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构造绿色优势 坚持全面发展
二、特载
建设生态文明 构造绿色优势 坚持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构造绿色优势 坚持全面发展
张万山 陈明友
在北国边陲,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绥滨县境内,有一个大型机械化国有农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绥滨农场。它始建于1948年,南临松花江,北靠黑龙江。总面积 5.2万公顷,耕地3.2万公顷,总人口2万。下辖36个农业生产队,现有粮油、精米、面粉、食品、乳品、建材、机械、电力、酿造等17个工商企业,是一个以农业、林业、畜牧业为主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这里生态良好,天蓝水清,资源丰富,盛产优质绿色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红小豆、白瓜子、林木、花卉、中草药等。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从2001年起,农场与东北农业大学联合建起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着力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基地,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力争在2008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02年,全场已拥有总资产24 27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 7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 4 906元。农场已构建起优质绿色水稻、林业苗木和畜牧业发展三大主导业,初步建成具有北大荒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农场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展示篇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场初期,农场是靠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的。由于不注意维护生态平衡,对一些原始的次生林地进行了开垦,使天然的次生林逐渐减少,加之化肥用量过大,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毁林开荒的恶果逐渐显出,农场部分土地已出现沙化。从那时起,农场的决策者们已充分认识到毁林开荒给生态和农业带来的危害性,开始加强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平衡。80年代初健全了林业机构和专业护林队伍,配齐配强了专业人员。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对全场36个生产队进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到80年代后期,全场48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共计有 1 800条田间防护林带。进入90年代,农场党政班子从迎接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绿色食品的战略性思考出发,全面实施生态再建工程,着力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力度,逐年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截止到2002年,已完成千亩以上的退耕还林工程3处,200亩以上的退耕还林工程130处,全场共计退耕还林3万亩。农场现已有林地面积9.4万亩,全场森林覆盖面积达到12.7%。治理沙化面积1.2万亩,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71%,沙化得到了有效控制,昔日的沙化地已变成了草木葱茏的绿洲。林网化的形成使冬天的“大烟泡”、春天的“沙尘暴”几乎绝迹,曾一度难觅踪影的野生动物又日益增多。2000年,农场被国家授予 “全国造林400佳”荣誉称号。2001年农场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验收。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农场发展绿色食品的资源优势。
(二)加强基地建设,打造绿色品牌,为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一片新天地
为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场依托开发较晚、污染较轻、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优势,把绿色食品开发、建立高标准大面积的绿色食品基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与省农垦总局绿色食品办公室建立业务联系,并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农场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科技示范园区,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步伐。 3年来,农场共完成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投资2 146万元。建水稻钢骨架育秧大棚1 500栋,全场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总投资3.6亿元的引黑龙江水灌溉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届时农场的 30万亩水稻将全部采用无污染黑龙江水灌溉,进一步提高绿色水稻的市场竞争力。在种植技术上,全面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绿色食品规程进行操作。科学设计化肥、农药施用量、以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严格控制农药品种施用时间,对绿色食品基地所需各种生产资料统一购进、统一发放。并加强对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监管,实行规范化运作。建立了绿色食品基地档案,对基地、空气、土壤和水质、地号面积、品种、农资使用全部记录在案。对种植户专门培训后,发放绿卡,对绿色食品生产的各环节、各阶段详细登记。为顾客提供放心的绿色食品。
为了使绿色食品实现产业化发展,2001年,农场投资近 500万元,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日本佐竹公司成套精制米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优质水稻 3万吨。由于严格按绿色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和加工,农场精米厂生产的“龙府”牌大米已被国家批准为绿色食品。目前,年可生产加工绿色优质大米 3万吨。通过加工增值,使绿色水稻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产业化发展,绿色水稻已成为农场经济总量扩张的主导产业。为抵制转基因大豆带来的冲击,按农业部实施的大豆振兴计划,农场建立了绿色大豆基地,种植有机大豆和高油大豆。绿豆、红小豆、白瓜子、圆葱、马铃薯等绿色产品特色基地建设也初具规模,农场绿色食品的发展已进入规范化、规模化的轨道。
(三)林业由单纯的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林业经济已成为农场新的支柱产业
为适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大力发展非粮经济,农场党委一班人审时度势,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苗木需要量大的有利时机, 重点从突出特色、增加科技含量和扩大规模3个方面抓好苗木基地建设,全力抢占苗木大市场。在苗木发展上,着力发展特色产品。垂柳是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但垂柳飞絮一直是影响环境美化、净化的一大难题。农场林业局早在1985年就组成课题组进行垂柳雄株的选育研究,经过16年攻关,培育出了品种纯、不飞絮、干形美、枝条长、垂度大的垂柳雄株,该项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被黑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垦绥垂柳”。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苗木产业,近3年,农场先后投资700万元加快苗木基地建设。对原有的基础设施全部进行更新改造。新建钢骨架育苗大棚56栋,总占地 3.7万平方米。引进了全光照自动喷雾设备等系列机械,并对1 000亩的育苗地进行了土壤改良,使中心苗圃由原来的600亩扩大到现在的 2 000亩。中心苗圃已被列为省级重点苗木繁育基地。现在,农场的苗木已远销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外销苗木已达560万株,创产值700多万元,利润250多万元。
延长林业经济产业链,坚持多元发展,搞好综合经营,是农场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从1996年开始,农场林业局引进了木段香菇生产技术,开始发展食用菌生产。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又引进袋料栽培技术,利用木屑等农林产品的下脚料,培养菌种,栽培香菇,建立起占地 1 800平方米的食用菌研究中心。与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通过外引技术,提高制菌水平和新品种开发的能力,2000年又引进了区域性极强的袋料全光地摆黑木耳栽培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到有榆黄蘑、灵芝、猴头、金针菇、平菇等系列产品,培养料均以农作物秸秆为主,使食用菌生产向生态环保型发展。现在农场食用菌生产能力已达到年20万袋,可产鲜菇40吨,木耳干品1吨,鲜榆黄蘑 30吨,还有部分平菇、鸡腿菇、猴头等产品远销吉林、福建、广州等地,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四)实施基础工程,具有农垦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场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扩大。农场始终把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农场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近3年,共吸纳社会资金2 214万元,建成楼房总面积 3万平方米。农场投资1 700万元,完成和平大街及绥福路两条水泥路面共计2 500延长米。农场微波电视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自来水入户率达90%以上,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 60%以上。交通业发展强劲,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基础功能完善,具有农垦特色的小城镇正在黑土地上崛起。
(五)所有制结构创新,扩大了非国有经济发展空间
几年来,农场始终把非国有经济当做强场富民的有效载体,常抓不懈。一是采取加强领导、政策扶持、技术服务、订单发展等各种方法,使全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占旱田面积的 56.6%。全场非国有经济从业户数达到3 500户,从业人数5 200人,实现非国有经济总产值1.76亿元,纯收入 6 540万元。二是鼓励职工和其它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事农牧业开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小城镇建设。全场从事二、三产业专业户达到 1 124户。从业人员2 715人,产创产值1 129万元。三是以“两牛一猪”为主的畜牧业,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强化服务,龙头带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场奶牛存栏 3 000头,黄牛存栏2 230头,猪13 000头,羊9 500只,鹿 700头,畜牧业总产值4 7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
(六)始终作到“两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在加快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绥滨农场党委一班人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从育人入手,提炼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农场设计了代表企业人文地理和集中概括企业精神的场徽。坚持开展“编场史、写场书、唱场歌、演场戏”等企业文化活动。农场还坚持常年开展政策、法律、文化、科技和卫生“五下队”活动。近 3年,五下队小组共解答政策、法律、科技咨询2万多人次,下发科技宣传材料3万余份,送图书下队1万余册,表演文艺节目40多场次,为4 000多人进行了义诊。成立了书法、美术、摄影、舞蹈、体育、集邮、信鸽等协会 14个,并常年开展比赛和展览等活动。 农场每年都举办2~3次大型广场文化活动。通过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使“黄、赌、毒”在这里没有市场,农场连续 8年被省农垦总局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农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登上新台阶,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先进文化场”称号,被省委授予“先进党组织”称号,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目前,农场正向着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先进行列迈进。“两手抓,两手硬”使农场两个文明建设发展比翼双飞,协调发展。
二、展望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绥滨农场党委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意识。坚决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把全场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加快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上来。
全场上下统一思想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确定了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利用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农场2003年的主要任务是:打绿色品牌,走特色之路,上优势产业,全力推进“345”目标的实现。
打绿色品牌就是发展以“引黑工程”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业,面积稳定在30万亩。实现产值1.4亿元,家庭农场利润3 000万元。
走特色之路就是发展以苗木繁育为重点的林业经济,育苗面积增加到 1.5万亩,实现产值2 500万元,家庭林场利润300万元。
上优势产业就是发展以“两牛一猪”为主的畜牧业,奶牛要稳中有升,养猪要超大规模发展。
“345”目标就是构筑水稻、林业、畜牧三大支柱产业,实现 GDP3.5亿元,农场实现利润400万元,人均收入5 000元。为完成上述目标,2003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为使农场的优势资源尽快向水稻、林业、畜牧聚合,主要围绕4个方面抓好调整。
1、种植业围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调优
2003年,农场重点依托北大荒米业和九三油脂集团以及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调优种植业结构,以此促进产业升级。着眼于市场需求的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进一步调优、调专。着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使农场逐步成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坚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抓好“引黑工程”的实施。2~3年内利用无污染的黑龙江水灌溉水稻、大豆、玉米等优质绿色产品,争取在2005年逐步实现由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和天然食品的转变,全部申请注册绿色标志,把以“龙府”牌为首的系列品牌做强做大,以品牌争市场,带动绿色食品基地产业化的发展。
2、林业产业围绕“生态经济”调快
为彻底实现由农业大场向生态大场、绿色食品生产大场的转变,要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西部大开发和农垦宝泉岭分局建设生态局的有利契机,以“垦绥垂柳”这个苗木品牌经营为突破口,把种苗繁育中心基地培育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做强种苗繁育这个优势产业。要以中心苗圃为中心,扩大建立生态林业经济示范区,逐步实现林业发展由生态型向经济型转轨。围绕生态经济快速打造“绿色银行”,加快造林建设。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进入国家一类地区标准。依托生态优势,抓好绿色食用菌栽培,对上市产品进行注册,打造绿色名优品牌。
3、畜牧业围绕“放心奶、放心肉”调强,调精
紧紧抓住黑龙江农垦总局在宝泉岭分局建立日屠宰 6 000头生猪屠宰厂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两牛一猪”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畜牧业,加快把农场建成畜牧强场、经济强场的步伐。通过提高对畜牧业作为农场 3个支柱产业之一的认识,继续执行畜牧业各项优惠政策。对奶牛进行标准化饲养管理,推广机械榨乳、全价饲料饲养应用等技术。大力推进牧草、青贮饲喂养模式,推进科学饲养和舍饲进程;大力推进牧草、小区饲养模式,加大力度建大户、集中小户进小区;大力推进独户专业型经营饲养模式;大力推进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完达山乳业的带动,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发展格局。建立一个万头种猪生产基地,强化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建立一个年产10万吨的饲料综合加工厂,为农场养殖加工饲料,以此拉动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建立一个中心兽医站,为全场和周边农场养殖户提供优质畜牧医疗服务。
4、特色种植业围绕“市场”调大
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原则。今年,以种植绿豆、红小豆、芸豆、圆葱、马铃薯等绿色特色经济作物为主,跑市场、抓订单、调优产品、形成特色。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原则,细化产业环节,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总量,并根据各单位的生态类型和资源特点,优化绿色食品基地布局。强化市场开拓,依靠龙头带动,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
(二)抓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
2003年,科技创新的重点:积极推进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狠抓技术措施落实。同时要加大力度,推广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坚持农业生产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建立良好的人才培育使用机制,造就一支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强力推进科技示范园区的规范化建设。
(三)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非国有经济发展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经营不规范向规范转变;从分散粗放的低水平生产向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劳动密集相结合转变;管理部门由侧重监管向主动服务和积极引导转变。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推进民营企业发展进程。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尽快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和产值超 100万元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大户带动非国有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非国有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使其成为新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主体。引导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向实业型、科技型、外向型转变,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实现非国有经济快速增长。
(四)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和引导功能
农场在加强信息体系建设,注重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除与省农垦总局、分局信息联网外,还与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联网,实现信息对称。同时,搞好信息队伍建设,加强信息采集和信息资源开发,搞好预测分析,提高其准确度和利用率。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订单引导组织农业生产。同时扩大营销队伍,建立营销网络,加强广告宣传,及时发布信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使下岗职工走向劳动力市场就业。
(五)以开放促开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要坚持“攀大联强、上高新技术、创外向型”的原则,提升招商引资的档次和水平,突出区位优势,确立优势产业和立场项目,专题出击,定向招商。下大力气加强软硬件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大力开拓多元化市场,重点扩大对俄罗斯农业种植、养殖合作项目,在俄建立粮食生产、加工和运输、蔬菜种植、养殖等基地。同时利用在俄注册贸易公司的独立边贸权,加大边境贸易力度。大力发展农场旅游业,利用“引黑工程”和黑龙江自然资源优势,建设现代观光农业,逐步把旅游“小亮点”发展成大产业。
北大荒,一片神奇的热土。绥滨农场,黑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农场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力前行。光荣与梦想,正在奋进中的绥滨农场逐渐变为现实,一个充满希望,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的绥滨农场,正在黑土地上崛起。真诚、友善的两万绥滨农场人民,热忱欢迎各地朋友、客商到这块黑土地上旅游观光、投资创业。我们将竭诚为您创业提供坚实的平台。您与我们合作,将共同发展,共创辉煌。
(原文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