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共青团

第二节 共青团


一、机构沿革
  1958年12月,成立分场团委,设青年助理负责团的工作。
  1963年3月22日,原八、九分场团委撤销、成立共青团军川农场委员会,融书记刘广深。
  1969年成立了共青团十一团工作委员会,在政治处组织股设青年干事,负责共青团工作。
  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设团委办公室,杨少先任团委副书记。1979年至1983年刘月继任副书记。
  1984年高士勇任团委副书记。
  1985年全场有团委3个,团支部90个,共青团员1,634人,占青年数的31%。
  二、主要活动
  建场初期,团组织以政治挂帅,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水平为目标,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开展五比运动:比学习、比思想,比联系群众、比干劲和钻劲、比工作和独立活动。同时,开展红旗突击手活动,积极组织团员、青年种青年卫星田,并开展扫盲运动。1958年至1959年,开办夜校7所,参加夜校学习的青年有427人。共青团还结合生产,开展劳动竞赛167次,举行生产运动会140多次,参加竞赛的有15.000多人次。在这两年时间内,共拣废铁2万多斤,积肥1981吨,搞技术革新179项。
  1963年,场团委成立后,举办了第一期团支部书记训练班,参加学习25人。1965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全场青少年组织学雷锋小组,“贴心人小组”、“送温暖小组”、“为您服务队”等147个,个人做好事1,137件,拾金交公118.26元,粮票26.6斤,收到表扬信56封。
  1965年至1969年,大批知识青年,从城市来到边疆,为农场增加了新鲜血液。在老职工的带领下,他们在艰苦生活的磨炼中成长起来,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同时也壮大了团组织队伍。
  1972年至1978年,针对青年思想,进行“扎根边疆、铁心务农、走又红又专道路”的教育,表彰了一批热爱边疆、努力工作的优秀知识青年。青年标兵顾雪妹被选为省五届人大代表、共青团中央十大委员。
  1979年,为落实新时期的总任务,在广大青年中开展了“新长征突击手(队)”红旗竞赛活动,全场共评比新长征突击手53名,新长征突击队红旗单位1个,11队团支部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光荣称号。1978年至1979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团的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从1980年开始,场坚持每年培训一次团干部,三年共培训团干部217名。
  1980年,为响应团中央关于“从种青年田(林)入手,组织青年、团员,自己动手,解决部分活动经费”的号召,组织突击队35个。全场团员、青年利用业余时间,种树118,842株,植造青年林135.5亩,少年林100亩,绿化道路45公里,营造防护林带2万米,种青年田2,294亩,义务劳动786次,拣粮3万斤,自筹经费7,800余元。
  同年,根据上级团组织关于“建立青少年活动阵地”的要求,全场新建青少年活动之家25所,面积835平方米,有图书4,628册,电视机10台、电唱机、收录机8台,其它各类活动用品247件。健全了“一队(业余体育队)、二室(图书室、文化娱乐室)、三组(帮教组、演唱组、报道组)”。
  1981年,响应团省委号召,开展了“两拣一献”(拣粮、拣废品、献给青少年活动阵地)活动,场团委组织团员、青年拣回各种废旧物资,折合人民币2,800余元,粮食32,798斤。
  1982年,全场普遍开展“争当十三手(生产能手、技术能手、革新能手、造林能手、积肥能手、驾驶能手、医疗能手、财会能手、饲养能手、教育能手、财贸能手、安全能手、节约能手)三好(学习好、劳动好、思想好)学生和一植(植树)、两种(种花草、种青年田)、三不(不说脏话、不违法乱纪、不在公共场所吃带皮食物)、四自(自包门前雪、自修门前路、自挖门前沟、自栽门前树)、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窍门、小创造、小建议)”活动。九队韩冬英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出席了团中央召开的表彰大会。
  1983年,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对青年团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三优一学、两帮”(即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学雷锋学先进人物,帮教劣迹失足青少年,帮助后进青年)活动。结成450个对子,41个帮教小组,广泛开展帮教活动。同年,为推动职工读书活动,在全场青年、团员中开展了“振兴中华建设军川”知识竞赛,有24人受到嘉奖。
  三、历届团代会
  1963年至1985年22年间,共召开10次团代会。
  第一次团代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国营军川农场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64年5月4日至5日在场部召开。参加会议代表共85名。大会总结了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经全体代表充分酝酿,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军川农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3名。
  第二次团代会
  共青团军川农场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65年6月2日至4日召开,大会正式代表92名,缺席3名,实际出席89名。其中女代表23名。大会听取了农场党委书记陶泽关于团的工作的讲话,讨论并通过了团委副书记刘广深代表前届委员会所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团委书记刘广深,团委委员14名。选举了出席共青团萝北县七届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三次团代会
  共青团军川农场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6年5月4日至8日召开历时五天。大会正式代表103名,其中女代表39名。农场党委书记张秉武代表党委讲了话,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做三大革命运动中的突击队”。大会讨论通过了团委书记刘广深代表团委所做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三大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促进青年革命化、培养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并选举场团委第三届委员会,共18名,团委书记刘广深。大会期间表彰了4个四好团支部,11名五好团干部,18名五好团员。
  第四次团代会
  共青团军川农场第四次代表大会(共青团十一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71年9月16日至18日召开,正式代表272名,列席代表5名,特邀代表2名。党委常委、组织股长陈代苏致开幕词。大会的任务是学习毛主席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交流共青团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讨论研究共青团新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共青团十一团第一届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工委)。大会表彰了7名优秀团干部,44名优秀团员和11名学习积极分子。经代表们充分酝酿和讨论,选举了17名委员,李庆福为书记。大会通过了给全团青年的倡议书。
  第五次团代会
  共青团军川农场第五次代表大会(共青团十-: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73年5月3日至5日召开。参加会议代表207名,正式代表192名,列席代表15名。其中特邀代表3名,“红卫兵”代表9名,“红小兵”代表1名。大会听取并通过了团工委书记李庆福关于“全国青年工作的基本形势和对当前青年工作的意见报告”。有11个单位和个人介绍了怎样做好团支部工作的经验。大会表彰了1个团支部和5名优秀团员。经过代表们讨论,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十一团第二届工作委员会,选举肖光义为书记,陈代苏、范俊芝为副书记,李进科等23名同志为委员。大会通过了关于“把青年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决议。
  第六次团代会
  共青团军川农场第六次代表大会(共青团十一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74年5月4日召开,历时三天。大会正式代表220名,特邀代表3名,列席代表16名,大会听取了上届团工委的工作报告,总结检查了共青团的工作,确定了共青团各项任务,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十一团第三届工作委员会,书记肖光义,副书记范俊芝、陈代苏。
  第七次团代会
  共青团军川农场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十一团由团工委改建为团委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74年11月8日召开,历时3天。大会正式代表232名,特邀代表49名,列席代表17名。
  来团慰问的上海慰问团也参加了大会。有9个团支部和个人向大会作了如何提高团的战斗力的经验介绍。经过代表的充分酝酿和讨论,选举产生了新的委员会,委员41名,常委9名。范俊芝为第一书记,肖光义为书记。
  第八次团代会
  共青团军川农场第八次代表大会(原称军川农场第五次团代会)于1978年5月1日至3日召开,大会正式代表177名,特邀代表2名,列席代表15名。大会任务: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揭批“四人帮”,总结交流加强共青团建设的经验,总结检查共青团工作情况,讨论确定共青团的各项任务,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举产生共青团新的委员会。大会听取了团委书记范俊芝的“共青团工作总结报告”。有8个单位和个人介绍了经验。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选举产生了新的委员会。书记范俊芝,副书记杨少先、顾雪妹,常委:吴秀莲、李晓玲、何秀茹、闻爱民、陈守平、徐辉。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动员起来,勇挑重担,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建成大寨场而努力奋斗”的致全场共青团员、青年的倡议书。第九次团代会共青团军川农场第九次代表大会(原称军川农场第六次团代会)于1980年2月5日至7日召开。大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加强团的建设和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队(手)活动的经验;讨论和通过团委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军川农场第六届委员会;表彰新长征突击队(手)。大会由团委副书记刘月致开幕词,管局团委给大会发了贺词,场工会、教育科向大会致了贺词。大会听取了刘月代表团委所做的“全场青年团结起来,为伟大的新长征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大会授予11队团支部“新长征突击队”红旗,授予顾雪妹等4名同志为“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还有4个单位被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称号,授予53名同志为“新长征突击手”。大会表彰了5名优秀团干部,3名优秀辅导员。经代表的充分酝酿和讨论,选举产生了共青团新的工作委员会。
  副书记刘月(书记空缺),常委5名,委员27名。
  第十次团代会
  共青团军川农场第十次代表大会(原称军川农场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82年3月2日至4日召开。正式代表226名,列席代表3名。其中女代表96名。团委副书记刘月致开慕词,党委副书记李进科向大会致词,管局团委向大会发了贺电,工会、教育科、武装部、场直小学少先队向大会致词。大会听取并讨论通过了团委副书记刘月所做的“让青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闪光”的工作报告。还表彰了十个先进团支部,12名优秀团干部,154名优秀团员,40名学雷锋先进个人。经代表讨论协商,选举产生了新的共青团军川农场委员会,副书记刘月。大会通过了关于“动员全场青少年积极投入‘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号召书。
  四、少年先锋队
  1958年,两个分场小学建立少先队小队,队员24名。兼职辅导员2名。
  1959年至1960年,少年儿童逐渐增加,少先队也由两个中队发展为10多个中队,在分场团委、队团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分场团委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每个区设少年委员1名,聘请中队辅导员7名。大队辅导员1名,中队长7名,中队委23名、小队长15名。
  1962年,少先队开展了“向解放军叔叔学习”和“学习温庆海等3名少先队员冒险抢救火车的英雄事迹”的活动。1964年6月1日,少先队辅导员程远兰被共青团东北农垦总局工作委员会授予优秀辅导员称号,一名少先队员被评为合江地区模范少先队员。全场少先队组织有大队长2名,大队委5名,中队长16名。中队委员27名,大队辅导员2名,中队辅导员3名。
  “文革”中,少先队组织停止活动,建立了“红小兵”“红卫兵”等组织。并参与“扫四旧”,站岗放哨等活动。  
  1978年8月,根据团中央指示,恢复少先队组织。场直小学、职中附小成立了少先队大队,各设1名专职辅导员。各生产队成立少先队中队,设兼职辅导员。全场建立少先队组织的单位41个,少先队员2,411名,校内外专兼职辅导员86名。1982年,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讲文明、懂礼貌;人人争戴新风尚小红花”活动,团委把3月5日至4月5日定为学雷锋活动月。在活动月中,全场少先队组织学雷锋小组147个,集体(中队)做好事34件,种植少年田117亩,个人做好事1,426件,拾金不昧19.42元。学校收到各单位写的表扬信66封。截至1982年共表彰优秀辅导员174名,优秀少先队员1,927名。
  1983年,广泛建立青少年活动阵地,全场建立少年之家23所。
  至1985年,团委举办辅导员学习班八期。
       附:       历年团、队组织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