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老兵日记(片断)

三、老兵日记(片断)


刘少匆
  1958年5月20日
  多么焦急的等待,多么漫长的旅途!从西南的山城出发,来到这黑龙江畔的荒原,眼前展现过好多变化呵,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今天,在这片大草原上,我们终于举起斧头砍刀,披荆斩棘,“向地球开战”!
  扛了一天木料,是为了在这荒凉的草原上,修建落脚之所——窝棚。木头是其他班的同志砍下的,我们班的任务是搬运——用自己的肩头。在劳动中,我深深感到自己懂得太少了,和漆尔亮同志一起,我学到不少的东西。
  1958年5月27日
  今天,又是扛木头。虽然足上起三个大血泡,也只影响了我的速度,能和大家一样扛起百多斤的木头,我是很兴奋的。只要多锻炼,我相信自己不会是弱者。
  我们的房子,修得很慢,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经验,房架搭好,一位副场长来检查,说我们连房门的方向也没有开对!
  晚饭后,大家坐在草堆上闲谈,王涛说,这里的文娱生活,不知几年能赶上北碚,有人说三年,有人说五年,将来看谁猜得准。
  本来还可以闲聊一会儿,因为要拾柴,不然烧饭成问题。王涛就喊“打住”。我也写不成了。
  嘿,这里的蚂蚁,又大又多。
  1958年5月28日
  今天的劳动比较轻松——割草,经过一些同志的指点,基本上晓得怎么割了。人不算累,却被一群群小咬叮得难受极了,我满脸都是红疤。为了防止他们进攻,虞东海把头、脸、嘴全用布裹了起来,连鼻子下面也用手帕遮着,大家说他简直象个阿拉伯人……。
  晚饭吃得很香。是带糖的玉米饼。因此,大家有兴致捉开“王八”了。
  1958年5月29日
  我们的第一间草房,总算建成了。由于是自己修的,思想上有种特殊的感情。
  这种草房,虽然也是“临时”的,但比窝棚还是“阔气”多了,将来打上炕,能过冬,就太好了。听说一共要修五十多间,我和春晖也有一间,果真那样,我一定要好好布置一番。
  我发现,“将就”的思想要不得,昨晚下雨,我们的房子没有盖草,肯定要漏。我睡在铺上,懒的动弹,东边漏,我的脚就往西边搁,前面漏,我就往后边挪,结果,被盖垫褥全湿了。如果克服睡意,起来收拾一下,不仅不会把这一切都打湿,还可以目睹风雨雷电交加的大草原呢!
  1958年6月5日
  今天,我们开始为生产队打井,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除了十字镐和铁铲,就没有其他工具了。土里石头很多,又经常“塌方”,我们拿脸盆和柳条筐顶在头上,进度仍然很慢。大家满身是泥,虎口震裂,牛虻又来纠缠……弄得人心里很不舒坦。
  下午,一位朝鲜族猎人,路过我们工地,看我们打井,十分惊诧地用生硬的汉话问:“你们就这样打井?不下木框,没有保险,万一挖深了,土塌下来把你们埋住咋办?”不说不怕,说了才怕。大家要班长赶快去队部请示。
  1958年7月4日
  在我们分场内,有不少青桐林,这是养柞蚕的主要饲料,这里能不能养蚕呢?我就抽空访问兴东的老居民。他们说,这里没有养蚕的习惯,但确实可以养。一位姓王的老大爷告诉我,前几年,有人从吉林带了些柞蚕茧上黑河,一个瞎老太婆要了五个作试验,因为不会保养,只出了一个母蛾。出了小蚕又不会放养,最后还收了五百多个茧子。如果创造些条件,这里也许也能放养。因为,此地的气候至少比黑河好。
  我把这个建议写成书面意见,上交分场领导,同时,从今天开始,认真阅读些养蚕方面的书籍,如果领导同意,我就上山放蚕。
  1959年5月1日
  到北大荒一年了,看到荒原的变化,一股自豪感从心底产生,不自禁赋诗一首:
  留下的几株白桦正在抽条发芽,
  去年栽的桃树正在扬花,
  垦荒队员早把决心下,
  永远在这里安家。
  我们深深的爱上了新的家乡,
  在这里猛催奔驰的骏马。
  我们曾亲手盖起了草房,
  我们又搬进楼房;
  第一张查荒图纸还没有发黄,
  这里已经是稻熟豆香。
  开出的土地还来不及丈量,
  五铧又开出了新荒;
  才把荒原上的野草烧尽,
  转眼间,茁壮的苗儿迎风荡漾。
  昨天才搭好火炕,
  今天又把暖气安装,
  油灯还没有来得及熄灭,
  床头的电灯已经放光,
  昨天,这里还是“七十里地对面炕”,
  今天又出现了崭新的城镇村庄。
  这不是幻想,也没有神人,
  是党领导我们征服了荒凉……。
  留下的几株白桦正在抽条发芽,
  今年又把苹果树栽下,
  垦荒队员早把困难踩在脚下,
  永远在这里把根扎。
  我们要把边疆建成新天地,
  让边疆开出共产主义的新花!
  注:作者刘少匆是1958年转业到农场的军官,后调回四川,在成都川剧院担任创作工作,作品有《武则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