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建场前概况

第七编 社会

第一章 荒原史话

第一节 建场前概况


军川,地处黑龙江与松花江之间,俗称“黑河沿子”或“松江叉子”。1858年和1860年,沙皇俄国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制造了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大惨案。从那以后,军川从祖国的腹地被推到边境线上。
  军川这个地区,据史料考证: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为肃慎国土之一部,汉晋时属挹娄部、扶余国,南北朝属勿吉国,隋末、唐初属黑水靺鞨部,八世纪初属渤海国,五代十国属五国部之一的奥里米国,辽时属东京道女真乌隈于厥部大王府,金时期属上京路胡里改万户,元为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后属辽阳行省开元路。1411年,明朝派太监亦失哈和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领官兵千余人,乘船到黑龙江附近的特林地方建奴儿干都司,下设卫所。这里属福建新卫(今富锦)。十七世纪初,先后属清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在萝北境内正式设治,名兴东兵备道。1914年(民国三年)正式称县,本区大部分土地划归萝北县,小部分归绥滨县管辖。
  本区在远古时候,曾有少数赫哲族、达斡尔族等人活动,过着渔猎生活。1644年(顺治元年)至1667年(康熙6年)清政府为加强边境地区防务,解决黑龙江驻军的粮食问题,实行移民奖励政策,开放官荒,令地方官吏“招徕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无主荒田,给以所信执照,永准为业”。当时在黑龙江的汉人,大都是谪戌流放宁古塔的罪人。从此,汉民渐聚,人烟日多。但清王朝统治者怕汉人大量移迁东北,不利于自己的封建统治,又实行移民封禁政策,影响开发。中华民国建国后军阀混战,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关内农民为求生计,背井离乡闯关东。在军川这块土地上,也留下他们的足迹,粗略统计有20多个分散的小块垦荒点,至今在未开垦地区,仍可见“地窨子”、韭菜地等遗址。这些闯关东的人,大部分独来独往,每年二、三月将化冻时进来,开小片荒地,种玉米、蔬菜自给。同时种大烟、挖草药等售卖,十月上大冻即撤离。其中有个姓侯的安徽人,因怕野狼袭击选择一棵大树搭窝棚,居住在树上,被人称为“侯家楼”(在今24队附近)。农场建立后,曾多次挖出他们埋在地下用酒瓶装的“烟土”和锅、碗等炊具。
  绥东县建立后,本区是富锦,绥东通往萝北(肇兴)的主要通道,这条道沿着漫岗地由人走、车压自然形成。1914年,宾县有一姓许的山东人,沿松花江而下,看上了这块地方,翌年,将全家十余口从宾县搬来,建筑房舍,开荒种地。以后又迁来一些人家,先后建有9栋房屋,种地1000余亩。许家开了一个饭馆,名许家馆子。闯关东者、行人、警察、“胡子”是常客,“抗联”有时也光顾,生意颇兴隆。离许家馆子南六、七里处有个王家店,是山东人王麻子开设。其店既是住家又是客栈,兼营小杂货。
  1917年,松花江下游沿岸“起匪”,先为“小白龙”,后为“赵东山”等烟匪,他们绑票、劫道、要粮、要钱、要烟、要枪,许家馆子也成了胡匪洽谈“求秧子”领人的地方。
  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占领沈阳,接着迅速扩张到整个东北。1932年佳木斯、富锦、萝北等市县先后沦陷。日军在占领时,实行“并屯”政策,8月,松花江水泛滥,低洼地尽被淹没,本区散居的人家全部撤离。
  在抗日时期,东北人民和一些爱国的旧东北军官兵,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号召,纷纷组织“抗日救国会”、“救国军”、“抗日义勇军”等组织,本区也有两支“山林队”性质的义勇军活动。他们劫富济贫,与日伪作对。1937年,被抗日联军六军(政委李兆麟、军长戴洪斌)收编,改为抗联六军五师(师长刘振声、参谋长邱金海、政治主任高玉斌)。五师在四周环水的密林中,在一个漫长的岗地上建立了密营地(今31队和41队之间王兆民家庭农场所在地),设有被服厂和简易修理武器的铁匠炉,盖了10余间草房,夏季到此整训部队。同时以密营为依托,纵横于富锦、绥东、萝北一带打击敌人。
  1938年春天,抗联五师由密营出发和一师配合,在萝北通往绥滨的公路边,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消灭伪满一个300多人的警察大队,活捉“红袖头子”警察队杨大队长,大振抗日军民的声威。在这次战斗中,一师马德山师长和五师董秘书身负重伤,在用担架送往密营的路途中,壮烈牺牲。
  1937年,为了发展抗日运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中共北满省委在依兰杨树沟开会决定,由北满联军政治部主任兼六军政委李兆麟组织三、六军等部队,袭击萝北沿江日军据点。1938年2月,戴洪斌与蔡近葵师长率队攻打肇兴镇日军据点,半夜12点左右,五师从密营出发,包围了肇兴,并在绥滨通往肇兴的道上派了警戒。战斗打响后,日军果然从富锦方面前来增援,战士们英勇阻击。这一仗,击毙日本侵略军板坂少佐和萝北警务局日本指导官岩崎才等多人。
  日本侵略军在多次受挫后,派来大批部队,疯狂地“大讨伐”,实行“保甲连坐法”“归大屯”等政策。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为保存抗日力量,“抗联”化整为零,分别转移,有些过江到了苏联。  
  1939年(康德6年),日伪强化治安,在“许家馆子”处设警察分署,配置一个警察分队,1942年中队长是日本人铃木少佐,副队长警佐焦维山(原是张作霖部队的少校骑兵连长),共30余人,下设3个小队,分设在“王家店”、“张团部”等地。每个小队7、8人。伪警察着黄军装,戴硬大盖帽,挎腰刀,对老百姓训话时神气活现,用“混合语”(即汉语中夹杂着日语)装腔作势,借以唬人。老百姓最恨日本侵略者,也憎恨这些为虎作伥的警察和特务,卑视这些“学会日本话,就把洋刀挎,吃饭叫迷西,骂人叫八嘎……”的“黄狗”;称之为“唬洋情形”。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人民没有人身自由,进步人士、爱国人士惨遭迫害,善良的平民百姓,稍不注意说句玩笑话,被安上“思想犯”,吃碗大米饭也成了“经济犯”,甚至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到不幸。1960年,在“许家馆子”的废水井中,曾发掘出手铐、脚镣、铁铡等刑具。是日伪残害镇压爱国人士的罪证。1945年,日本侵略者灭亡之际,焦维山派人过江和苏联联系,被发觉后,把日军江奇队长打死,警察中队自行消灭。
  在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统治中国的目的,配合军事侵略,强占中国农民的耕地,向黑龙江等地实行移民垦荒。在绥东县境,有晋思公司、志远公司、东井公司等集团,这些公司曾窥测绥东,萝北交界的这块土地,还有“火犁”一个经理(美国人)叫吴大舌头的也来过,但因条件恶劣都不敢进驻。
  1945年日寇投降,“九三”光复后,荒原又有了人烟。但是由于敌伪基础雄厚,匪患又猖獗起来。当时萝北的伪警宪特竟达两千之多。1945年10月,以黄君甫为首,成立了国民党萝北县党部,在萝北一带活动的土匪有“徐大胡子”、“田九江”、“刘山东子”等。他们上下勾结,里应外合,阻截、驱逐人民政府的县长接收萝北。1946年1月27日,富锦县人民政府自治军由苏联红军配合,直取风翔,迫使“徐大胡子”投降,1946年2月,在肇兴二次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当时人民政权中混入相当一部分敌伪人员,开始,凤翔区公安队负责人兰天光(伪警察)勾结土匪田九江,策动公安队叛变,攻陷肇兴县城,又进攻绥滨,被我人民军队歼灭。继而“刘山东子”匪队为非作歹,勾结骑兵连长叛徒卓义峰作内应,暗杀邵万才县长,独立团政治部主任胡慧良、副县长项秀田等也英勇就义。为肃清匪特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46年12月,合江部队老五团、警卫团等进山剿匪,到1947年,嚣张一时的土匪特务,终于被人民军队彻底粉碎,荒原从此得到安宁。
  解放后,本区虽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但由于边境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气候严寒,单个的农民,集体性的合作社,无力开发,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发出向荒原进军的号召,在转业官兵和各地“支边”的垦荒者的努力下,沉睡千年的沃土,显露出健美富饶的身姿,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