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通讯
第二节 通讯
1958年,随着分场的建立。从名山镇引入电话机线路,长约23公里,实际为分场邮局仅有的一部电话机专线。
1959年秋,安装了两台五门磁石式军用交换机和6部电话机供机关使用。有话务员两名。修理工一名,负责内外线维修。
1963年,成立通讯班,设总机机修员,线路维修员、话务员共七人。安装100门磁石式交换机一台,电话机40部。线路、线杆除南北主干线是标准的木杆外,其它线杆均系就地取材。有的地段甚至将磁瓶直接拧在树上或就近砍棵树埋上当线杆,且都是单线对地,通话质量很差,雨天根本无法通话。至1966年,线路全长为55公里。“文革”一开始,通讯工作就被迫解体,人员分散离去,部分设备被毁坏,线路半数被毁。
1969年,1l团重建通讯队伍,设通讯排,共有14名成员。排长杨金明。同年3月开始,修建团部至师部(宝泉岭)电话线路,投入劳力70余名,拖拉机12台。从3月20日兴工到6月1日结束全部工程。线路建成后,移交二师驻11团机务站维护,并负责8、9、10、11、12、17等六个团之间和上级的通讯联络。
1977年,通讯建设有了发展,原100门磁石式电话总机交换台更换成200门供电式交换总机,并设三个分机。即:13队分机、16队分机和17队分机。总机话务员5名、分机话务员各2名。全场的通讯线路扩建到135公里。1981年,宝泉岭管理局将驻场机务站划归农场管理。议定每年给农场拨两人的工资2,400元。机械维修由局通讯管理站供给材料,并无偿送给一套600门自动交换机,又投资修建通讯楼。
1983年,通讯站改为独立核算单位后,通讯建设又有新的发展。1984年底,通讯楼竣工。楼内通讯站设载波室、电源室、充电室、话务室,有传真机、载波机等设备;机务站也从四队搬;乇到楼内工作。载波机由原来的低十二路更新为高十二路、增加了十二条从东片6个农场到管局的话路。这年,还配合管局完成了场部到13队的并网工程。并将全场所有木质仟通讯线路全部更换为水泥杆、塔的标准比线路。1985年,场二百门供电式交换台更换成六百门纵横式自动交换台。,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既省人力(撤销了16、17两个队分机,减少了4人),又方便用户。多数用户田上了按键式自动电话,机关有的办公室还采用录音、放音式和时钟式多用拨号自动电话。全场除39队、42队、20队因四周土地积水多,无法施工架线外,其它单位都通电话。至1985年底,全场有电缆线路6,300米,其中铅缆1000米。水泥杆线路总长187公里,线对600余公里。全站职工30名,通汛工作进入总局通讯系统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