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孤儿不孤
四、孤儿不孤
军川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把北大荒称为“第二故乡”,虽然不象老庄那样有亲戚血缘关系相联,但彼此扶持、团结互助蔚然成风。
1974年,13连电焊工刘金业不幸身亡,在此之前,其老伴已病故。留下了四男三女,最大的14岁,最小的刚满周岁。刘家只有一个姑姑,远在他乡,无力抚养。一时人们议论纷纷,眼看这场大灾难将使刘家破落零散。
生产队毅然挑起抚养孤儿的重担,派北京知识青年荣玉到刘家当“阿姨”。这个年仅2l岁的姑娘,在家娇生惯养,到兵团后,虽然经过一番磨炼,但对经管7口之家却缺乏经验。怀着同情孤儿的满腔热忱,荣玉在刘家领大的抱小的,拆洗缝补,养鸡种菜,有时为了赶制年节的新衣,把眼睛都熬红了。她不仅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而且关心学习,启发上进,老大有点好“美”,老三偷着抽烟,老五学习有点放松,一件件一桩桩都没逃过荣玉的眼睛。她苦口婆心劝导,偶尔也严厉训斥。有人说她超过了“真妈”,还有人劝她“不要太过了”。可是荣玉力排众议,在刘家住了四年和孤儿们亲密无间,孩子们个个都走正路。
街坊邻里,对这些孩子也十分关心,生产队领导,每月去看望,侯家大娘帮着剪裁,雷家大嫂给腌咸菜,许多青年主动上门粉刷墙壁,包饺子、做年糕,隔邻4岁的小崽,羡慕得天真地说“没有爹妈多好啊”。
现在,这些孤儿正先后成长起来,老大当了商店售货员,老二中学毕业后成了车工,老三、老四也已工作,老五考入中专,老六、老七正在中学读书。提起老刘家孩子的遭遇,对比新旧社会,老人们都抹着眼泪说:“还是社会主义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