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劳模杜一臣
特等劳模杜一臣
杜一臣,原籍辽宁省新金县人,生于1933年10月。幼年家贫,曾给地主放过羊。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通讯员、班长和排长等职。1958年集体转业到北大荒先后担任农工、会计、管理员、生产队长、作业区书记、职工医院党支部书记等职。
1978年他担任新建38队队长,去莲花泡开荒建点。在房无一间,井无一眼的荒原上,他起早贪晚勘查荒原,放炮清荒。为防止大树桩碰坏拖拉机油底槽,他在柞树棵子里穿来钻去,作标志,安信号,一天挂破四条裤子。为了稳定垦荒职工的情绪,抢早建食堂,刚一化冻,他便亲自带领职工在风雪天里扭“拉哈辫”。在抓当年生产的同时,抓长远规划,大搞植树造林和环境卫生。在建队的第二年,生产队即盈利5.1万元。被评为场卫生先进单位和管局先进生产队。
1979年秋,农场调他去十二队任队长。当时,十二队有“三多”:“混子”多、“刺头”多、“病号”多,歪风邪气盛行,干部不敢管,群众不敢言,生产混乱,连续三年亏损二十多万元。是场里有名的“老大难”。杜一臣上任不久,就发生了一起事故——一个谁也惹不起的党员班长用自家的劣豆到场院换好豆造成混种。粮食保管员向队里反映,反挨了打。杜一臣同志认为要改变队的落后面貌,必须狠刹歪风,大树正气,而且要从党员做起。支部采纳了他的意见,严肃处理了违纪者,罚款30元,撤销班长职务,不升工资(当时正值调资)。杜一臣不怕威胁报复,在整顿中先后调整和撤换了不胜任、不负责的各种业务人员12名。全队深受震动。与此同时,杜一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多次找犯错误的那个班长谈心,那位班长终于心悦诚服,认识错误,工作积极起来,成功地革新了油料三次过滤器,以后根据工作需要和表现,杜一臣又让他担任了机务修理班长。
杜一臣和支部其他成员一起,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动群众用三天时间修建了一条宽12米,长500米的中心道。用三天时间在路两旁各栽了六趟树。从治理脏、乱、差入手,清除垃圾,规划营区,使生产队面貌焕然一新。当年,机务管理、环境卫生、场院管理、林业生产都名列管局第一。粮食产量达到1900吨,盈利8.1万元,被管局评为先进生产队。
1981年在严重涝灾面前,杜一臣表现尤为突出。当31队大坝决口,他第一个带头跳进齐胸深的水里,打桩堵袋,边干边指挥,胜利完成抢险任务。他身体本来不好,抗洪第二天发着高烧,仍然披上大衣坚持上班。
7月中旬,为了保证小麦适时开镰,他和技术员一块地一块地查看小麦成熟程度。土地水份饱和,运粮车经常“打误”,影响收割进度。他和机务统计两人扛着彩旗在洼地、易陷地上做标志。正在大忙时候,老伴病重住院,曾休克两次,医生连夜三次打电话催他去照顾,可是杜一臣到医院只停留一顿饭工夫,便急忙赶回连队,投入小麦抢收工作。杜一臣为工作不顾个人,但对群众疾苦却十分关心。拿大草时,雾浓露水大,他自己早下地让群众晚下地。1981年多雨,12队不少草房漏雨,有的烟囱倒塌。他和支部委员一家一家查看,帮助49户职工修好烟囱,换了十栋房的瓦。生产队盖了一栋新房,准备分给他一个单元,面积48平方米,可是他看到侯副队长老少三辈9口人住房很紧,便让给了他。自家六口人住在1965年建队时修建的30多平方米的草房里。
在杜一臣领导下,12队彻底翻了身。1981年粮豆总产2,060吨,盈利22万元,成为农场“双文明”先进生产队。杜一臣同志荣立二等功,被评为场优秀党员、管局劳模和总局特等劳模。
198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等劳模,并到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