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节日
第二节 节日
第二节 节 日
农场的人口来自四面八方,虽然习俗不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的欢度方式也丰富起来。
一、春 节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过去的节前蒸馒头,包肉包、豆包,包饺子,已改变为:节前购置一些新鲜蔬菜、各种鱼肉。有的还买回现成的饺子准备着。贴对联是必不可少的,近年生产队大部分住户的对联都是队里馈送的,以表示恭喜发财。从二十九到年三十,人们开始贴对联,挂灯笼,三十晚上农场在文化广场放焰火。除夕之夜,一般家庭都是全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吃年夜饭,但也有人家在饭店订餐的。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是除夕夜的一项重要内容。赵本山、高秀敏、范伟及黃宏、宋丹丹合演的小品颇受欢迊。除夕夜除了相互拜年祝福外,长辈仍然有给晚辈(尤其是小孩子)压岁钱的习惯,只不过这些压岁钱大部分都变成了小孩购买学习用品和零花钱。除夕夜用手机、电子邮件与远方的亲戚朋友相互发短信问候、相互拜年的也不少。大年初一上午农场常组织秧歌汇演,过去的走家串巷、互相拜年的少了。到初二、初三,一般也就是自家亲戚相互走动,场部生产队之间串亲都打出租车。一些关系要好的同学、战友、同事、朋友往往也相聚一起,祝福贺岁、喝酒打牌。通过节日相聚,畅所欲言,沟通感情。场部和一些生产队的年轻人成群结队到场部的歌厅、舞厅,欢歌起舞,其乐融融。
二、元宵节
元宵节,一般认为是春节的即将结束。全家吃顿团圆饭。有吃饺子的,也有吃汤圆的。农场通常举办秧歌、灯会等活动。到正月十六早晨,有些家庭放鞭炮吓财神丢下财宝。
三、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与“惊蛰”节气有关。这一天男人理发的特别多,也叫“剃龙头”。有些人家还要吃猪头肉,因为猪头像龙头。一般讲,不过二月二,不算过完年。过了二月二,在生产队,玩耍的就开始减少了,近几年由于水稻面积扩大,农时抓得紧,二月二后农户就开始消除大棚里的积雪,准备扣棚、筹备水田物资了。
四、清 明
清明俗称鬼节、魂节、阴节。是人们祭祀已故先辈的节日,过去先人们由于土葬,给故人上坟烧纸都在西山,实行火葬后,特别在2000年以后,农场民政局在原鹿场东侧修建了双宝山公墓,每位故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墓穴,墓前立有石碑。墓穴有双穴的,也有单穴的。清明节前来祭奠故人的晚辈络绎不绝,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怀念。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普遍吃粽子,鸡蛋。仍有踏青、采艾蒿的习惯,这天一大早,没等太阳出来就有不少人将采回来的艾蒿插在屋檐下或放在阴凉处,以示祛邪避毒,待干后收藏备用。小孩手腕脚脖带五色线圈,预防疾病。也有人在太阳出来之前到野外草木上蘸露点目,据说避免患眼疾。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天高月圆,象征夫妇团圆,家庭美满,所以要吃圆的食物,如月饼、西瓜、果类。八月十五给亲朋好友送月饼,成了习惯。但实际上送的多,吃的少。
七、小 年
腊月二十三,也叫“辞灶”,旧俗谓敬“一家之主”灶王爷上天,迎来新灶君。一般过小年要全家吃饺子和灶糖,也有吃年糕的习俗。要大扫除,洗衣服,洗床单被罩,干干净净地过大年。
八、法定节日
法定节日为 “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四”青年节、“五一二”护士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记念日、“八一”建军节、“九九”重阳节(老年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每当节日到来都举行纪念活动。按照国家的新规定,“五一”、“十一”这两个节日的法定假期都为七天,也叫黄金周。即时农场正逢农忙时节,“五一”是水稻插秧季节,“十一”是秋收季节。一般放假三天。即使放三天,农业生产部门和生产队一线种植户,仍然忙碌在田间地头。
九、其他节日
情人节:即每年的2月 14日,年轻人给自己的情人送玫瑰花,送纪念礼物,发短信,或聚在一起吃饭。也有不是情人关系的异性同事、朋友、同学等互相发短信、问候或搞笑的。
母亲节:即每年 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过的人逐渐增多,主要是一些在外读书的学生,给家里打电话问候,有的给妈妈买件新衣服。在家的或帮助妈妈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
父亲节:是每年 6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同母亲节一样,多是问候型的,也有的儿女张罗一桌好饭全家共享。
平安夜:12月24日晚,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在平安夜相聚或吃苹果,搞误乐。
圣诞节:也称狂欢夜,每年的12月25日。农场一些年轻人也不乏中年人,在圣诞之夜,到饭店里吃饭,再到歌厅唱歌、跳舞,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