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女猪倌——顾雪妹

女猪倌——顾雪妹


上海姑娘顾雪妹是军川农场的女饲养员。1952年2月2日生,汉族,共产党员,共青团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五届革命委员会委员。
  1970年5月,顾雪妹从上海来到边疆,开始当农工,后来进入机务队伍,担任“东风”收割机助手。由于在收获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荣立三等功。1975年底,为了发展养猪事业,经群众推选,顾雪妹毅然放下方向盘,拿起赶猪鞭,走向饲养岗位。
  当时,生产队劳力紧张,按常规,一个男劳力用温料喂法,一般饲养60多头育肥猪。顾雪妹和畜牧技术员王守俭一起,根据外地先进经验和自己饲养实践,采用“凉水、干料、平面、分群养猪法”一个人承担起311头秋产仔猪的育肥任务,这种方法,尽管饲料是其它同志准备好的,但猪是“张口货”,几百头猪,一天得喂几千斤水几千斤料,这些水和料都得饲养员自己从百米远的水井和饲料房用独轮车和小扁担运来。此外,每天还要清圈、垫草、清扫、防疫……。冬天困难更大,料水、汗水、井水和落在身上的雪花融和一起,浑身湿淋淋的,寒风一吹又变成硬梆梆的冰壳,双手冻得红肿发亮,这些,对于一个过惯南方大城市生活,学生出身的女孩子来说,确是一个严峻考验。
  在困难面前,顾雪妹挺住了。她每天顶着星星来,迎着月亮归,整整一年,没休过节假日,没歇过病事假,尽管卫生员有她的诊断记录,但她根本不在乎。一次,她左手被扎破,感染化脓,肿得老高,可是她仍忍着疼痛,照样推二百多斤的小车,担百十斤重的水。
  仲夏,肥猪易得传染病,顾雪妹每天坚持一头猪一头猪地细心观察,只要稍有症候,就给病猪搭小圈,吃“小灶”特别护理。为了节省时间,在最紧张的时候,她干脆吃住在饲养房,用早晚时间,到野外采猪菜割嫩青草,还给大群肥猪冲凉洗澡。顾雪妹把全部精力扑在养猪上,甚至连业余时间和男朋友小刘约会都安排在猪栏旁。由于她精心饲养,在疫情最重的时候肥猪安然无恙,全部达到标准交给国家。
  人工饲养大群猪的路子闯出来后,顾雪妹又承担了五百头猪的育肥任务。为了多养猪养好猪,她刻苦钻研养猪技术,请王技术员讲课,向老郭等老工人请教,读《养猪技术》、《猪病防治》等书籍,抄写了五万多字的技术资料,并结合实践,天天写饲养札记,初步掌握了诊治肥猪常见病症以及打针服药、劁猪等技术。她还针对各饲养阶段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催肥阶段,是肥猪增重、增膘的重要一环,为了刺激猪的食欲,将饲料豆炒熟碾碎,用香面作调料,使猪的日增重率由六两增到一斤,缩短了育肥期,也降低了成本。
  顾雪妹还和养猪班的同志一起,自力更生搭起小水塔,作到饮水自流化,又改制一台18马力的小型车,既能装料、运料、撒料又能推粪清圈,小顾驾驶着这台车,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饲养大群猪更有了保证。1977年,两次饲养育肥猪1,264头,达到育肥标准1,010头;1978年再接再厉,又向国家上交肥猪854头。3年时间,在简陋的条件下,一人育成肥猪2,667头,盈利27,000多元,成为养猪战线上一面红旗。
  顾雪妹养猪的事迹在中央和省电台、报刊以及国务院知青办编写的《真实的故事》发表后,各农场、公社、还有广东、云南等17个省和解放军有关单位的5000余人先后前往参观,面对事实无不心悦诚服。顾雪妹养猪的经验,在许多地方开花结果,对养猪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为了表彰顾雪妹的功绩,军川农场党委授予她“养猪能手”称号,她先后三次分别被评为宝泉岭管理局和省农场总局的劳动模范标兵。1979年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标兵,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80年树立为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并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到日本参观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