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垦荒秩事(一)“水晶宫”
垦荒战士在荒原上白手起家,刚到边境小村时,住“老乡”的苞米楼,进入工地后,住帐蓬、地窨子、小马架,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垦荒者称为“水晶宫”的住房。
“水晶宫”有两种。一种是“长期性”建筑。这是一种抢在大冻之前盖的正式住房,当时工具很少,一个队只有一两把泥抹子和瓦刀。大家就想办法采伐山上的青钢原木作房桩子,用自编的草绳捆屋架,采集新鲜的柞条、桦条和菠萝棵,连枝带叶编墙织盖。这种房子的外墙是双层的,中间留出30厘米的空隙填鲜土。屋顶也是用树条编成,房耙上铺草,草上又加一层树条。整拣房屋建成后,细枝嫩叶,随风摇曳好象伪装的隐蔽部。最逗人的是进入寒冰后,屋里烧了火炕,有了水汽,夜晚温度下降,清晨醒来就好象进入童话的世界,屋内的天棚、四壁全挂满了霜花。那一串串的霜花似蜂似蝶,如珊瑚、如串玉,千姿百态,晶莹洁白,人们的眉毛、胡子、头发也都染成银白色,一个个成了白雪公主或白发老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乐得前仰后合。有人笑着喊“咱们住在水晶宫里成仙了”。从此,“水晶宫”的名称在全队传开,成了垦荒战士的骄傲。
还有一种“水晶宫”,大家称为“行宫”,这是一种临时性的杰作。十冬腊月,在水利工地上,抡起大镐时一个个热汗淋淋,虽然累,还不觉得怎样,可是“歇晌”时刮起烟炮,那个滋味就不好受了。二班的“小机灵”堆了一个雪丘,从边上掏一个洞,人钻进去颇能遮避风寒。人多点子多,以后一排的同志们又发展一步,在墙面浇上水,地下铺了草,门洞挡着帘,面积也扩大了,一个班砌两个,一间雪窝棚可容纳四五人,中午休工,钻在“水晶宫”里,坐在松软的洋草上,喝着热腾腾的酸辣汤,真是其乐无穷。(一兵)
(二)因“祸”得福
古书《淮南子·人间训》中有一则故事,说长城边上有一位“塞上老翁”,他饲养的一匹马一天忽然丢失了,附近乡亲都来劝慰他,谁知他根本不在乎,反而说:“走失一匹马,也许正是好事哩”!不久他的马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引来了另一匹好马。这就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句成语的来历。
无独有偶,三队的垦荒战士也遇到类似的事情,1958年仲夏,三队炊事班饲养的一头肥猪,突然闯出圈栏钻进榛丛棵里去了,当时荒原尚未开发,住地周围是茫茫的野草和杂树,大家忙呼着追了一阵,早不见踪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里,丢失一头已育成的肥猪,确实是个损失,但除了惋惜也无可奈何。猪走失后的头几天,炊事员小王还不死心,一到喂猪时刻,就敲着盆子,对着荒原“啰啰啰”地呼唤一阵。时间一长,估计已让豺狼野兽所吞噬,人们逐渐也淡忘了。
谁料半月后的一天,伐木班的同志在住地西边的“小马河”滩上,却发现了新鲜的猪粪和蹄印。于是,队长派志建和尔亮两名同志前去寻找。他们背着枪,带着干粮,在河滩和丛林中搜索,傍晚时候,终于在五花林中发现了丢失的猪。但不是一头,而是一群。这真是一件稀罕的怪事,家猪居然入了野猪伙,并且把野猪群引到驻地的附近。尔亮和志建毫不犹豫,迅速举枪击发,在狂奔的猪群中,一个打中一头野猪,一个击毙了跑失的肥猪,怕猪不死,又各补了一枪,才兴冲冲地回队套车。
第二天,营地肉味飘香,晚餐时候,人们聚集在伙房前面的露天食堂,或蹲或站,大碗酒、大块肉,品
着用野猪和家猪肉制作的佳肴,一个个笑迷迷地说,这是因“祸”得口福啊!(北农)
(三)揹狼
佳木斯青年垦荒队员刘云清在垦荒中有一段揹狼的经历。
1956年4月,大地刚刚解冻,刘云清领着机车,顶冻翻地。中午休息时,他想找一块容易开的荒地,多开些荒,一个人走进齐腰深的草甸里,他正摸索着往前走,突然有两个软软的东西搭上了他的双肩。他心里一“激冷”,知道这决不是哪一位同志和自己开玩笑。他用眼睛左右斜视了一下,禁不住大吃一惊。毛茸茸的爪子,遇到狼了。早就听说“此地有一只“白眼狼”,经常伤人,没曾想现在让自己给揹上了。怎么办?刘云清暗暗的警告自己要镇静,不能慌,不能回头。他猛的用双手抓住搭在肩上的两只爪子,又挺直脖梗,用头死死的顶住狼的嘴巴,揹着狼奋力往前走,一步、两步、五米、十米……,再不能往前走了,因为越走离同志们越远,危险越大。刘云清当机立断,运足气力,抓住狼爪的两手猛一沉,腰一哈,头一低,奋力往前一甩,把狼从自己的头顶甩了过去。狼“嗷”地叫了一声,翻身窜起来,把刘云清的衣服撕碎了,左肩肉也被抓破了,鲜血直流。刘云清顾不得这些,顺手拣起木棍就打。在这杂草丛生,枝桠遍地的荒原上,狼比人要利落得多,当木棍落下来,狼一蹦就窜去老远,转眼一跳又回到身边,小刘手握木棍,往前上一上,狼往后退一退,小刘往后退,狼则向前蹭一蹭,打又打不着,走又走不了,僵持下去可是不妙,于是,他就边打边喊边跑,狼看准机会,一口叼住刘的裤脚,刘云清赶快回身又和狼撕打起来。木棍打断了,他抓住剩下的半截棍继续挥舞着。同时嘴里高喊“打、打、打……”。经过二十多分钟搏斗。人精疲力竭,狼也受伤,趴在地上,喘着粗气,可是仍然瞪着两只阴森森的眼睛,伺机向刘云清进攻。
在关键的时刻,农业小队的同志听到打狼的呼叫声,从田间呼喊着跑过来,这只饿急眼的恶狼才悻悻地一瘸一拐逃走。刘云清狼口余生,从此得了个“狼剩”的外号。 (跃唐)
(四)吃生鱼
这不是吃东北特有的名莱——“生鱼”,而是讲的开发荒原时,王承先被困莲花泡的一段故事。
1958年4月,萝北农场工会主席王承先,为了迎接志愿军复员归国的战士,清晨从名山出发,对准二队的方向,抄近道走。当时没有一条成形的路,他钻树林、进草甸,绕过无数个“塔头墩”。三转两转,迷失了方向。眼前是一望无边,迷迷茫茫的大草原,天色渐渐暗了,辨不清南北东西,这天晚上他心一横,用棉袄裹着头,拔了一些枯草,在草甸里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他活动一下麻木的身肢,定一定方向,又出发了。没曾想从太阳出一直走到太阳落,还是没有走出大草甸,两天来他没吃东西,裤子湿了半截,棉衣上结了一层薄冰。累、饿、冷使他不能坐,不敢睡。只有围绕着一棵大柞树,推磨式的走走站站,站站走走。夜越来越深,体内的热度逐渐下降,两条腿开始麻木,他不断的警告自己“要坚持住,千万不能倒下去”,但他还是倒下去了。
在曙光中,他又振作起来,奋力向前爬去,晕了躺一会,醒了又爬,好不容易到了莲花泡边,用木棍把冰层打开一个洞。双手捧着冰水喝了两口,突然一条鲫鱼从洞口蹦了出来,落在冰上,不一会又蹦上来几条。这真是救命鱼啊!他高兴的抓住活鱼,啃了起来,一连吃了两条,肚里有了食,身上也长了气力,他又抓了两条装在衣袋里,沿着莲花泡,继续向前爬……。
当同志们第三天上午在莲花泡边找到王承先时,他瞪着两只呆滞的眼睛说“你们来了……”就又晕迷过去。 (跃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