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建场初期,分场卫生所只能治疗一般小伤、小病;多数患者还需送萝北县医院或东北农垦总局医院诊治。
1961年九分场卫士所由所长冯振祥主持,在无设备、无手术室、没有无影灯的情况下,成功地做了第一例急性阑尾炎手术和子宫外妊娠破裂手术,术后一周痊愈。
1963年建立职工医院,购进30毫安X光机1台、显微镜1台和一些手术室器材。设内科、外科,有病床30张。同年,佳木斯医学院本科毕业生王振生、肇兴公社外科医生胡及也先后来场,全院共有3名外科医师,4名内科医师,医疗技术有所提高。内科能治多发病、常见病。外科能手术治疗阑尾炎、疝气、痔疮和一些小外伤等。但对一些疑难病症仍诊断不准确。如1963年和1964年小儿麻疹合并症大量发生,采取“冬眠疗法”,患儿死亡达50余名。
1968年新建医院竣工。全院搬迁后,病床增加到80张,条件有所改善。但“文革”中,医护人员受歧视,钻研技术也受批判,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医护水平仍然不高。
1969年全团医疗卫生人员增加一倍以上,但都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业务水平低。团卫生队开始实行中西医结合,增设中医药局。并配备了救护车。
1971年医院又新盖病房350平方米,增设传染科,有病床40张。先后收治团内外各种传染病患者940余人次。
1972年张国栋医师成功地做了第一例胃穿孔和肝破裂修补、脾摘除手术。1974年胡爱芝医士做了第一例子宫全切除手术。
1976年增设心电图、超声波诊断机和治疗机,购置了200毫安X光机。
1977年,成立肿瘤科,同时建立小型制药厂。谢邦和利用石硫法研制生产中草药,治疗肿瘤病,先后共收治280多名肿瘤患者,取得一定效果。
1980年,扩建外科病房600平方米,病床增加到120张,更新了部分手术室设备,如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等。
1984年,成立精神病科,设床位20张,先后收治患者15名。医院的医疗水平也有所提高,对重危病人的抢救率达到70%。特别是对服毒病人的抢救率提高到80%以上。
1985年,经过调整,全场有卫生工作人员178人,医院的医护比为1:1.2。医院设住院处、门诊(包括医技)、药剂科(包括制剂)后勤。住院处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传染科和精神病科,各科共有床位120张。职工与床位比为1:1.3。病床利用率40.65%,病床周转率13.58%,患者平均住院天数9.79天,住院死亡率0.93%,日均出院人数2.97人,日均门诊65.16人。
附: 卫生技术力量统计表
附: 职工医院设备一览表(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