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抗灾自救
第五节 抗灾自救
1981年,遭遇洪涝灾害,全场绝产面积163,600亩,重灾(减产五成以上)171,200亩,轻灾191,600亩。其中小麦绝产79,500亩,重灾9,200亩;玉米绝产20,400亩,重灾24,800亩;大豆绝产56,700亩,重灾50,800亩。洪涝灾害给农场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有37栋房屋倒塌,6个生产队人员被迫搬迁,12个生产队蔬菜不能自给,部分道路被冲坏,并发生一些流行疾病。
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党委领导群众奋起抗灾。一手抓抗洪,一手抓麦收。7月5日组成防汛指挥部。抽调机关和工副业单位人员,组成抗洪抢险队伍。每天出动300—500人,最多时出动2500人,30多辆汽车到沿江、沿泡地段修堤筑坝。在两个月时间内,疏通泄水道5000余米,修涵洞2处,加固堤坝40公里,修复道路30公里。地处低洼的生产队,更积极抗灾自救,修建一万余米的临时性防洪堤,抵制了洪水的漫延。
有麦收战场,干部和职工奋力拼搏,龙口夺粮。大家在过膝的水里收小麦。收割机“坐”上爬犁,机车装上“护腿”。有的地方用三台拖拉机拉1台收割机。群众想了很多办法,进行14项防陷改装,坚持与灾害作斗争。在抗洪抢险抢收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个人,有63个单位和105名同志立功,295名同志受到通令嘉奖。
9月上旬,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成立了(“增收节支、生产自救”领导小组。农场领导和机关干部分别深入重灾区进行实地调查。各单位普遍开展“三讲”(讲形势、讲责任、讲贡献)、“四树立”(树立顾大局、立大志、自力更生、连续作战的思想)和“三个怎么办”(单位怎么办、班组怎么办、个人怎么办)活动。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常委扩大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定了“五项增产增收措施”和“十二项节约支出办法”。经过后四个月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成绩。当年的粮豆产量比上年虽然减少3000余万斤,但农场仍然盈利3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