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产业结构

第三节 产业结构



                 第三节 产业结构
  10年来农场下大力气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确立了稻、林、牧三大主导产业,拉动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在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中,农场把调优种植业结构作为基础环节来抓,并按照“调出优势,调出市场,调出效益,调出竞争力”的原则,把劳动密集型、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水稻作为主导产业,并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开发进程。
  (一)依靠市场引导调整
  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农场加入世贸组织后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并注意从潜在市场需求,消费热点同农场资源条件的结合点上寻求新的增长点,把水稻这个主导产业建立在既适应市场需求又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可靠基础之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行结构调整。农场地处松花江、黑龙江两江交汇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水资源,具有发展水稻的区位优势,通过调整把区位优势变为产品、产业优势,面向市场构造经济优势。
  (二)依靠政策引导调整
  农场针对水稻开发投资大、职工自筹资金困难的情况,对新开发水田每公顷给予 2 000元“三机一井”或农膜、化肥的垫支,新开发水田增加钢骨架大棚的,办理担保手续后,农场给予垫支,贷款十年内还清。
  (三)依靠科技支撑调整
  农场按照“以科学促调整,以调整促发展”的思路,重点在水稻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上等进行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努力在新品种选育、模式栽培等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做到“三个结合”:坚持科技进步与标准化作业相结合,坚持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改造相结合,坚持自我培养与依靠外部科技力量相结合。农场与东北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了新技术示范园区,推广应用磷素活化剂等新技术10余项。
  (四)依靠增投抓调整
  几年来,农场投资500万元,新增钢骨架大棚500栋,使大棚总量达到 1 200栋,占育苗总量的80%。投资800万元新购收割机,改装水田插秧机、整地机械126台。
  (五)围绕特色抓调整
  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工作思路,争取国家投资3.2亿元建设“引黑工程”。2005年第三期工程完工后,可以引用无污染的黑龙江水灌溉,建立起33万亩的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农场自己培育的绿色品牌“龙府”牌绿色大米,已申请国家专利。实施产业推进,把龙头、品牌、绿色、基地捆在一起抓。2005年又引资4 000万元,建立起一个年加工5万吨的精米厂。
  (六)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4年,农场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融资500万元(农场控股300万元)建起了一座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的万寿菊鲜花加工厂,2005年,万寿菊的种植面积达到22 530亩。
  二、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农场把林业发展放在一个突出位置,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构筑起绿色屏障通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把林业育苗做成了大产业,成为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抓解放思想,走观念更新之路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迎接市场挑战,加快发展经济的先导和前提,农场突破影响和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努力实现单元经济向多元经济发展的转变,改变单纯种植业的传统观念,把发展林业同种植业一样重视起来。
  (二)抓龙头牵动,走产业化之路
  实施产业化,是推进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实现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2003年,农场争取国家投资300万元、自投100万元,加大了林业育苗基地的建设。全场育苗面积达到1 000公顷,成为省级重点苗木繁育基地,年育苗2 500万株,年创产值达2 000余万元。育苗基地集造林、绿化、花卉、果树等八大项目,共 88个品种,构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化格局。2004年,又建立了集果树引种试验林、果树新品种评比林、果树采穗圃于一体的标准化果园及砧木圃,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2004年,又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植物园。
  (三)抓科技创新、走科技强林之路
  农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增加林业发展科技含量,使林业经济总量中科技要素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及时适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造林、育苗等方法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林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使小小树苗变成“摇钱树”。在提高品牌意识上,选育了品种纯、不飞絮、干形美、枝条垂度大的“垦绥垂柳”,2003年经过省林业厅鉴定后,成为许多地区绿化的首选树种,每年订货量达到50万株以上。在提高市场意识上,引进大棚育苗技术,使针叶树育苗实现工厂化,育苗周期可比传统育苗提前一年。目前,针叶育苗大棚扩大到 5 400平方米,年产苗174万株,收入17万元。在提高创新意识上,建立了1 000多平方米集制菌厂、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技术培训中心三位一体的制菌基地。投资50万元,引进袋料高新技术培育香菇、木耳50万袋,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榆黄磨、灵芝、猴头、金针磨、平菇等栽培开发技术,年产干品10余吨,全部出口日本、韩国和销往福建等地,创收30余万元,成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四)抓生态林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结构调整中,农场注重把发展质量效益农业与生态经济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农场实施了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再造工程”,仅2002年新增造成林面积1 000公顷,使全场森林面积达到7 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14.4%。全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优化,推动了绿  色产业、产品的开发进程,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抗御低温、干旱、洪涝自然灾害能力增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
  农场从战略性结构调整出发,把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作为应对入世、富民强场的战略举措,坚持“科学饲养,规模推进、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龙头牵动、市场带动”的方针,逐步实现由种植大场向畜牧大场的转变、规模大场向经济强场的转变。
  (一)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
  农场专门成立了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场长、书记担任主要领导,由一名副场长专职抓畜牧业,并负责生猪、奶牛超常规发展计划、措施的制定实施。
  (二)明确发展目标,加大考核力度
  为保证目标落实到位,农场要求场、科、区、队级主要领导要带头示范养殖,副处级以上领导每人养奶牛不少于15头,副科级以上领导养奶牛不少于10头或母猪20头,作业区大户必须建立一个1 000平方米、存栏母猪不少于200头的规范化养猪场。农场把奶牛存栏数、鲜奶产量,畜牧业产值等作为考核场、科、区、队主要领导干部的硬性指标,并签订发展目标责任状,把考核目标落实到单位、人头,实行百分考核。
  (三)落实和兑现各项优惠政策
  2003年开始,农场给予购买奶牛的养殖户每购买一头给予 1万元贷款,购买一头母猪给予1 000元贷款。从2003年初到2005年上半年,农场就为养殖户提供养殖资金5 000余万元。对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的奶牛户,每贮15亩玉米(青贮)或种植 15亩苜宿,农场给予补贴1 200元;对新建规范化养殖小区的,用地、建筑材料、修路、用电等农场给予贷款和补贴政策。2003年农场投资500余万元建立起一处3 600平方米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小区,为机关干部和外引户提供服务。对科学饲养,实行冻精配种的养牛户,年末根据人工授精员提供的授精妊娠头数,每头牛农场给予补贴30元。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农场投资 300万元为各管理区建起了兽医防疫站,配齐配强防疫技术员,真正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养殖户排忧解难,同时还加强新老养殖户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其养殖水平。
               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产 总产统计表
                 (1996~2005年)
  表3—1                         单位:公顷 公斤 吨



               农场经济增长情况一览表
                 (1996~2005年)
  表3—2



               工农业总产值(现价)统计表
                 (1996~2005年)
  表3—3                               单位:万元


 
               家庭农场经营情况统计表
                 (1996~2005年)
  表3—4                               单位:万元



  
              农场经济实力增长情况统计表
                 (1996~2005年)
  表3—5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
                 (1996~2005年)
  表3—6                               单位: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表
                  (1996~2005年)
  表3—7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