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三中全会给农场带来了活力
第二节 三中全会给农场带来了活力
一、工作重点转移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1979年,农场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三中全会决议,在党内先后举办七期学习班,共有974名党员参加学习。农场党委广泛听取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先后三次坐下来,清理“左”的思想。从思想、组织、经营管理等八个方面,找出23种“左”的思想表现,分析危害,查找根源,制定了改正措施。从1980年起,党委把整风定为制度,每年年终集中一周的时间进行小整顿,认真肃清“左”的流毒,把精力转到生产建设上,实现了战略转移。
由于政策落实,思想解放,农场的各行各业出现了新的气象。
二、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年2月农场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对农场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和调整,重新制定了“五年规划”,行政上又制定了十七项制度,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颁布实施。
在机务工作上,逐步恢复了行之有效的机务规章,制定了机务管理标准化的规范措施,重视了三库(零件库、油料库、保养库)一场(农具场)的建设,并加强对机务人员的培训。在财务上,实行包干。农场每年将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基层核算单位。超收按比例提成,亏损挂帐。1980年2月,制定了内部实行的经济法。规定固定资产调动,一律经计财部门办理手续。流动资金的使用坚持统一管理,分级核算,控制拨款,定期报审的办法。
在农业上,实行了“土壤培肥基金”、“轮作和秸杆还田”、“提取良种基金”等制度。
过去在劳动管理和职工子女就业上,采取包下来的办法,优劣不分,助长了“铁饭碗”、“大锅饭”的倾向。1980年改革了就业办法,凡属招工,一律坚持考试择优录用。从1981年起,实行浮动工资制度,除文教卫生系统外,农场所有部门,个人工资的20%作为浮动,年终根据生产成果进行分配。
三、“三个轮子”一起转
根据中央提出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1981年,农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使农场、集体、个体三个轮子一起转动。在发展生产中,着重抓了林业建设和调整畜牧布局。1982年,林业投资82,000元,完成造林面积27,563亩。畜牧减少了亏损。在工业方面,加强了建材生产和技术改造,扩建了一砖厂,达到砖瓦生产自给;改造了酒厂设备;并通过无锡轻工学院引进美国皇冠式环型浸出油设备,提高了食用油的产量和质量;全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集体和个体经济也有较大发展。到1982年底,已建立集体生产企业60个,安排劳力4479人。其中待业青年1967人,占待业青年总数95%。同时,出现了个体摊贩、个体养鸡户、个体养蜂户和运输专业户等。截至1985年,全场有110个个体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