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营林

第三节 营林


一、天然林
  1958年全场有天然次生林121,050亩。以后由于建房取材,开荒建点,扩大耕地面积,特别是“文革”中乱砍滥伐,天然林面积越来越小,1985年减少到20,000亩,主要是杨、桦、柞树等天然混交林。
  二、人工林
  1966年各生产队开始造林,树种主要是杨树,也有少部分落叶松。1968年,生产科刘耀庭(人称“老解决”)组织200多名家属成立“绿化祖国大学校”,在场部通往7队、2队、6队等各主要公路旁植树造林,掀起了造林高潮。年底全场共造林l,025亩,其中农田防护林面积1,013亩,用材林面积12亩。1972年以前造林和营区绿化主要用杨树条苗,品种较杂。1973年,从吉林双阳引进快杨树苗。1975年,引进北京605杨树苗。1982年,从绥滨农场引进小乘黑杨树苗。1983年,又从吉林省白城引进小乘黑杨树种条。
  为响应中央绿化委员会关于义务植树的号召,根据气候特点,1982年,农场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义务植树日,当年每人植树5株,全场共植树6万株。1983年全场义务植树18万株,人均植树12.8株。1984年全场义务植树24万株,人均植树17株。截至1985年全场人工林共有41,069亩。其中,农田防护林32,034.5亩,用材林2,625.3亩,薪炭林676.3亩,经济林260亩。百分之六十的生产队基本实现了林网化。
  三、人工林栽培方法
  1966年,用杨树实生苗人工植苗造林,株行距为1×1米。1972年开始,采用杨树扦插育苗,获得大量的优质壮苗,株行距为1×1.4米,用人工植苗造林。1977年以后,采用扦插造林技术,推广以圃代林,圃林结合的造林方法。由于抚育管理没跟上,树带严重草荒,造成了“春造一大片,秋季看不见”的局面。1979年,接受以往教训,坚持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株行距为2×3米,但品种混杂,常用品种有中东杨、小叶杨、双阳快杨、北京605等。
  1982年春季,改中耕机为植树机,采取大行距机械造林,株行距2×5米,机械造林速度快,质量好,便于机械管理,十六队一季造林1350亩,一季实现林网化。机械植树的技术,获得管局科技大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