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一、建筑设计
农场初建时期,房屋建设,没有什么正规要求,盖的房屋只要夏天能挡风防雨,冬天可保暖就行,不讲究式样和内部的开间布置,建房用料均系就地取材。职工最初住的是地窨子、窝棚或马架子,而后是土坯墙或拉合辫墙的草房,条件十分简陋。
1959年,出现半“土”半“洋”建筑(即群众常说的“穿鞋戴帽”——砖墙草盖)。1961年后,公共建筑和场部的工业厂房,全部采用砖木结构,比“穿鞋戴帽”进了一步。职工住房大多仍采用泥权墙、大坯墙。用原木做房架子,檩条子,用树条编房笆。室内的间壁墙挂拉合辫。天棚用纸糊。整栋房面积为180平方米,6户一栋。
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住房也逐步得到改善。由原来的一栋6户,改为一栋4户或5户。由一室一厨发展到两室一厨,甚至三室、四室一厨。纸糊天棚改为灰抹天棚。但建筑设计因循守旧,发展仍很缓慢。如家属房一个模式,一份图纸多年沿用。有的生产队,甚至不看图纸,只凭老经验办事。房子盖成后,改来改去,影响了房屋结构和质量,减少了使用年限。
1979年以后,全场的生产性用房和非生产性用房,都实现了砖瓦化。职工住宅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扩大了面积,开间布置也较适用、合理。室内地面变成了砖地面、水泥地面、水磨地面、有的甚至铺设了地板或地板膜。为使住房在冬季保温,后墙、山墙都由过去的“三七”墙改为“五〇”墙,室内采光面积比过去扩大近一倍。
二、施工队伍
1958年10月,分场组建基建队,由原有的木工、瓦工和转业战士共计30余人组成。除场部基建队外,各土产队也组编了基建班,负责本队的房屋建筑,由业务部门派技术员作指导。
1983年,建筑工程队有职工160人。其中技术干部3人,三级以上的技术工人50名。施工设备达到半机械化程度。工地的材料搬运,预制件的制作,砂、石、灰浆的搅拌等,实现了机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