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训练及战备
第三节 训练及战备
1963年至1966年期间,每年各生产队民兵连长带一名骨干去萝北县武装部集中训练15天。训练期满回到生产队后,又自行组织民兵训练15天。
1969年3月,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兵团大搞战备,对全民进行“三防”教育:防化学、防毒剂、防原子。动员全团职工、家属、学生挖战壕、防空壕、交通壕20多万米。构筑各种掩体工事1,600余个。作训股拟制了《对敌作’战方案》、《新军扩建方案》。武装营在重点训练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的同时,还训练射击、投弹、爆破、战斗勤务、行军野营、夜间紧急集合、口令传递、防空防炮、野炊等。
训练办法是团作训股重点训练班排长,各连按作训股下达的训练计划组织实施。
1970年,武装营排以上干部参加了沈阳军区防化兵部用电影、实物进行的防化学、防毒剂、防原子授课训练。
1971年10月,根据上级加强战场建设的指示精神,团决定武装营所辖的四个连各建设一个“小三线”战备点,作为哉备依托;工兵一连的战备点是“麻花林”子,二连的战备点是“大黑林”子,三连的战备点是“小黑林”子,四连的战备点是“官林子”。
1973年至1980年,民兵基本上不搞大型军事训练,只在生产淡季搞骨干训练。
从1981年起,根据“兵役法”和“总参”对民兵训练的有关规定,基干民兵的军事训练直接由武装部组织实施。每年的训练任务数由上级军事部门下达,训练时间一个月。训练科目按总参民兵训练大纲进行,并经过验收合格后发给合格证。至1985年共集训民兵42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