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气象一、发展概况
1962年前气象工作由农业技术员兼管。1963年4月成立气象站,购置一部分常规仪器。9月,开始正式观测记录。观测的项目有:空气,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地温、能见度。云状云量、蒸发量、天气现象等。
从1964年开始,除进行地面观测,测定土壤水份外,还开展了天气预报、资料情报服务、冻土和气压观测。1965年,增加三大作物物候观测和日照时数观测。1966年5月,新建60平方米气象站办公室,气压表投入正式记录,并增添了新的预报因子。
“文化大革命”初期,气象站虽受到影响;但仍能保证气象资料的连续性。1968年,增加了温度自记观测和吸雨量计观测。
1969年,每天增加夜间三点定时观测,并进行军事气象资料整编。1974年8月6日第一次进行高空人工降水。1975年11月,气象站开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1984年,购进与传真机配套的环型天线和交流稳压器,开始接收气象传真图。所得气象信息比以前增多,为气象预报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1985年,应用PC—1500型微机作天气预报,提高了预报工作效率,并同时建立6—8月份的降水模式预报,为降水预报定量化迈出可喜的一步。后因水稻种植的发展,开始撰写水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及预报。气象预报的方法有:验证使用群众谚语法、历史变化法、相关法、相似法、相关相似法、方差分析法、四归方程法、天气型法等。预报图表有:时间剖面图、分型点聚图、曲线图、多元相关图、简易天气图、传真天气图等。
二、旱涝分析
(一)春季(3—5月)。旱涝的主要原因是当年降水量,其次是上年秋雨降水量和冬雪量,还有春季温度、蒸发量、风速等因素。春季降水量在60--90毫米,只要分布均匀就能满足作物需要。
(二)夏季(6—8月)。影响旱涝的气象因子有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由于夏季气温高,作物需水大,降水多少是旱涝的关键。降水量在270--320毫米,而且分布均匀属正常。
(三)秋季(9—10月)是冷暖转换时期,降水量多少对旱涝仍有明显影响。降水分布时段及降水状态也起关键作用。比如1970年秋季降水量为160毫米,比历年多70毫米,因当年夏季干旱,而且秋季降水主要分布在9月上、中旬,没有产生涝象。又如1972年10月,降水量102毫米,并多以雪的状态下降,就出现了重涝,群众称“埋汰秋”。秋季降水量在80—120毫米,分布均匀为正常。22年间,秋旱年份有9年(1964、1967、1968、1971、1973、1976、1977、1978、1979),占历年的41%。秋季正常年有9年(1965、1966、1970、1974、1975、1982、1983、1984、1985)占历年的41%。秋涝年份有4年(1969、1972、1980、1981),占历年的18%。
(四)生长季(4—9月)。降水如果分布比较均匀,降水量在380--460毫米,就能保证作物需要。22年间,既是旱年又是涝年的2年(1964、1972年),占历年的9%。旱年有6年,(1970、1976、1977、1978、1979、1982年)占历年的27%。正常年有7年(1966、1967、1968、1974、1975、1980、1984),占历年的31.2%。涝年有7年(1965、1969、1971、1973、1981、1983、1985年),占历年的32.8%。
附表2 历年春季旱涝分析表
附表3 历年夏季旱涝分析表
附表4 历年生长季分析表
附表5 历年各月平均气温 单位:℃
附表6 历年各月降水量 单位:毫米
附表7 历年气温差异 单位:℃
附表8 历年降水差异 单位:毫米
附表9 历年霜、风、雹、雪状况 风:米/秒;日照: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