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作物栽培

第二节 作物栽培


一、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1.种子精选
  小麦:六十年代有6台苏式选种机,选种时以机选和精选相结合。七十至八十年代初期,选种机增加到18台,以后又进了10台八五二农场产和6台上海产的精选机,基本达到每队1台。做到了小麦种全部精选。
  大豆:六十年代用滑板式选种,以后采用螺旋式粒选。1980年后采用筛选和清粮选种机选种。
  玉米:一是在玉米穗脱粒时,去两头留中间;二是脱粒后筛去。
  2.种子处理
  小麦:1970年前,使用赛力散、西力生农药拌种,以后使用多菌灵、退菌特、克菌丹、拌种霜等农药拌种。
  玉米:起初用赛力散拌种防粉种,用六六六粉拌种防地下害虫。以后用克菌丹、多菌灵代替赛力散拌种。
  大豆:采用钼酸铵拌种,以后增加了多复合剂预防大豆根腐病。
  二、播种
  1.播期
  小麦:一般从4月1日开始,4月25日结束。1972年以前是早熟品种早播,晚熟品种晚播。1973年以后,改为晚熟品种早播,早熟品种晚播。
  大豆:1977年以前为便于灭草,采取分期播种的方法,即5月1日至5月15日播第一批;5月16日至5月25日播第二批;新开荒地可播到6月10日。1978年施用药剂灭草以后,晚熟品种5月1日开始至5月20日播完。早熟品种5月25日结束。
  玉米:5月1日至5月10日,最晚不超过5月15日结束。
  2.密度
  小麦:根据不同品种,密度略有差异。一般垧保苗株数早熟品种700~750万,中熟品种650~700万,晚熟品种600~650万。
  大豆:1969年以前,主要品种满仓金,长势比较繁茂,一般垧保苗30—35万株,其它品种35—40万株。1970年以后,确定早熟品种40—45万株,晚熟品种35—40万株。在一定范围内,肥力高的地号宜稀不宜密,肥力低的地号宜密不宜稀。
  玉米:1975年前,主要是农家品种:六叶鲜、黄金塔,垧保苗3—4万株;1976年以后主要种植单交种,垧保苗4.5—6万株。1983年引进的西德单交种,垧保苗8万株。
  3.行距  
  小麦:曾采用交叉播,以及30厘米单条,45厘米双条,60厘米三条等行距。以后改为15厘米行距。
  大豆:六十年代采用60厘米行距,七十年代提出缩垄增行,以45厘米、50厘米行距为主,八十年代耕作改制搞精量点播,推广70厘米双条卡。
  玉米:行距60厘米。实行精量点播后,改为70厘米。
  三、施肥
  小麦:1964年以前不施肥。1965年,开始施用硝铵、过石。以后每年进一部分日本产的尿素和南京产的磷酸二铵。施肥比例,商品量为1:1。施肥方法主要是分箱、同管、同部位。1976年以后肥料品种增加,有尿素(大庆和浩良河产)、磷酸二铵(美国产)、三料、复合肥(罗马尼亚产)、硫酸钾、氯化钾等。1980年以后施肥方法多样化,分秋施、播前施、分箱施、混施、芽期追肥、三叶期追肥等。
  1983年后实行因土施肥,并用飞机大面积喷洒微肥、激素。
  大豆:1966年开始施肥,氮磷比1:2,采取分箱侧深施肥的方法。1980年至1982年部分队采用大豆和磷肥混施。1983年推广秋季垄包肥、侧深施肥,少量磷肥和大豆混施的方法。
  玉米:1966年至1975年,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播种时施一部分化肥,苗期追一次尿素。1976年后以化肥为主,种肥施用二铵、尿素、三料,垧施肥量120—150公斤。苗期追尿素每垧150公斤。纯量氮磷比1:5:1,1981年开始推广秋起垄包肥。
  四、植保
  1.防虫  
  小麦:1963年和1972年粘虫大发生,每平方米160—1,060头幼虫,均用飞机大面积防治。
  大豆:1982年草地螟大发生,一株大豆最多有85头幼虫,虫情严重的地号豆叶全部吃光。共用158吨农药进行防治。随着垦荒年限延长,新品种不断引入,八十年代初,开始出现大豆食心虫危害,并逐年严重。虫食粒率在4—29%,1984年达35%。不但影响产量,而且还影响质量。后用“敌杀死”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很好。
  玉米:1966年和1971年玉米螟大量发生受灾面积3万余亩。最初用人工防治,以后采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
  2.灭草
  从建场开始到1977年,大田中耕作物主要是以机械灭草为主,人机畜相结合。机械灭草主要是以苗前苗后耙为主及后期播种地号的封闭除草,少数单位也用疏苗器和机械夹板锄(后随化学除草剂大量出现,很快就消失了),结合人工夹板锄拿大草和小杂作物畜力中耕培土,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草荒出现。1978年以后,从国外大量进口化学除草剂,大田作物转以化学灭草为主,辅以机械人工灭草。灭草效果以“氟乐灵”最好。麦田灭草一直是应用2、4D丁酯化学除草剂灭阔叶性杂草。
  五、轮作与耕作  
  1.轮作。从1963年到1968年,逐步建立起麦麦豆、麦玉豆、麦麦玉(杂)豆等不同形式的大轮作区。1969年,打破了正规轮作区,造成大豆大幅度重迎茬,草荒极度严重,经总结教训后,于1974年,恢复了正规轮作。
  2.耕作。1973年似前,基本上是以平翻平播为主,结合耙茬播种。1974年,以十三连为试点单位,搞耕作改制,推广深松少耕或免耕法。小麦茬搅垄,垄上点玉米、甜菜等。大豆茬深松耙茬播小麦,玉米原垄卡大豆。从而打破了犁底层,减少土壤风蚀,增温放寒,蓄水保墒,发挥了土地的增产潜力。由于机具不配套,机务人员技术水平低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耕作改制没有坚持下来。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又恢复了原来平耕平播的耕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