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在古城的一年

在古城的一年


                   信访办 苏永锐
  古城,是一个三面丘陵环抱的北方古老村屯,位于绥滨县连花泡以北,绥滨农场场部东南。抗日战争时期,曾是绥滨一带中侠(刘振生)抗日游击队与日本鬼子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曾留下过敌人的尸体,也流过烈士的鲜血。
  五十年代末期,古城西南、北三面还沉睡着几万亩未开垦的荒原。当时,这些未开垦的处女地是我场扩大耕地面积、建设新生产队的主要目标之一。现在,这片土地除划给古城屯一小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已成为我场二十一队、二十二队的良田。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这些良田是垦荒者,特别是转业官兵的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侦察兵首进古城踏察
  1960年初,我在二分场刚建的八队新立屯任副支部书记,元旦后的一天,分场总支书记崔长海同志通知我到分场办公室,他很和气而又庄重地对我说:“组织决定,先由你负责筹备古城开荒队,第一步的部署到总场生产科请示。”
  生产科科长刘学培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说:“古城周围荒原总情况我们已经掌握,但详细的开垦方案还不够确切,需要进一步的详细踏察。例如,需要清林的山岗地有多少;能开垦和不能开垦的有多少;夹杂在荒原中的熟地、撂荒地有多少,以及哪些地段先开荒,哪些后开荒;拖拉机运输、作业的行走路线;荒原中的小地抢子等等,都要实地调查,在图纸上标志出来。”并抽调能做统计、能为开荒第一线服务的三名同志,到生产科简单熟悉掌握平板仪、平面图的描绘。最后交代说:“由你负责在较短时间内,按上述要求完成任务后报告生产科。”
  当时,分场抽调出何国俊、王东城、张国栋三人,按刘科长的部署准备就绪后,我这个原在凉山军分区当过情报员的战士,今日又重返前线。我们这个小股侦察兵首进古城。到达古城后,首先和村干部说明来意,大概了解一下环境,安排一下吃住后,冒着严寒,踏着没膝的白雪,背着绘图板、扛着平板仪和标杆,首先攻上古城西南的制高点一一古城岗。钉下了踏察的第一个标桩。就这样,除刮大烟炮无进行野外作业外,每天都早出晚归,从山冈到洼地,穿树林走草甸,一片片、一段段地踏察测量。有时手指冻僵划破拿不住铅笔,大风雪迷眼视线不清,也克服困难坚持干下去,有时掉进狼窖坑,就你拉我我拖你地在雪地里滚爬,欢笑,此时此刻,患难与共的战友之情特别叫人感到亲切,温暖驱散了疲劳和饥饿,晚上回到驻地吃着老乡煮的定量小楂子粥和玉米面饼子,大咸菜,感到比现在饭馆的高级饭菜还香好多。因为,当时是“低标准瓜菜代”的困难时期,能吃到这些饭菜是主人对我们的优惠待遇,晚饭后,在小油灯下抓紧时间核对记载描绘好当天的劳动结晶,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踏察了东西长三十多里,南北宽二十多里的全部荒原,并走访了农乡,莲花、福录、吉和、永德、集贤等村屯。这不仅完成了荒原的踏察和平面图的绘制任务,而且也增进了和地方干部,村民的了解与友谊。这些劳动成果和情况,全部向生产科做了口头和书面报告。
                队伍开进古城垦荒
  1960年4月中旬,进点筹建工作正式开始,开荒队领导班子已组成:队长王彦秋,机务副队长赵玉林,农业副队长罗权武,我任支部书记。方启山、何国俊、齐明富、刘友清等为会计统计,保管等队间人员。接着,分场从八个单位抽调100人左右到生产队当农工,后勤人员,准备边开荒边生产,当年种植水稻。
  新建一个生产队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带来很多困难,因为当时农场正处在困难时期,三年连续涝灾,大刮共产风,浮夸风,苏联卡脖子要债,农场在1958,1959两年接收大批转业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吃住问题十分严重,抽调到开荒队的人多数是这两年刚来农场的青年,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有些小青年想家,思想情绪波动很大,加上当时又搞场社合一,人员思想更为复杂,给领导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知难而进开创局面
  当时面临的现实就是如此;条件艰苦,任务重,情况复杂,思想波动,人员新,困难多。有少数不坚定者不辞而别。怎么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知难而进,开创局面,这是共产党员的党性表现。党支部研究决定;首先要从思想教育入手,抓传统教育,新旧对比教育,从而提高觉悟,做到先人后己、先苦后甜,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只有坚定信心,困难才能被克服,只有干,才会有出路。班子要形成拳头,支部要形成战斗堡垒,干部必须吃苦在前,带头克服困难,关心体贴群众,把他们当成兄弟姐妹,并发挥党、团员的骨干作用,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做大量的疏导工作。
  总场党委书记吴惠新、场长孙光俭、副场级干部刘继权、王克令、田德雨,分场书记崔长海、分场副场长郑光喜等领导同志经常深入开荒队指导帮助,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职工的思想情绪明显好转。如住房虽然十分困难,住的是社员的仓房,包米楼子,自盖的临时马架,老弱病残和女同志分别挤住在社员的北炕,离家近的老工友早来晚归,吃“低标准、瓜菜代”,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出工清林烧荒。到四里地以南的莲花泡去刨稻田拉马犁杖翻稻田,打稻田埂子,养猪种菜,各项工作都干起来了,局面开始打开了。
  六月份,从各单位抽调的开荒机车陆续来队,共有大、中型拖拉机十多台,每天开出黑油油的土地几十垧,对开荒队的人员是很大的鼓舞。尽管天气热,小咬、蚊子、瞎虻多、吃住条件差,但机务人员你追我赶,争上游,夺红旗,谁都不甘落后。当时机务人员冯春茂、徐勤增、娄德、余治海、李孝功、刘明杰等同志都是好样的,有时零件坏了,没有车送就步行扛着零件往返几十里领回装好再干。
  种水稻的同志不怕烈日晒,不顾每天在泥水中浸泡,扒草、洒药、轮班看水和驱赶野鸭,虽然不会种水稻,但都能尽职尽力去干。并不断的派人外出求师拜访。当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位水稻专家,主动登门亲临现场指导。他就是曾经给鲜族人当过八年长工的党委书记吴惠新同志。只要他到开荒队就要深入稻田检查。去稻田后就挽起裤腿脱掉鞋,在稻田中边干边讲。他总是非常诚恳、和气,并抓住重点的说:“种水稻要抓住水,看住草,防稻瘟,看住鸟,不怕苦累和细收,丰产丰收就跑不了。”他的身教和言教鼓舞了大家的劲头。
  后勤伙食长齐明富和大家一起种菜,走家串户买食品,和分场打猎的联系合作,打狍子野鸡,到河里捞泥秋鱼,千方百计地改善大家的生活。由于大家共同努力,终于战胜了困难和灾害,渡过了难关。这一年开荒一万余亩,收回水稻十几吨,取得了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胜利成果。
                 抗洪抢险英勇战斗
  八月的天空,阴云密布,连降大雨。低洼地全是明水,松花江上游水位不断上涨。兄弟单位都抽出人力上堤抗洪,开荒队也接到待令通知,准备就绪,王彦秋负责队里的工作。我和几十名年轻力壮的同志和五队抽调的抗洪人员编为一个队,由我和队长钱树良同志负责,负责五道坝一段险段。这场洪水确实罕见,凤山西南全是一片汪洋大海,波浪翻滚,向大群雄狮猛兽一样冲击着坝埂,水位不断上涨,大雨又下个不停。抗洪的人们没有一个穿着干衣服,又湿又冷,又饿又累。但为了江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家日夜战斗在受洪水猛烈冲击的险段上,扛砂袋,筑人墙争先恐后,不怕苦,不怕累。二分场的范永才、孙孝英、崔龙祥等都是无私无畏的战士,他们在抗洪前线上,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过近二十天的抗洪抢险战斗,终于战胜了洪水,保全了江北几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凯旋而归。
  十二月初,我和队长王彦秋又接受上山采伐的新任务,带领二分场的采伐运输队,向小兴安岭的德胜沟进发。
  在古城的一年,是我从1958年转业到农场二十八年中,工作变动最频繁、接受新任务最多、遇到困难最大、环境变化最复杂的一年,也是受到最严峻考验和锻炼的一年。党组织对我非常关心,我受到富锦县的奖励,被评为局先进工作者,这是我一生难以忘却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