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水田开发

第二节 水田开发



                  第二节 水田开发
  20世纪80年代是农场开发水田种植水稻初期,开始只是摸索种植,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出“改造低产田,调整种植结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了水田开发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1994年以后,水田发展逐年呈上升势头,1996年农场成立水田开发领导小组,强化了水稻办工作人员,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从物资到技术给予积极扶持,当年就使水田种植面积扩大到 7 000多公顷,但单产不高,平均在400公斤/亩,原因是种植水平低,缺乏种植技术。1998年,由于引进技术和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技术应用上,推广了旱育稀植“三化”栽培,使水田种植趋于平稳,每年在8 000公顷以上。
  2000年,为了提高水田种植技术,进一步扩大水田开发面积,农场提出“引资金,引技术,引能人”战略,当时就有外来户 100余人来农场考察种植水稻情况,随即桦川、五常、延寿、方正以及吉林等地的水稻种植户来农场进行开发种植,签订种植合同达 100余份。引进的这些种植户,虽然有多年的种植技术,但绝大多数缺少资金,大部份靠农场垫支来种植。由于政策的鼓励,当年水稻生产扩大到18 000公顷。
  2001年,为加快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农场制定下发了《2001年绿色优质水稻开发实施方案》,出台了相应优惠政策,对购买插秧和整地机械的农户给予垫支2/3价款,3年回收垫付部分,粮食上交每吨补贴 200元。同时水稻上交实行承诺价,由于政策的趋动,当年水田就扩大到20 000公顷,到2002年上升到20 871公顷。
  2003年,全场水稻种植面积下滑到15 138公顷,原因是2002年水稻生产遭遇了70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市场价格低迷,粮食销售不畅,造成水稻户大面积亏损,资金紧张是前所未有的,相当部分种植户无能力种地,失去了种水稻的信心,有的忍痛把水田改成旱田。
  2004~2005年,国家出台了良种补贴政策,水稻的市场价格攀升,种稻户的积极性又一次高涨起来。加之种植技术的提高,水稻单产也大幅度提高,效益明显增加,使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到2005年水田种植达21 363公顷,占播种面积的62%,实现总产 17.5万吨。水稻生产已成为农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