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1963年,场部中心校设初中班,有学生40名,是农场中学教育的起点。
  1965年7月,成立农业中学,农场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新阶段。农业中学最初有4个教学班,学生170名,教师8名。边学习边搞勤工俭学,学校办的很有生机。勤工俭学搞得也好。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文革”之初,学生造反夺权,批斗“走资派”。教学瘫痪。
  1970年,随着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团部地区中心校改建为第一中学,原农业中学改为第二中学。有11个生产规模较大的连队也办起了初中班,选用知识青年为中学教师。
  1974年,学校推行九年一贯制学制,开始办高中。
  1978年至1979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后,农场择优录用70余名职工子女为中学教师,并采用多种办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仅送外地培训的教师先后有43名。
  1980年,16队、18队所办的中学班逐渐扩大,成为办中学的重点单位,招收附近生产队的学生。其它队办的中学班撤销。两所学校各自能容纳学生400名。中学教师相对集中,教学工作日趋正轨。统考竞赛也在农场范围内经常进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场普及了初中教育(但教师文化程度尚未达到标准)。
  1984年秋,一中教学楼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立了理化实验室,添置仪器、药品,课堂桌椅也更换一新。一所能容纳1500名学生,初中并行6个班,高中并行4个班的完全中学基本定型。
  由于教育被重视,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知识分子积极性得到发挥。教学效果日益显著。高考成绩逐年上升。1977年考入大学一名。1984年考入大学25名、中专20名。截至1985年,共考入大专院校学生90名,中专77名。其中考入重点院校14名。辅导高考的老师有5名荣记二等功,3名荣记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