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务队伍
第三节 机务队伍
建场初期机务人员是从宝泉岭农场先后抽调来的,共50人。其中包车组长12名,驾驶员12名,联合收割机手8名,助手及学员17名,机务干部1名。这些人员后来都成了机务队伍中的生产能手和培养机务人员的骨干。1958年后,转业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逐渐成为机务队伍中的主力。1962年,农机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始分配来场,至1964年达到20人。这对提高机务人员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农场每年冬天开办机务训练班,机务队伍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文革”期间,受“技术无用论”的影响,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被下放劳动,生产队的机务干部也撤销不用。机务人员学习技术被视为“不突出政治”走“白专道路”。机车作业故障增多,效率不高。1966年至1969年四年期间,农机队伍只增加15人,平均每年增加不到4人。1972年至1976年五年期间,增加254人,平均每年增加50人。1977年至1981年五年期间,农机人员平均每年增加1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