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广播电视
第八节 广播电视
第八节 广播电视
一、概 况
1996年 3月,广播电视局与通讯科合并,对外称广播电视通信中心。李延国任中心主任,逄超英任党支部书记;段正奇任副局长;广播电视局设新闻和技术二个部。新闻部主任鞠永胜,技术部主任赵恒军。
1998年 3月,广播电视局独立并转制,竞聘承包。逄超英竞聘为局长,李延国为党支部书记,段正奇调党委宣传部。承包合同规定:广播电视局设备更新换代等大事项农场给予一定拨款,其它费用自理,年上缴农场 5 000元。广播电视局设“三部一办”,即新闻部、技术部、有线部,办公室。
1999年3月,孙朝辉任新闻部主任。
2000年3月,龚德明任支部书记,鞠永胜任副局长。
2003年3月,孙朝辉任副局长,陆相林任新闻部主任。
2004年3月,佟继文任党支部书记,4月,闫虹旭聘任播音员。7月吴良任技术副局长。
2004年 10月,陆相林调农场机关。9月农场广播电视局开始进行摸底调查、资产评估等,做归属总局北大荒影视集团垂直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
10年来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节目采编发展到数字化,节目制作由磁带电子编辑提高到非线性编辑,节目指标有本质的提高。实现用网络上传新闻等节目,告别了传送磁带的历史。有线电视网络不断升级,改同轴电缆为光纤电缆,电视信号质量明显提高,传输频道由12套增加到 40套,电视用户发展到3 050户。用户收费标准按分局物价局和广播电视局下发文件执行,从1995年每月6元逐渐提高到10元,再到15元。
二、宣传报道
广播电视局始终坚持围绕农场的中心任务,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在坚持办好固定的农场新闻栏目基础上,还根据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党员先进性教育、小城镇建设以及农场职代会制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开办相应的专栏宣传政策,讲解理论,报道先进,普及科学种田和养殖技术,为农场的经济建设、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每周一、三、五播3期新闻,每期8分钟左右,二、四、六重播。每年场内播发新闻 520条以上,分局播发280条左右,总局60条左右,省台3条,中央台 1条。每年播放党教、科教片20多部集。开办了“党在我心中”、“巾帼风采”、“园丁颂”、“农业科普专栏”、“绥滨农场人”等栏目。配合农场及部门重大活动的要求,制作了党教、水利、畜牧、教育、卫生、工会电视专题片《家书》、《树高根深》、《雪夜擒魔》、《喜看新变化》、《杀妻》、《圆.射线》、《家的光环》、《幸福》、《探索》、《唤得春风扑面来》等80多部。本台播出的宣传农场方针政策,科学养殖、种植知识,宣传表扬先进模范,曝光环境建设中的不文明行为等节目,职工群众非常爱看。
三、台站基础建设
广播电视工作是重装备高投入的行业,是高科技装备的窗口部门。1996年,农场给配了一台“面包车”,方便了新闻采访拍摄。1999年,农场投资19.6万元,分局给安装了信号回传设备及电脑,建成了局域网,实现了节目和资料互通互联。为与宝局、总局采编技术接轨,提高采编质量,1999年10月,农场投资32万元,从北京购回松下AJD—200肩扛式摄录一体机 1台,松下掌中宝EZ351台,松下AJ—230H录像机1台、索尼DSR—30P录像机 1台,松下ADJ—440450编辑机1套,经典30字幕机1套,实现了采编设备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升级换代。2000年 5月,无线电视发射台停播。2000年10月,农场投资5万元,从北京购进佳能掌中宝XM—1型数字摄录一体机1台,雷特光盘刻录机1套,提高了贮存资料的指标和安全性。2002年,农场投资 8万元,购一台松下DVC180MC数字摄录一体机,装修三楼演播厅,灯光全部配了冷光源,提高了播音员的口播图像质量。2004年秋天,农场批准将84米高自立式综合电视发射塔拆除。
2005年9月,农场投资6万元,购置大洋910非线性编辑机1套,实现了电脑编辑制作,提高了画面质量,告别了磁带编辑。购买索尼PD190P掌中宝1部,进一步提高了节目制作质量。
四、技术 网络建设
1996年设技术部,技术部负责仪器设备维护维修,无线台、有线台的值机播出,有线网络维修以及收费工作。多年来不断总结探索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确保电视节目安全准确优质播出。全台技术管理的规范化,曾受到鹤岗市广播电视局、总局广播电视局的表扬。 1996年4月份开始,建设了八、九、十四、十九队农场前端延伸网络,与场部同网可收看12套节目。建设了四、三、十一队自设前端网络系统,分局广播局建设了五、十二、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队自设前端有线网络系统。1997年,由工程师赵恒军设计并带领施工建设了六、七、十五、十七、二十九、二十三、二十五、三十二队自设前端网络系统。以上各队,用4.5米和3米板状卫星接收天线、万利达 98S和98P一体机,配专用柜,传送8套节目,其中有 7套卫星电视节目(中央 1台、2台、四川、山东、浙江、云南、贵州),1套收转农场无线台农场新闻节目。入户率达85%以上,为农场节省了大量的设计费和施工费。到1997年底,农场已有21个生产队1 400多户居民看上了图像清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1998年,二十队建成网络,并入场部前端。同年分局光缆信号传到农场,传输32套节目。1999年 7月,在灯光球场首次采用卫星调制器做现场直播庆“七一”文艺演出试验,获得成功。2000年 6月在俱乐部直播农场小学第二课堂才艺展汇报演出,直播顺利。2001农场新闻通过光缆上传分局电视台,结束了传送录像带的历史。在场部少部分区域将串接入户改为分支分配入户。在被改造的住房中间安装一个小铁箱,信号电缆接进来,通过分支分配器输出,每户单独一条信号线,提高了信号质量,防止了偷盗信号,降低了故障率。2003年,农场投资 19.6万元建设生产队三级网络(总局至分局为一级光缆网,分局至农场为二级网,农场至生产队为三级网)。 这一年,开通二十九、十四、十七、十、三、四、九、十九、二十三、十二队,共10个生产队的三级光缆网络,其中架三队至四队专线光缆4千米,场部至十九队专线光缆3千米,其它都是与通讯科合用光缆。2004年 5月,农场投资25万元,电视局自筹8万元,实施场部地区同轴电缆改光缆工程。自架光缆6千米,入户改为分支分配型,改造 2 300户。提高了信号质量,降低了故障率,减少了维修量。当年还开通了十五队三级网。2005年,农场投资17.3万元,建设了二十一居民组、八居民组、十一居民组、七居民组三级网。其中二十一居民组架专线6千米,十一居民组5.5千米,八居民组 4千米,七居民组6千米。到2005年底,全场三级网建设已完成15个居民组,全场有线电视入户3 050户。
五、队伍建设
广播电视局有员工14名,其中党员10名。
10人有技术职称,其中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6名。新闻专业3名,电视技术 4名,其他3名。
到2005年,电视台工作人员外出参加新闻采编、电视网络、工程技术、播音主持等各种培训班达1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