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场时期,场部设中心校,生产队办初小,教学业务由中心校负责。建场初期,办学条件虽然差,但是,由于学校领导是内行又兼教学,教师不断提高业务,县文教局经常深入下层作指导,所以,教学质量高,学生成绩好。毕业生上初中,去萝北县参加升学考试名列前茅。生产队学校学生少,年级多,采用复式教学,学习效果则较差。
1959年至1962年,萝北县先后分配来场教师8名,增强了师资力量。后又选拔一批文化程度较高的哈市下乡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师资短缺情况基本得到缓解。1965年,全场有生产队小学14所,每所有教师2—3名,学生80—100名。有中心校两所,每所有教师10余名,学生250—300名。
1969年,小学改为五年制,取消教学班,编为连排,搞开门办学。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奇缺,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以后,选拔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下乡知识青年充实了教师队伍。1974年,全场有小学28所,学生4000余名,教师300余名。
1978年,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有近百名小学教师离校fo师资数量减少约三分之一。农场只好从本场中学毕业生中择优录用教师,补齐缺额,从而,教学质量又一次受到影响。经过多次培训和实际锻炼,新选教师才逐渐适应教学要求,掌握教学规律。
农场适龄儿童入学率历来在96%以上,已普及了小学教育,但师资质量一直不合标准。1980年后,大批小学教师通过函授学习,参加短期培训以及经常集中研究教学,教学业务能力提高很快,1985年经考核基本上达到师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