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农场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萌芽期(1958年一1962年)。这个时期的工业主要是磨面、榨油和简单的农机具维修。加工面粉用小钢磨,榨油是手工操作,工人的体力劳动十分繁重,而生产的大多是含麸皮的全价面粉和没有精炼过的豆油。由于生产效率低,产品供不应求,职工有时还得吃扒皮的麦粒。修理农机具用的木料是就地取材,部件靠外地供应。修配所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小烘炉,一台车床,一台钻床。这些雏形工业项目,在建场初期,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半自给期(1963年一1968年)。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逐渐增多,工业也随之发展。粮油加工厂、农机修配厂、木材加工厂、砖瓦厂先后建立。其它一些服务性的小生产行业如酱醋生产、食品加工、白酒酿造等也相继兴起。面粉加工的年产量,由700余吨发展到年产标准粉2,000余吨。农业机械可以做到大修不出场。一些原来大批靠外进的生活物资可以做到半自给。
三、自给期(1969年一1977年)。这个时期没有建新厂,但扩大了规模,更新了设备,引进了先进技术。如白酒厂引进先进菌种,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面粉加工引进设备,盖起了面粉加工楼,日处理能力可达50吨。豆油生产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缸组式浸出设备,既提高了产量,又提高了出油率。农机修配发展为农机修造。汽车修理由兼业发展为专业。服务行业由分散到统一。工业产品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四、开放期(1978年一1985年)。在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指引下,农场工业开始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1.从多年围绕农业办工业转向围绕市场办工业,由自给性生产转向商品生产,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2.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由单一的全民工业,转向全民、集体、个体“三个轮子一起转”。3.由片面追求速度转向重经济效益。1983年,通过无锡轻工学院引进的美国皇冠式环型浸出油设备,制油生产由落后状态跃居国内先进行列。1985年,制油生产扩大经营范围,越过场界在宝泉岭独立建油厂;跨越省界,分别在河北省廊坊市,清河县联营建油厂。同年,在场内先后新建了麦芽厂、饲料厂、饮料厂、豆制品厂、个体工业腐竹厂、五香瓜籽厂等。老企业也焕发了青春,如白酒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总局“北大荒”同类白酒评比中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