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珍贵的礼物
三、回忆录
最珍贵的礼物
——献给建场50周年
王有成
1998年是绥滨农场建场50周年纪念。为了深入开展场庆活动,同时为了弥补建场50年来没有场徽的历史空白,农场从1998年 6月份开始在全场上下开展了场徽设计征集活动。当时我被党委安排在农场史志办工作,50多万字的《绥滨农场志》(第二卷)的编修和校对工作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紧张繁忙的工作竟然使我没有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存在。直到有一天我到场办公室办事的时候,党委秘书李建筑才向我谈及此事。他说,这次场徽设计征集活动已开展了两个多月,离截稿时间只有一个多星期了,共收到设计稿件20多幅,大部分都不够理想。问我能不能参与进来,帮助农场搞好这项工作。考虑到农场对这项工作要求时间紧、标准高、任务重,加上我自身水平有限,感到没有太大的把握,只好答应先试试看。
为了做到场志编修和场徽设计两不误,白天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场志编辑、修改和校对上,并适当延长工作时间。晚上集中精力搞场徽设计,而且一干就是大半夜。在短短的一个星期里,先后三易其稿。初稿仅两天即设计完成,场徽评审小组审查后肯定了其总体创意,并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第二稿在第一稿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并把汉字改为拼音,从而基本上接近了设计要求;在第三稿的设计中,我大胆地摒弃了原设计中的“拖拉机”图案,并把重点放在拼音的处理上。就绥滨农场的拼音“sui bin nong chang”来说,无论怎么处理都不会给设计带来新的创意。由此,使我产生了将绥滨农场的简称“绥农”拼音的开头字母“S、N”用为场徽主体内容的设计构想。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如果把这两个字母按常规写法用于场徽的平面设计,不仅会给人以单调和空旷感,而且很难表达出它所蕴寓的深刻含义。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采用将字母变形的方法进行设计。如何变形,变成什么形,就成了设计中的关键。在确定了把“蓝天”和“绿地”仍作为保留图案之后,我又进一步考虑如何做到使图案的设计增加动感,增强设计的整体效果,并表示一定的含义。这样,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河流,就成了我的首选内容。 设计中,以我平时手写大写字母的特点触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最终决定把“S”变形为一只飞翔的天鹅,把“N”变形为两条波浪线以表示河流。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绥滨农场自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绥农特色,它在评审中最终脱颖而出,荣幸地被选定为绥滨农场的场徽。它的设计基本上做到了“三个满意”,即农场领导满意,各级干部满意,职工群众满意。
绥滨农场场徽在设计上,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构图新颖,简洁明快。场徽设计为圆形图案,外环是两颗对称的麦穗和五条平行的弧线并有五台呈鱼贯形排列的拖拉机,环内有蓝天和绿地,还有一只白天鹅和两条波浪线。另外,通过飞翔的天鹅,流动的江河和奔驰的拖拉机等,增加了整个图案的动感。
第二,内容丰富,符合实际。场徽在设计上虽然构图简洁,但是内容却颇为丰富,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绥滨农场是一家高度机械化的农业大生产企业,它有广袤平坦的土地,纯净如洗的天空,水源丰沛的河流。同时,场徽中还隐示了绥滨农场的地理位置。
第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场徽在设计上十分注意通过生动的构图要件,充分揭示它可蕴含的象征意义。如用麦穗和拖拉机揭示绥农的企业性质,用五条环线象征绥农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用两条波浪线象征黑、松两江,用翱翔的天鹅象征绥农经济的腾飞,使场徽可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1998年 9月,为了迎接绥滨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大庆,并对全场职工进行爱场教育,农场首次在哈尔滨标牌厂为全场职工制作了铜质彩色场徽徽章10 500枚。徽章直径为 2.5厘米,背面凸起的纪念性文字分两种,一种是“黑龙江省绥滨农场”、“1948~1998”,共 9 000枚,主要是发给全场职工佩戴;另一种是“绥滨农场建场五十周年纪念”,并带有 “1998、9”字样,共 1 500枚,是专门发给参加绥滨农场五十周年庆祝大会的各级领导干部代表、职工和家属代表以及返城知青代表等作为纪念的。记得在庆祝大会结束时,原绥滨农场场长,时任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张克明同志见到我,指着胸前佩戴的场徽笑呵呵地问:“老王,听说咱们农场的场徽是你设计的,能向我说说你的设计意图吗?”当他听完我的汇报后,满意地向我点点头,并赞许地说:“天鹅昂首飞向蓝天,象征绥滨农场经济的腾飞,这个创意很好嘛”!能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
我在绥滨农场工作、生活近五十年,对她有深厚的感情,能为她做些有益的事情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愿把自己亲手设计的场徽作为最珍贵的生日礼物献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