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畜牧、渔业第一节 畜牧一、机构沿革
1962年前,萝北农场八、九分场各有一名副场长或副书记兼管畜牧工作,并设畜牧助理员一名。场有兽医站。
1963年至1969年,场设畜牧科,科长张荣生,下设兽医站。1969年,团生产股兼管畜牧工作,配专职畜牧技术员,兽医站更名兽医院。1977年重设畜牧科。科长罗德俊。兽医院改称兽医站。1984年3月机关改革,撤销畜牧科成立畜牧渔业公司,先后由魏作义、王旭忱担任经理。
二、畜牧生产
农场初建时期,成立畜牧队,主要养猪,有时兼养鸡。十一团时期撤销畜牧队,建立骑兵连,集中养马。以后,牲畜饲养分散到各队。恢复农场后,生产队设畜牧班,并在8个土产队,集中建立牛点、羊点、鸡点和鹿点。
1982年,实行畜牧包、定、奖政策,落实了畜牧土产责任制。全场有四种形式:1.联产计酬。实行单位有:13队、16队。工资及奖金的支付,按产品的数量计算。13队仔猪斤工资为0.1695元,肥猪斤工资为0.0593元;16队仔猪斤工资为0.2元,肥猪为0.07元。2.大包。实行的单位有1队、24队、23队。3.专业承包、利润分成(一般是“二八”分成)。实行单位有:2、5、6、7、8、9、10、11、12、14、15、17、18、21、28、30队。4.定指标(完成指标参加生产队奖金分配)。实行的单位有:3、4两个队。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提高了饲养人员的责任心。如13队当年春产仔猪时,饲养员吃住在猪舍,产仔47窝,仅压死1头仔猪。
1984年,积极扶持畜牧重点户和专业户,全场有131个养猪专业户,共饲养吧猪699头,仔猪179头,母猪54头;有149个养鸡专业户,共养鸡52,005只;有3个养鸭专业户,饲养鸭600只;有4个养羊专业户,共养羊270只。此外还有4个奶牛专业户。
1985年,兴办家庭牧场,公养畜禽全部折价卖给了个人。
三、畜牧专业
1.鸡:1959年公养鸡1,130只。由于缺少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管理,鸡逐年减少。至1966年被迫放弃饲养。1969年又饲养鸡1,396只。1980年4队、9队、13队建立了砖瓦结构鸡舍。共养鸡2,262只。鸡的品种由单纯来亨改为星杂288。1985年建立种鸡场。从哈尔滨引进AA肉型鸡。同时,养鸡专业户先后引进了星杂579,滨白等产蛋鸡,以及星布罗肉用鸡、尼古拉火鸡等。饲料搭配逐年多样化,饲料中增加了鱼粉、贝壳粉、土长素。冬季采用太阳能增温,使畜禽舍温度提高到5℃左右。鸡的产蛋量也逐渐增加,每只成母鸡平均年产蛋,由80枚增加到100枚。1984年以后,个人养鸡大发展,全场共饲养3万余只,有140余个养鸡专业户(饲养数均在200只以上)。
2.猪:1958年有公养猪211头。饲养、管理办法粗放,设备也较落后。1965年生猪增加到4,132头。其中公养猪1,627头,1974年采取“生干料、喂凉水、厚垫草、卧满’圈”的饲养方法,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饲养人员的饲养定额有很大提高。13队上海知识青年顾雪妹,9队女青年韩冬英,饲养肥猪数都超过500头,年上交肥猪达到1000头,创农垦系-统养猪最高纪录。在开展“千垧地、千头猪、万吨肥”活动中,1977年养猪业迅猛发展,全场养猪总数超历史,近两万头。公养猪占80%以上。在品种改良方面,培育了2元杂交母猪。商品猪逐步达到3元杂交化,采取苏、梅、长或苏、民、长三品种杂交,并建立育种点。13队饲养“苏白”、“长白”猪;9队饲养“苏白”、“梅山”猪;4队饲养“苏白”、“长白”猪;5队饲养“长白”、“梅山”猪。猪的日增重量显著。尤其是仔猪补饲鱼粉喹乙醇和“长—751”增重更加明显。13队全群断乳个体重达35.9斤,窝最高断乳重达300公斤,创场最高纪录。1981年对猪的生产进行调整,引进了瘦肉型品种的杜洛克猪。公养猪的数量大幅度下降,1985年将公养猪全部包给个人。
3.牛:1958年,有黄牛22头。1960年开始饲养奶牛(只一头)。十一团时期牛的饲养量激增,黄牛达到606头,奶牛达到64头。1969年,由红色草原引进奶牛20头,由副业三连饲养,原副业三连解散,这些奶牛放到21队饲养。1977年为了改良黄牛的质量,使其向肉役方向发展,由农场总局兽医总站引进一头海伏特公牛,放在28队饲养,搞冷冻精液配种。1984年,黄牛仅剩150头,奶牛1头;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后,牛转让给个人饲养,并由役肉向乳肉方向转化。
4.羊:1959年开始养羊,仅10只。1966年发展到936只。1978年增加到1,854只。羊的品种主要是考利代半细毛羊。1983年引进东北细毛羊。1984年场实行扶持“两户”的优惠政策,个人养羊业逐渐兴旺。
5.鹿:1970年从吉林省双阳鹿场引进72只梅花鹿,由副业连管理。以后划归11队。1980年,鹿发展到380只,每年产茸500两左右。1983年成立鹿队,除生产鹿茸外,还生产鹿胎膏、全鹿丸等。鹿队成立后,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领导,改善了饲养管理条件,重新修建了鹿圈、围墙、鹿舍和晾茸台,并采用麻醉锯茸,带血加工等先进技术。
6.马:1958年有马184匹。1967年从高峰马场引进阿尔登和奥洛夫种马各一匹。兵团时期,兽医院附设马匹配种站,饲养两匹种马,由两名专职人员饲养管理,进行本交配种,后又从十五团引进奥洛夫和卡巴会种马各1匹。1970年成立了军马连(骑兵连),养马308匹。配备了畜牧副连长、技术员、兽医、配种员、育种员等技术力量,马匹发展很快。1978年发展到474匹。1979年后,在“压马”思想指导下,各队纷纷卖马,到1985年全场仅有马20匹。
附表1 历年畜牧业工人数
附表2 历年畜禽存栏统计 单位头、匹、只
附表3 历年主要畜禽产品产量
四、防疫治病
1.疫病预防:
畜牧防疫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主要控制和杜绝各种传染病发生。每年春、秋季都要对畜禽进行预防注射,并随时做好补针工作。如仔猪出生后15天即注射一次猪瘟疫苗,双月断奶再补注一次。此外,还定时注射猪丹毒、猪肺疫、禽霍乱、鼻疸、炭疸、口蹄疫、破伤风等疫苗。
在畜禽舍管理上,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畜禽舍。外来办事人员进入畜禽舍,必须经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导批准,并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畜禽舍做到勤起、勤垫、勤打扫。舍内运动场、用具和畜体经常保持清洁卫生。
为杜绝疫病传染,农场严禁职工私自从场外购买畜禽。如本场不能满足对畜禽的需要,经场畜牧科批准后,方可购入,或由畜牧科统一组织购入。
2.疫情与疫病治疗
马软骨症
1964年7月,全场有234匹马。经过普查有165匹患软骨症,死亡20余匹。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精料过多,运动量不足。后用补钙办法治疗,效果良好。
缺硒症
缺硒症称白肌病,又称肌变性症,营养性肌肉萎缩症。主要表现为运动机能发生障碍和麻痹,骨骼肌、心肌纤维发生变化。
产生缺硒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本地区土壤呈酸性,含硒量少,从而直接影响作物的含硒量。再加上牲畜大部分舍饲,很少放养,青绿多汁饲料不足。
1975年前,每年5—6月猪的缺硒症偶有发生,冬末春初常成批发生,仔猪期最严重,发病突然,死亡率也高。以后加强补硒措施,并注射“亚硒酸钠”才基本上控制了缺硒症的成批发生。
猪瘟
1958年农场曾发生猪瘟,有100余头肥猪死亡。1981年7月至12月又一次大面积发生。发病严重的单位有20队、31队、18队、3队等。共死亡克朗猪和肥猪230余头。用抗生素、黄铵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普遍接种疫苗,至年底控制住疫情。
猪丹毒
1975年,猪丹毒大量发生,育肥猪死亡达300余头。
口蹄疫(五号病)
1983年7月4日至5日,汤原农场6队刘文采、彭玉长2人先后到本场13队、6队出售仔猪45头。这些仔猪是患猪五号病的病畜。酒厂、桥队、13队、6队等受到污染,有27头猪相继发生猪五号病。农场发现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封锁疫区,停止一切畜产品的收购和外运,对疫区进行消毒。并规定无关人员及车辆禁止进入封锁区,对病畜全部深埋。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把灾情扑灭在萌芽期。这次事件造成直接损失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