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
第三节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
一、繁育良种
1964年以前,生产所用的种子主要靠外购,或者以粮代种,产量低,质量差。军川农场成立后,科学种田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抓了种子工作。贯彻“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农场成立了良种站,负责全场种子繁育、选配、试验工作。做到三年更换一次品种,并培育适合本地区的优良品种,特别是早熟品种。1964年,小麦早熟品种增加了一点五倍,占小麦当年播种面积的2%。大豆早熟品种增长27%,占当年大豆播种面积的18%。上海姑娘女大学生解兆云还培育出多穗小麦“军川1号”、“军川2号”。到1966年农场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二、合理轮作
建场初期,农场执行“以大豆为纲”的方针。豆类作物多,麦类作物少,比例失调,重茬、迎茬严重。
1963年,农场进行了土地统一规划。生产队开始建立轮作、换茬制度。实行小麦不连三,大豆不重不迎,玉米不重的三区、四区轮作法。轮作形式为麦麦豆和麦麦玉豆。1963年,小麦连三重茬占当年播种面积12%。1964年下降为零。1963年大豆重茬面积占当年播种面积的67.9%。1964年下降为23.5%。重茬面积减少,秋翻地增多,有力地促进了产量的提高。
三、综合灭草
建场初期广种薄收,单产很低。影响产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耕作粗放;②杂草丛生;⑧品种混杂;④灾害严重。为了改变单产低的局面,农场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根据人少地多的矛盾,着重发挥机械效率,进行综合灭草。1964年,在耕作上进行了改制,实行播前播后镇压,苗期中耕,封闭灭草,合理换茬,后期人工拿大草,培蒙头土等措施。由于管住杂草,又施了化肥,粮豆单产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