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宣传、统战一、宣传教育
建场初期,党的宣传工作主要是对职工进行艰苦创业,勤俭办场,扎根边疆,以场为家、屯垦戍边,远景规划等政治思想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以毛主席著作为主。具体内容有萝北县委宣传部编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十讲:“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马克思主义应该怎样对待新生事物,”“列宁主义万岁”等。为了搞好学习,党委成立核心组,生产队成立学习小组,工人、家属成立读报小组。干部坚持每周学习两次(八小时)。“文革”期间,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围绕“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开展活动。热衷于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大轰大嗡,用“红宝书”的只言片语代替细致的思想工作,片面强调精神的作用,高喊政治高于一切,可以“冲击一切”。
粉碎“四人帮”后,在党员和职工群众中首先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普遍学习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宣传理论工作围绕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形势任务,与拨乱反正的教育。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勿党委大力宣讲了党的富民政策,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先后共举办各种学习班12次。1984年后,宣传工作围绕体制改革开展活动。
(注:“五讲、四美、三热爱”即“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二、新闻报道
建场初期,只有少数同志提笔写点新闻报道。1959年至1966年8年间,见报稿件仅30余篇。写稿质量较好的有苏子(苏金星)、赤子(余志坚)、陶端等同志。他们的投稿曾分别刊登于北方文学,解放军报,农垦报。农场广播站平均每月可收到各队广播稿40—60篇。
1969年以后,由于知识青年增多,新闻报道工作发展较快。团有专职通讯报道组,每个连队设有3—5人的业余通讯报道小组。1969年至1976年,8年间平均每年见报稿件在50篇以上。
1977年以后,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农场从上到下通讯报道组织不撤而散,新闻报道工作严重削弱。1981年,对外报道见报稿件仅19篇,在全管局名列倒数第二。
1982年,为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宣传部选配了新闻干事,重新组织了专职报道组,场广播站配设广播编辑和报道员各一名。各基层单位均成立报道组。全场恢复了报道网,培训报道员140多名,并有10余名送外参加重点培训。还制定了报道奖励制度,使新闻报道工作有了新的起色。这年在地区以上报(台)见稿68篇,由管局倒数第2名跃居第五名。1983年新闻报道工作更上一层楼,群众写稿热情很高,一些老同志也积极提笔。上报(台)稿件达104篇,名列总局第十;是恢复农场后,被报(台)采用稿件最多的一年。稿件质量也有提高,办公室主任余志坚有两篇稿件,曾先后被《农垦报》社评为好稿。1982—1985年4年间,对外报道在报(台)见稿327篇,平均每年见报82篇。《工人日报》、《中国法制报》、《中国农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几家报刊、电台都刊登和播发过农场的稿件。农场的新闻工作也为此连年获得上级的好评。
附表4 历年报道情况
三、统战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1983年农场成立了统战领导小组,组长张文俊,副组长李进科,具体工作由党委宣传部负责。
1985年全场共有统战对象25名。其中无党派知名人士1名;非党知识分子干部9名,国民党起义人员6名,台属4名,侨属2名,有海外关系者3名。
对统战对象的工作、生活、子女安排等问题给予适当照顾。给党士珍等六人落实了政策,对于树才、丁仁堂、王庆华、张淑云等子女的工作问题,分别作了妥善安排。给王庆华解决了住房困难。1983年以来,农场党委多次召开侨眷座谈会,每年春节、国庆节均召开茶话会,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