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
第四章 管理体制
第一节 沿革
1956年5月,宝泉岭农场以张殿甲为首的开荒队,在军川的土地上,破土开荒。1957年1月,由宝泉岭开荒队和佳木斯垦荒队的部分人员,组成了萝北农场第二生产队和第三生产队。1958年3月至5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一师、预备七师以及北碚步校、泸州干校、杨公桥预校等单位的转业官兵和从朝鲜前线回国的志愿军复员战士,先后集体开赴北大荒,在萝北地区建立了农场群。其中200名志愿军战士分配到二、三生产队开荒建点。
1958年8月,以预一师一团参谋长李志贤和教导团副团长裴俊生为首的40余名转业军官,在军川地区以二、三生产队为基础,分别组建萝北农场第二分场和第三分场。10月县场合一,改名为萝北农场第八分场和第九分场。
1959年12月,萝北农场十分场(原预一师一团)搬迁到军川东部的二十七庄。1960年4月,并入九分场,撤销一分场建制。
1963年3月,八、九分场合并,正式成立军川农场。
1968年3月,在群众组织大联合的基础上,成立军川农场革命委员会。
1969年3月,军川农场易名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一团,纳入解放军序列。
1977年3月21日,撤销十一团建制,恢复军川农场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