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工增加,规模扩大

第二节 职工增加,规模扩大


一、山东移民和支边青年来场
  1959年6月30日至1960年9月1日,山东梁山、齐河、德州、日照、平原、沂水、沂南等县先后有四批移民和支边青年327户,1716人来场。其中有206名青年曾参加过北京十大建筑劳动。支边青年有参加北大荒建设的热情,但由于农场初建,条件十分艰苦,一些人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先后有140余人私自离开农场。1962年后,农场生产建设有了发展,部分离场的青年,又回到农场工作。
  二、哈市女青年来场
  1962年5月30日,79名女青年从哈尔滨市下乡来到农场。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6岁。女青年的到来,给农场增添了活跃的气氛,调节了男女比例失调的关系,体现了党对北大荒人的关怀,对稳定职工情绪,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哈市女青年来场后,少数同志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多数同志担任了生产队的职工教员和小学教师,为农场智力开发做出了贡献。
  三、十九庄、二十庄并入八分场
  1959年3月,为了便于管理,萝北县开源乡十九庄、开锋乡二十庄划归第八分场。两个庄有179户,614人。其中男劳力230人,女劳力36人。耕地8985亩,马83匹,牛21头,牛马车14辆,猪96头,房屋3200多平方米。
  十九庄、二十庄合并入农场后,生产资料由集体所有制变为全民所有制,劳动报酬由工分制改为工资制。分场将十九庄改名为第七生产队,二十庄改名为第六生产队。
  四、一分场并入九分场
  1958年6月,预—师—团在萝北县兴东(包括金满屯、太平沟)建立一分场。下辖8个生产队。职工中有转业军官420名,士兵90名,由原兴东公社转为农场工人的社员180名。
  由于兴东地区土质瘠薄,不利于大面积机耕作业,1959年12月,一分场从兴东镇迁至九分场东部二十七庄处,重新建点,再战荒原。进点时茫茫雪原望不到边。解冻后,却成了滔滔水泊,无力开发。于是,在1960年4月,经农垦局批准,撤销一分场建制,人员机械并入九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