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科研成果

第四节 科研成果



                   第四节 科研成果
  1996年至2005年共获得总局级以上科技成果9项,其中农业(水稻)6项,农机2项,林业1项。
  1997年《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主持参加人员:郭敏、王智华。
  1997年《甜菜新良种及纸筒育苗高产高效配套技术》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主持参加人员:王智华、郭敏。
  2001年《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推广》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参加人员:白山、兰世玉。
  2001年《土壤磷素活化剂应用与推广》获省职工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奖,主持参加人员:郭敏、王智华、高翔。
  2001年《大豆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获省职工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奖,主持参加人员:郭敏、王智华、高翔。
  2001年《大豆大垄密植机械改装》获省职工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奖,主持参加人员:杨成义、李洪文、廖红云。
  2001年《联合收割机改装4ZL—2480型双轴流滚筒》获国家专利,主持人:艾丽。
  2002年《垦绥垂柳选育及扩繁栽培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参加人员:李殿明、刘曙华、樊静。
  2002年 《联合收割机改装4ZL—2480型双轴流滚筒》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参加人员:艾丽、杨成义、李洪文、廖红云。
  近几年农场为了鼓励和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参加科研活动和科学试验,农场从科技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凡是对落实和承担总局、分局科研课题,并获分局以上科技进步奖或优秀论文的,农场拨给科技经费每项1 500元,农场课题每项500元。
  附:科技论文选登
              垂柳雄株母根育大苗快速出圃试验
                李殿明 毕明河 张艳玲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乡高标准绿化大苗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急需绿化大苗尽快出圃,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我们进行了垂柳雄株母根育大苗快速出圃试验。
  1、试验时间、品种、面积、株行距、试验方式
  试验时间:1995年4月至1998年10月。
  参试品种:绥滨农场林业局选育的“青皮垂柳雄株”。
  试验方式:二年生母根(主试)、当年生苗(对照)。
  试验面积:各为1亩(667平方米)。
  试验树种栽植株距为1米,行距0.7米,亩植株数:分别是953株。
  土地准备:秋整地,起好垄,垄式栽植。
  2、试验方法
  3月初,对2年生母根实行平茬,萌芽后选留 2个壮芽进行培养,待萌条长至15~20厘米高时,再选留1个壮条进行培养,将另1个萌条抹去,进行常规的中耕、除草、灌水、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以栽植1年生青皮垂柳雄株苗作为对照。
               当年苗木高生长状况比较表
  表6—1                               单位:厘米



  
             植苗与母根育大苗生长状况对照表
  表6—2                               单位:厘米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
  1年生苗移栽育大苗的高生长和径生长均比母根育大苗的高生长和径生长慢, 培育的年限相对长,出圃晚。
  3、效益分析
  3.1母根育大苗(3年累计)
  苗木费:0.25元/株(母根剪条收入抵一部分苗木费,从而降低苗木成本)。
  管理费:0.60元/株(每年0.20元/株)。
  土地费用:0.27元/株(每年0.09元/株)。
  起苗装车费:0.30元/株。
  不可预见费用:0.30元/株。
  以上费用合计:1.72元/株。
  成苗以后株产值:10元/株。
  株利润=株产值—株成本=10—1.72=8.28元/株。
  亩利润=亩植株数953株成苗率80%株利润8.28元/株=6 309.36元。
  3.21年生苗移栽育大苗(4年累计)
  苗木费:1.0元/株。
  管理费:0.80元/株(每年0.20元/株)。
  土地费用:0.36元/株(每年0.09元/株)。
  起苗装车费:0.30元/株。
  不可预见费:0.40元/株。
  合计:2.86元/株。
  株利润=株产值—株成本=10—2.86=7.14元/株。
  亩利润=亩植株数953株成苗率80%株利润7.14元/株=5 440.68元。
  母根育大苗3年出圃,亩利润为6 309.36元;
  植苗育大苗4年出圃,亩利润为5 440.68元;
  不同育大苗方法利润之间相差868.68元。
  3.3理论分析
  由于 2年母根根系发达,萌条长势旺盛,没有缓苗伤根现象,木质化程度好,故而成苗快。
  1年生苗移植育大苗,根系小, 伤根后再栽植出现缓苗现象,栽植后第一年高、径生长受抑制。
  4、结 论
  通过对比和效益分析,可以看出母根育大苗比 1年生苗移植育大苗成苗快,成本低,效益高,能提前1年上市,创造好的效益。
                       (原文载《中国林副特产》1999年第3期)
             针叶树工程造林林粮间作管理浅析
             王景华 樊 静 刘曙华 刘汉金
  一、发展针叶树用材林基地的意义
  加强造林管理,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认真探索和研究造林管理办法和可行的造林承包政策,推动农场林业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80年代林业生产的总体目标。80年代黑龙江省绥滨农场的林业生产经全体干部职工十余年的共同努力,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长足发展,于80年代末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人工林资源从1979年前的 365公顷,猛增至现在的2 730公顷,增长幅度748%,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区,保护着农场80万亩土地。
  由于前阶段为了使防护林尽早发挥其防护效益,使人工林早日实现其社会效益,我们在造林中选择了速生丰产的杨树树种。虽然杨树易栽植、生长快、早成林、各种效益已开始发挥,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人工林林分比例失调的弱点和不足。农场森林资源突出的矛盾是树种单一,杨树林面积2 514公顷,比例过高,占人工林总面积的92.1%,而早期栽植的杨树,大部分已近成熟,接替树种跟不上,一是杨树材质差,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低;二是没有接班树种,伐后失去了防护和生态效益,不伐存在树木老化问题。这些是我们平原农场区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快针叶树用材林基地建设,加快低价林改造,调节林分结构是我们当前首要任务,对我们今后林业生产的发展,推动林场经济腾飞有着深远意义。
  在大面积针叶树造林中,由于受养殖户增多,牛、羊毁树严重不易管护的影响,又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其原因是农场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产量的增高,粮食价格上扬,相比之下造林管理费用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每亩每年最高仅有26.6元,致使近年针叶树造林承包落实难,发展缓慢。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于1993年开始着手针叶树造林承包措施及造林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并于 1996年出台了绥农场发〔1996〕9号“关于造林管理办法的通知”的政策优惠性文件。同时,我们对造林管理方法进行了系统地探索和分析。
  二、针叶树造林管理方法探索及成本费用概算分析
  建设针叶树用材林基地的意义和作用我们早有认识,也决定今后造林以针叶树为主栽树种,但是造林地承包和管理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使我们举棋不定,裹足不前,在不断增加造林投资每株达 0.5元的绝对优惠的情况下,造林管理仍一直上不去,一直收不到好的效果。为探索出适合我场区针叶树造林管理的最佳途径,我们于1993年开始进行了针叶树林粮间作和不间作,人工、药剂管理的对比调查。其具体方法步骤分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1993年对针叶树造林进行分块承包,雇人栽植管理,株行距1.5×1.4米,隔一垄植树,公顷密度4 440株,要求穴状除草行间割带管理,穴面50×50公分内无杂草,行间无 10公分以上高草,成活率85%以上,年管理三遍,公顷用工量40个,管理费800元,不准用机车管理。
  二是承包期 5年,株行距和管理要求同上,人工穴状除草管理,验收合格后五年投资 0.5元/株。
  三是间作大豆人工管理,株行距1.1×2.1米,中间隔两垄种植大豆,全面进行除草、松土、封垄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和1997年在大面积针叶树造林管理上我们都采用了此方法。
  第四种方法是株行距1.5×1.4米,前期用果尔灭草,后期人工拿大草管理。我们于1995年采用三种不同剂量的果尔进行喷施灭草,准备摸索出药剂灭草规律,但此方法一次性灭草有一定效果,一月后草又起来了,药剂喷洒跟不上,再则药剂成本高,只好用人工除草。人工除草费工费时,管理又跟不上,致使草荒严重,又因养殖户增多,看护不利,糟致破坏。虽然,栽植质量很好,成活率很高,但最后也没有达到验收标准。
  针叶树造林管理不同方法成本费用概算详见表一,针叶树造林承包管理承包户收入情况详见表二。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针叶树造林采用不间种大豆管理比间种大豆管理投资高,费用大,造林效果差,不易成林,承包户个人收入低,而间作大豆,可以增加收入,利于以短养长,树木生长快,林地卫生条件好,造林管理质量高。从表一和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到间种大豆比不间种大豆人工管理节余投资2.3倍,每公顷节余 457.00元,间种大豆比施果尔灭草剂节余投资1.7倍,每公顷节余241.00元。从承包户个人收入看,间种大豆是不间种管理收入的 2.19倍,每公顷增加收入945.00元,是施果尔管理收入的5.9倍,比施果尔增加收入1 453.00元/公顷,而且,间作管理造林质量高,成林快,效果好,都达到验收标准。
  三、针叶树造林树种选择、生长量调查及造林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农场区域内适宜栽植的针叶树只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几个树种。我们大面积造林是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栽树种,通过造林地树木管理和观察分析,认为针叶树行间种植大豆有很多优势,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承包户对农作物施用的无机肥有一部分被树木吸收了,另一方面间种的大豆可产生根瘤菌,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在这种条件下,落叶松和樟子松生长快,粗壮,造林质量好,成活率高,树木生长情况详见表三。
  进行行间种植大豆管理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造林整地起垄要用大型机械,起垄要直,要进行栽后作业管理。二是植树要在垄台中心,树木直立,不能里倒外斜。在间作管理期一定要用小型机械,作业时严禁碰伤梢。四是秋收后雪前一定要加强看护管理,防止进地放牧,牛羊毁树。
  综上所述,针叶树大面积工程造林采取林粮间作的方法进行管理,质量好,树木生长快,易成林,可在平原农场推广。
                针叶树造林管理成本概算表
  表6—3                             单位:公顷 元



               针叶树造林承包户收支概算表
  表6—4                             单位:公顷 元



                针叶树造林生长情况调查表
  表6—5                               单位:厘米


 
                         (原文载《林业》月报1997年第10期)
               开轴流改装之路提高水稻收获水平
                     农机科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收获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机械化中的难点,再有国家出台的新的《稻谷》收购标准,对水稻品质要求更高,传统的切流式收割机已不能适应水稻收获的要求。 为了实现水稻收获机械化,又要保证收获质量, 成功地研制4ZL—2480型双轴流滚筒, 从而使七八十年代的老式收割机又重新有了用武之地,解决了水稻收获机械化这一难题。
  一、对老式联合收获机进行轴流滚筒改装的目的及必要性
  1、提高收获质量,与国家现行收米标准相吻合。
  农场先后改装的 18台双轴流滚筒联合收获机,两年共计作业面积1 780公顷。其中:直收水稻670公顷,捡拾水稻500公顷,收获大豆180公顷、收获小麦20公顷、捡拾红小豆410公顷。从收获测试的实际数据来看,改装后比改装前大幅度降低了损失率、破碎率和含杂率。
  (1)新的《稻谷》国家标准:破碎率<2%,含杂率<1%。
  (2)2000年改装前的损失率为:水稻 7%、小麦1.5%、大豆2.5%。改装后三大作物损失率分别为1.5%、0.5%、0.8%。
  改装前破碎率为:水稻6%、小麦0.5%、大豆7%;改装后分别为0.7%、0.05%、1.5%。
  改装前含杂率为:水稻0.6%、小麦1%、大豆1%;改装后分别为0.5%、0.6%、0.4%。
  (3)2001年没有改装的联合收获机,收获水稻的损失率为4.5%,轴流滚筒收获为 1.5%,未改装的收获水稻破碎率为5%,轴滚滚筒收获为0.7%,未改装的收获水稻含杂率为0.6%,轴流滚筒收获为0.5%。
  通过两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联合收割机改装双轴流滚筒以后,收获水稻完全可达到新粮标准要求的各项指标。
  2、延长收获时间,减轻秋收压力,提高收获机械化作业水平。
  目前,小麦种植面积很少,秋季收获面积大,特别是适合水稻直收的时间很短,机械力量不足,场院压力大,人力紧张。尤其是在绥滨农场水稻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由于改装后的联合收获机性能有很大提高, 较未改装前收获天数和每天作业时间增加10%~20%。另外,脱谷性能好,还可拾禾水稻、红小豆、直收大豆,使机械收获质量、利用率都大大提高,有效地缓解了机械力量不足和减少了人工投入,提高了机械化收获水平,增加了机械户、水稻户的效益,促进了农场秋收及下年生产准备工作的进程。
  3、改装轴流滚筒是缓解更新机械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新的粮食收购标准出台后,农场占主导地位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购买的E512、E514等联合收获机已不适应新的水稻收获等级标准的需要。如果引进国外轴滚式收获机一次性投入大,而引进半喂入式直收机械则投入与效率比又太低,所需资金更多。因此,只有走技术创新之路,利用现有的E512等收获机改装轴流滚筒,才是工省效宏的出路。绥滨农场研制的 4ZL—2480型双轴流滚筒,改造一台收获机只需 3.3万元。由于改装费用低,有机户负担轻,回本快,收获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受到广大水稻户的欢迎。
  二、工作原理与存在不足
  轴流滚筒的喂入口采用螺纹旋叶片喂入,叶片碾压谷物,实现强制喂入,作物进入滚筒后,脱粒和分离时间大约2~4秒,谷物在滚筒内逗留的时间长,谷物轴向运动速度 0.6~0.7米/秒,圆周运动速度 4~4.5米/秒,经过多次打击、揉搓、梳刷、碾压,完成脱粒分离过程。轴流脱粒延长了脱粒时间,弱化脱粒强度,使脱粒柔和,这样产生糙米的机会就少,脱粒损失也少了。本机采用栅格式凹板,分离能力强、面积增大3.6平方米,排草部分又增加了1.3平方米的冲孔筛,起到进一步分离的作用,秸秆中,脱不净和夹带损失小于1%,增加了清选面积,清洁粮食效果好、适用性广。
  但是,根据两年的生产实践,反映出相对切流动力消耗增大10%~20%,但动力耗用相对切流平稳。对此问题,通过增压的方式解决。在原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增压,提高20~30马力,这样就满足了机车动力要求。
  三、双轴流滚筒改装前后的性能对比
  轴流滚筒脱粒装置,设计结构合理、性能可靠。同传统切流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脱净率高、分离能力强、破碎率低、生产率高。有较好的通用性,适用收获水稻、大豆、红小豆、小麦等多种作物。特别是收获红小豆效果非常好,解决了红小豆多年的收获难题,对较难收获的水稻达到了高品质的要求。
  没改装轴流滚筒的联合收获机,由于脱粒时间0.1~0.5秒,仅为轴流的1/8~1/4时间,转速过高,对谷物作用大,造成糙米多。谷物分离是在键簧筛上进行,稻草粘、易成团裹粮,使分离损失大。
  联合收获机改装后,喂入方式发生了变化,轴流是强制喂入,在秸秆含水率大 (草谷比在1.5:1)的情况下,能很好地完成喂入,达到了提前收获水稻的目的。
  四、双轴流滚筒改装后的经济效益分析
  1、有机户收获效益
  进行轴流滚筒改装的联合收获机,正常年份可提前,3~5天收获,每天能多收水稻 1公顷,一个作业期可多收20~50公顷水稻。如果一个作业期收获110公顷水稻(直收60公顷、捡拾50公顷),收大豆、红小豆100公顷以上。按照水稻直接收价格600元/公顷、大豆200元/公顷、红小豆200元/公顷、拾禾水稻450元/公顷计算,一个作业期可收入76 500元,除去成本,有机户在一年内就可挣回改装费用。轴流滚筒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改装的市场非常看好。
  2、水稻种植户的增收效益
  从水稻种植户的增收效益来看,两年的数字平均,每公顷水稻按 7吨产量计算,改装前损失率为5%左右,改装后损失率为2%左右,加糙米扣杂损失 1%,可多收回水稻280公斤,再加上粮食等级差价40元/吨,平均每公顷可增加560元收入。按水稻户平均每户种10公顷水稻,可增收5 600元。如果改装100台轴流滚筒可收水稻11 000公顷,全场水稻种植户可增加效益 616万元。如果全农垦总局改装3 000台轴流滚筒,全局水稻种植户可增加效益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