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个女大学生

第一个女大学生



  上海姑娘解兆云在黑龙江畔军川农场担任技术员,人们一提起来,都啧啧赞美。她连续被评为农场、县和农垦局先进生产者。初到北大荒
  1960年初,解兆云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就申请到北大荒参加垦荒。当初,她的妈妈深怕这个从小没有离开过大城市的女儿,到那里会过不惯艰苦的生活,曾从上海写信劝阻。解兆云一面回信安慰妈妈,一面和伙伴们离开北京,千里迢迢来到佳木斯。开始她被分配到合江农垦局领导机关工作。有一次,她随同局里领导同志到萝北九分场检查春耕准备工作,分场场长曲凤桐给她介绍了在北大荒获得第一个丰收的情景,他说,尽管我们这些南来的转业官兵对种地是外行,没有使过拖拉机,可是这抓一把土就能攥出油的肥沃土地,一点也不亏待我们,第一年每个直接参加农业土产的人,平均给国家生产八万斤粮食,这简直连做梦也没想到的。解兆云想,我是一个专门学农业的大学生,党培养我要在农业战线上发挥力量,这土地多么富饶,为什么自己不留在这里呢?她把这个想法向领导提出,局的领导同志答应她的要求,并且告诉她,一个知识分子,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彻底放下架子,同群众密切结合,虚心向群众学习。和工人一起劳动
  解兆云就这样留在九分场了。被分配到良种繁殖队作技术员工作。开始时,有些农场工人对她不了解,说北京来了一个女大学生,这北大荒的苦能够吃得了吗?我看她在这里呆不久的。解兆云刚刚听到这闲话时,心里很难过,但转而想,自己还没有实际表现,人家做这样那样的估计和揣测是难免的。一天,队里点种“五月鲜”玉米,点种时要“抓把粪”,这是一桩脏活儿,大粪和马粪掺和到一起,奇臭难闻,可是解兆云二话没说,带头抄起粪筐抓起把粪来。许多人见了说,人家大学生,干活也不嫌脏不怕累,真是好样的。解兆云跟工人一块儿劳动,通过劳动把农业技术抓好。一天,他们在地里看繁殖的“松花江一号”,良种小麦齐整整冒高了似地往上长,她告诉工人说氮肥太多了,麦子光长秸杆,将来有倒伏的危险。现在咱们施点草木灰,给小麦增加点钾质,秸秆成长得结实了可以避免倒伏。她就同工人到各生产队收集大量草木灰,因为路上有一处洼塘,不好用马车运输,就一麻袋一麻袋往地里扛,经过追肥,果然,这一年,虽然刮了几天大风,小麦始终没有倒伏。虚心求教
  越是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就越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因此,每当遇到生产上的问题,解兆云总是要向工人虚心求教。有一种“双交”玉米种,是从罗马尼亚引进来的,第一次种在北大荒土地上,播种时间晚了些,苗都出来齐了,这时候,突然发生玉米粘心虫,不少玉米被咬死了。解兆云到地里检查过几次,没有找到虫子活动的规律,她向老工人石玉勤和安瑞仁请教,据他们说,这种虫一般是早晨起来啃玉米心,中午休息,用手抓和用药水灌就可以灭掉。她和工人们按着老工人说的那种方法去治,果然虫子被灭掉了。这种“双交”玉米真是优良品种,秸杆粗壮,棒大粒多,可惜习惯于温和气候,一下迁居到北大荒,成熟期就比较晚了。怎样使它早熟?面对这一新的课题,解兆云又访问了几个老工人,他们提出的具体办法是:打叶、去蓼,使养分集中到玉米棒上。采用这个办法,的确可以使玉米棒早熟。解兆云从土产实践中体会到,向老农学习,总结他们的经验,是做好农业技术工作的一种好办法。亲如姐妹
  解兆云和农场女工住在一起,早晨起得早,就给同伴打洗脸水,如果谁头痛发烧有了病,她总是最先知道,并且帮助请医拿药,或者通知食堂做病号饭送去。有一次,夜班拖拉机手王光庆半开玩笑地说:“今晚轮我们值夜班翻地,食堂大师傅腿有毛病,不能送饭,你给我们偏劳送送饭”。果然,半夜里,她带着热气腾腾的馒头、稀饭,胸过没膝深的水塘,听着拖拉机隆隆的响声,望着拖拉机闪烁的灯光,挑着饭去了。这一下可把王光庆吓坏了,他们严肃地说,我们的好大姐,你这是没有危险找危险,我们是开玩笑叫你送饭,你可当真送来了,这北大荒野狼见你还会饶?狼把你吃了,我们可担不起这责任。解兆云把拳头攥得紧紧的风趣地说,我凭着这双铁拳头,狼也不敢接近我。
  解兆云深受群众欢迎,工人们都赞扬地称她为:“我们的女大学生”。
  注:本文以《我们的女大学生》为题,发表在196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上,作者是新华社记者康伟中。
  解兆云为军川农场技术工作作出了出色的成绩,曾培育出军川1号小麦良种,她的事迹曾在全国、省、地、市电台和报刊广为宣传,上海市曾将她的事迹列入展览项目。全国各地许多青年和大学生写信向她学习,对于推动知识分子理论联系实际,到艰苦和需要的地方去,起了重要作用。解兆云在文化革命中曾受到迫害,被下放劳动。后调至江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