常支持她的想法,并决定让她学理发、烫发,因为场里只有一个国营理发店,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1981年6月,她为了掌握烫发技术,自费到哈市学习电烫,两个月后,她回到家里实习,九月份又到江滨农场学习冷烫,十一月在绥滨农场修造厂开始营业,1982年春《芳芳烫发部》正式营业。
正当她干得起劲的时候,场里职业高中要招生,而且考上职高就有分配工作的希望,她的心活了,自己这样干会长久吗?不如专心致志地学习,争取考上职高或者大学。正当她思想动摇时,中央经济调查组的同志,到绥滨农场考察,来到他家了解个体经营情况,对她讲了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她说:“不管国有企业还是个体户,都是为社会主义中国创造财富,都是光荣的。这番话使她的眼界又开阔了,心里更踏实了,当时的管理局局长王强,来场检查工作,也看望了她,鼓励她消除思想顾虑,大胆地干,努力做出成绩。党的关怀和支持增强了她干好烫发这一行的信心。
她对待顾客热心周到,不分早晚,尽量使每个顾客满意。一次,一对年轻夫妇回老家探母,晚七点多种才来,第二天早晨要赶汽车,求她帮助理发和烫发,银芳热情的接待了两位来客,一直忙到深夜,给他们烫了头,理了发,使这对夫妇非常满意。
她不但对人热情而且技艺娴熟,收费低,对左邻右舍或一般简易的梳理整型还不收费,因此,《芳芳烫发部》远近闻名,在绥滨农场人人皆知,许多人专程找她烫发。
1983年8月她分到农付队当了工人,现在是职工了,是否不再开业了?不是的,在有工作的同时,她又从沈阳购置了烫发的设备和物品,回来后继续营业。有人说:“一个女孩子,个人自谋职业,自掌门面,谈何容易?”这话不假,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党的政策指引,没有家庭、组织等各方面的支持,确实是干不了的?今年她包了一垧地,种了半垧大豆,半垧甜菜,农忙的时候,就得持弄承包田,闲的时候,就营业烫发。今年,她仅甜菜就收入一千多元。
李银芳不是把目光投在钱上,她说;“学烫发自谋职业比依靠国家安排强,能为社会出点力,心里感到十分的高兴。”她每天都主动到税务局交税金和管理费。税务所的同志开玩笑地说:“你真是交税模范。”她还积极参加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被评为农场、管局的勤劳致富的先进个人。
绥滨农场联合厂广开生产门路
绥滨农场联合厂是在1982年建立起来的集体企业,由七个单位的213名待业青年组织起来的,是实行民主管理,自负盈亏的单位。
三年来,这个厂充分发挥青年的特点,艰苦创业,自己找门路,想办法,先后开办了四个行业,二十一个工种,有九项弥补了农场的空白,冷饮冰糕,苫布制作,康拜因4、9的传动带,汽车保温被,拖拉机和汽车的坐垫,元钉、针织手套,食用真菌饲料加工等。
现在有固定资产二十一万元,五百多子方米的厂房和仓库,总产值九十七万元,三年共盈利十万八千元,人均收入近六百元。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他们采取民主管理定额上交,超利分成,政策兑现的管理方法。收到了显著效果,今年预计总产值三十万元以上,盈利三万六千元,人均产值二千八百六十多元,人均收入可达六百七十元。
实践证明,联合厂不但解决就业问题,而且收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使社会安定,同时也培养了一些专业人才,办好集体企业有两条,一是放开经营,二是落实责任制,这样才能使集体企业更加兴旺发达。
小四轮救活了修造厂
曾经是年年吃亏损饭的绥滨农场修造厂,1983年以来,逐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改变了以修为主的老模式,自己设计制造了深受农民欢迎的“小四轮”拖拉机,使这个濒于倒闭的修造厂充满了生机,八四年可盈利四万元,摘掉了亏损帽子。
过去修造厂是农场包下的亏损点,每年是只包任务,不管经济效益,1983年以后,厂里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对领导班子和车间主任进行了调整,分离18人留下168人,经营形式也有了一定改变,不但搞修理,还给外单位打井,安装暖气等,这一年经过了最大的努力生产形势有了好转但靠单一修理,只能冬检一时忙,平时还是没活干,靠到外地搅活,厂里的机械设备,部分工人的技术都用不上,一些人就要“失业”,工厂还是没出路。怎么办?全厂职工坐下来找出路;有的提出开饭店,有的提出修鞋……关键时刻厂长王立兴带领大家从研究市场和用户需求入手,调查了解情况,寻找那些适合厂里生产,不必与大厂或其他企业竞争的活路,农民需要小四轮拖拉机,这是他们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而且他们有制造小四轮的条件。信息,帮助他们做出了科学的判断:生产小四轮是救活工厂的必由之路。八四年厂里决定生产小四轮后,立即组织了以厂长王立兴、工程师石国珍为领导,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班子并先后派人去依兰、富锦、佳木斯等地学习,一个个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征途,一个个又失望而归,各地技术封锁使他们毫无收获。没有图纸,他们就买来一台旧小四轮拆开,边拆,边研究,边测量,边绘图。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绘出了图纸,并于五月四日造出了第一批小四轮拖拉机,经试车后全部达到技术标准。在制造过程中,他们吸收了各厂家的优点,边造边改,自制件达40%左右,用户们开着这个厂制造的小四轮满意的说:修造厂的小四轮开起来稳当,用起来有劲。
九月份,这个厂部分车间又改革了工资制度,实行了基本工资与超额按件(拆成为超额劳动日)计酬相结合的工资形式,奖勤罚懒,科学管理,月底结算,有的工人除基本工资外多开50多元,现在,工人们一进车间就有干不完的活在等着他们,工厂有了生机。目前,用户们纷纷争抢订货,到年底生产100台,可盈利4万元。
越办越兴旺的集体家属队
一个白手起家的集体家属大队,几年来,他们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初具规模的集体企业,现在有耕地二千多亩,固定资产达到三十三万元,成为农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绥滨农场场直家属队,是六六年社教后由戈长华等几名家属自发组织起来的,后来经几散几合,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家属队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家属生产队一开始就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人一把锹在场部周围草甸子开荒种地,下地一担肥,回来一捆草,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没花国家一分钱,依靠自己的积累,逐步发展起来了,除搞种植粮豆作物外,还种植甜菜、蔬菜、养牛、培养木耳、烧酒,制粉、磨豆腐、开小馆、制膨良酥、冰棍、酱油、被服,编织、烧砖、基建施工、运输等项目。
1982年底,年产值达到二十六万七千元,有的人主张多分配说艰苦奋斗多少年了,好不容易得到现在的经营成果,是我们劳动所得,应该多分。党支部认真地分析了情况,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经过充分讨论,统一了认识,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本色,前几年因底子薄,多年来,没有增加人员,还有很多有劳动能力的家属没活干,国家有困难,农场歉收,一时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我们有了点底,不能分光,应该扩大生产,为场分忧,让更多的人有活干。认识统一以后,在农场均支持下拿出十万元,建了一座年产红砖三百万块的转盘窑,八三年正式投产,还买了一台汽车,一台铁牛55、一台东方红75,盖了旅馆、饭店,解决了二百七十六人的就业问题。
家属生产队还坚持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的原则。干部民主选举,不脱产,重要问题都经过民主讨论决定,在分配上采取计件计分计酬法,多劳多得,不搞平均主义,不吃大锅饭,增强了企业活力,家属生产队越办越兴旺,今年总产值达三十一万元,盈利十万元,人均分配六百二十五元,为农场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十二站、八站全部机械化家庭农场收益超万元
二十二服务站的七个机械化家庭农场收入全部超过万元,是我场经营效果最高的单位之一。
这个站从年初兴办家庭农场,站领导就积极协助家庭农场搞好经营,充分调动了各家庭农场场长的积极性。他们在春涝严重灾害较多的情况下,坚持科学种田、管田、收田,严格把好质量关,使全站的各家庭农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全站七个机械化家庭农场最高收入三万五千元,最少收入一万五千元。八十个手工家庭农场中最高收入一万三千元,平均收入两千元以上。全站总盈利三十万元。
第八服务站八个机械化家庭农场,经营有方,相信科学,讲技术,全部成为万元户。最高达到三万三千元,最少的也在一万五千元以上,全站总盈利四十万元。
这个站的机械化家庭农场的共同特点是:信科学,讲技术。机械化家庭农场场长李玉才靠技术修旧利废,减少机车修理费,达到全站最低线。李贵友信科学与农技服务公司签订小麦种植技术合同,使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这个站的八个机械化家庭农场在经营管理上普遍做到心中有数,站领导协助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家庭农场越办越好,人们普遍看到了兴办家庭农场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