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办家庭农场
初办家庭农场
李远洪
绥滨农场从创建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长期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农场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计划经济模式。经营单一,管理粗放,大锅饭,铁饭碗,累计盈亏相抵,总亏损金额高达 1 951万元,年年靠银行贷款维持简单再生产,农场的生产、生活已经到了十分困难的地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波及了北大荒垦区上上下下。国家领导人对国营农业企业指出,必须以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走改革开放的新路,才有出路前途。
1985年的初春,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党中央的政策和领导指示精神,经过长时间考虑,制定了一整套重大改革方案。在党委会上孔祥安场长将改革方案宣读完后,大家感到震惊,通过精心策划、激烈的讨论和争吵,多数同志举手赞成,少数同志持怀疑态度,但改革是方向、是大局,也只好按照党委决定的改革路子,走一步探一步。
在全场职工代表大会上,孔场长把全面改革的设想详细地进行了传达和讲解。其主要内容是:生产队全面铺开兴办家庭农场,分基本田、责任田两种。基本田职工人均30亩,非职工人均20亩,每亩收费10元,无机户承包基本田,以保证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有机户除分得基本田以外,还按拥有大机械数量分给责任田,拖拉机每台1 000亩,收割机每台350亩,轮式拖拉机每台200亩,责任田亩收费20元。
农机具全部实行有偿转让,由生产队组织职工代表,按照农机具年限、新旧程度评估定价张榜公布,金额在3万元以下者5年还清,3万元以上者7年还清。谁买谁报名,由生产队组织职工民主评议,选上者在合同书上签字,15年不变。
土地划分原则:好地、靠近生产队的地分给无机户作为基本田,其余的地由生产队组织职工代表评议,好、中、差搭配,采取抓阄定盘分配。
种植计划:农场根据国家指标和农场需要把计划分别下达到各生产队,由生产队根据各家庭农场土地面积、种植作物的轮作年限分配到各家庭农场。
粮食产品:农场根据国家任务和农场应留的口粮、种子以及上缴的费用按种植面积下达上交指标,完成后多余的粮食可以自己上市场,哪里价格高就往哪卖。任务内的结算按国家价格执行,任务外的随行就市。
为加强对家庭农场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将机关分离出去 8个科室,成立了物资、粮食、水利、林业、畜牧、种子、商业、建筑等 8大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固定上交,超利分成,亏损自补”的经营机制。
当场长把改革设想传达完后,引起了全场一千多名职工代表和机关干部的强烈反响,讨论十分热烈,赞成的、反对的、怀疑的、不明白的、不理解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吃饭时间到了不散会、睡觉时间到了不休息, 互相争执不休。那种阵势, 不知内情的还以为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运动又开始了……
各单位职工代表回本单位向职工群众传达了这次大会的改革精神后,更加轰动起来!场直工副业单位稍好些,农牧生产队简直乱了套。开始赞同的人很少,反对的人占大多数,很多生产队大小会开不下去,怨声、骂声到处可以听到,农场要搞垮了?要倒退了?几十年白干了?今后不开工资,生活无保证了。甚至大骂场长,他不叫孔祥安了,今后改叫他“孔得散”了,我们要到上面去告他,我们要去找他说理……
有的生产队,由于领导组织管理不当,宣传不力、预防疏漏,几天之内,农机具散乱了,零件、物资、空房的门窗套子一抢而光,一时间,有的生产队像进来了鬼子和国民党兵一样,抢东西的、赶猪的、牵牛的,好像谁抢到了谁就得到便宜,谁就能发起来了似的。
尽管如此,改革是方向,改革是大局,不改是不行的,只有改革,农场长期吃大锅饭、经营单一、亏损局面才能扭转。多数职工干部经过宣传教育是知情达理的,对改革的方法、政策是支持的。经过试点,现场会、动员会、经验交流会、多方引导,促进全场各农牧生产队的改革任务得到落实。到1985年全场共兴办家庭农场2 599个,承包劳动力5 948人,其中职工4 764人,承包土地411 200亩。
从此以后,生产队上班吹哨、敲钟的声音听不到了,上班看不到一帮人在等着分配工作了,天刚亮就有人去地里干活、天黑才回家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场职工一个重要的陈旧观念:过去是给生产队干,是好是坏,与自己关系不大,而现在是给自己家干,能认真负责。把过去的被动鞭打式变成了主动自觉式,这就是改革激发出来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