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八、把天灾踩在脚下

八、把天灾踩在脚下


陈志群
  “……归总一句话,今年,在党委正确的领导下,我们把天灾踩在了脚下!”
  这是生产红旗手郑全泽在场群英大会上发言的结束语,说得真好,很确切。他不仅道出了我场职工在1960年与自然灾害搏斗的伟大气魄,同时也说出了1960年我场农业生产的特点。
  可不是吗,1960年,自然灾害虽然严重,但农场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超过了大丰收的1959年。
  这决不是偶然的事。
  (一)
  正当1.3万亩小麦抽穗扬花的时候,麦田里的夜盗蛾发生了。藏在麦穗下面,偷偷咬折茎杆,吮吸着浆液。
  “……夜盗蛾,在麦田里吮吸着我们的血汗,要夺取我们指日可望的丰收。共产党员们!共青团员们!全场职工家属们!快起来扑灭……”
  这是场党委发出的紧急通知。通知传到了生产队,生产队全力以赴;通知传到了机关,机关人员立即停止办公下地;通知传到学校、加工厂、家属委员会……犹如一支支火炬,燃遍了全场每个角落。一场声势浩大的“扑蛾”之战顿时在全场展开。
  场里的农业技术员们跑在头里。他们到各单位去,向群众宣传讲解夜盗蛾害处、习性及人工扑捉的方法。
  第一生产队随即向全队职工和家属发出紧急动员:半小时内准备好工具,一小时后投入战斗,并准备好照明的灯火、连夜追歼“夜盗蛾”!不到半小时,供销社的电筒、电池被抢购一空。
  夜幕降临了,麦田里出现了奇观,无数的光亮在闪烁,象是满天的繁星倒映在麦海里。每个闪亮处,都有人影在晃动,他们脖子上挂个瓶、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拿着用木片或铁片自制的“镊子”,在逐株搜扑夜盗蛾。
  “当心!顺着垄背走,别践踏了青苗,”这是班、排长们在提醒自己的战士。“五十个”“五十一”“五十二个”……细心的女同志在计算着战果。
  “哎!我刚数到二百零几来着?”一个女同志突然向身旁的伙伴发问。
  “我自己还数不过来哩,谁能帮你记哟!”。
  “哼!不数了,反正不捉完我是不回去的。”
  七岁的小克东,妈妈说他人小,不让他来。可是他等妈妈刚出门,就拿起自己的小电筒悄悄地跟上了。
  他钻进又密又高的麦垄里,连小脑袋都复盖得看不见。小咬蚊子、叮满了他的小手小脸,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和阿姨、姐姐们一样,捉一个数一个、“第十一个”、“第十二个”……张支书迎面走来,见了他、心疼地说:“克东呀,你怎么也来了?连块防蚊纱布也没包上,看蚊子把你脸蛋都咬肿了,叫人送你回去吧!”他把小脑袋摇得象拨浪鼓!“叔叔,我不回去,蛾子不是要抢去我们的粮食吗!那你为什么不让我捉哩?”张支书从自己头上解下防蚊纱布替他严实地包好、说“好,去捉吧!”麦地里又发出了他的数数声:“第十三个”“第十四个”……
  “扑蛾”的通知传到良种繁育队时,已是下午了。丁队长正沉思着:“怎样来个有力的动员才好呢”?“当!当!当!”突然响起了晚餐的钟声。人们三五一群地在门前的广场上吃饭,有人在边吃边说:“夜盗蛾真厉害,几个钟头就能把一大片麦子吃得精光!”也有人在问:“夜盗蛾是个什么样呢?我还没有见过啊!”大家正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时,一声不吭的队长突然放下手里的碗,一举腿蹦上房子顶。大家纳闷,不知他要干什么,他却喊开了:“大家快来看呀?我抓住了一个敌人!”人们立刻蜂涌过来。丁队长由房上跳下,向大家说:“刚才有人问,什么是夜盗蛾,我这就让他来认识认识,这就是”。说着将捏住一只夜盗蛾的手高高举起。不认识的人都上前看了个清楚,并满足地说:“这下认得了,翅膀下边两个小黑点的就是。”丁队长趁大家情绪热烈的时候,又说:“现在大家都认识这夜盗蛾了,可他的脾气大家不一定摸得准,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丁队长说得很风趣,大家情绪更为活跃。有人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他的最大特点”丁队长继续说:“是不劳而食。第二个是要我们向他交租子,而且全部交给他,一颗都不让我们留。你们说这可恶不可恶?……”。
  嗬!丁队长话还没说完,人群沸腾了。
  “队长,连夜消灭它!”
  “打起灯笼送它回老娘家去!”
  “……”一个连夜扑蛾的热潮,就这样颇富戏剧性地在良种繁育队展开。
  仅这一个夜晚,单是第一生产队和良种繁育队两个单位人工扑捉夜盗蛾,就达七万多只。全场人工扑捉的及用药剂杀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这一战,夜盗蛾的危害势头锐减。第二天,开下午饭的时候,各队喇叭筒里传来了党委书记充满胜利、喜悦的声音:“……报告同志们一个好消息,经各种实验调查表明,我场麦田里的夜盗蛾,虽然起势猖獗,现已基本扑灭。这是大家忘我苦战的成果。总场党委已在电话里表扬了我们,不日还要通报表扬。
  这次夜盗蛾所以没有酿成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三个字,那就是:早、狠、准。早,自麦种下地后,我场就从没有间断过对麦田各个时期病虫害情况的调查和制订防止虫灾的措施,因此,能够及时掌握情况,做到早有准备。狠,是一旦发现情况,立刻全力出动,不让灾情蔓延,全场职工主人翁态度鲜明,与自然灾害誓不两立。准,就是能掌握火候与时机,既不虚张声势,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也不临渴掘井缩手缩脚。……
  最后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二)
  麦收完毕了,正是豆田投入后期管理的时候。按理说,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是乐滋滋的。因为麦子丰收了。又盼豆子丰收嘛!可是,连日阴雨,真使人揪心。职工们连日来,虽然一直不停的干,可是有时也总免不了发出感叹:“今年的灾情真多啊!虫灾才打下去,水又上来了!”“听说咱全场有百十垧豆地涝了,现在九号地还挺紧哩!”“要不是农场去年冬天下决心在南面开了两道大水渠呀!那今年的情况就更糟了!”
  是的,职工们深切地关怀着这里每寸土地上的庄稼,这是他们用心血栽培的,眼看受到秋水的威胁,心里怎能不焦急。
  秋水也实在太大了,除了连日阴雨造成部分内涝外,松花江泛滥的洪水,象无数匹脱缰的野马,由南往北席卷过来。党委似有先见之明,还在头年冬天,就集中众多的劳力,在场部南面修了两道大水渠。东南可以向绥滨的大水渠排水,北面可以往通向黑龙江的莲花泡排水。夏天,根据气象预报,知道松花江今年水大,又在南边的地头上筑起一道长长的拦水坝。并派出郑全泽班为常年水利小组,经常巡视在这一带。这些措施对防止特大洪水起了很大作用。可是根据连日阴雨,松花江水位不断上涨的情况看,1.5万亩大豆仍处于秋水的威胁中。首当其冲的是最南边3千多亩面积的九号地确实够人焦虑!
  自从这道拦水坝截住松花江泛滥的洪水北进之后,水势不断上涨。80公分宽,1公尺高的拦水坝也随上涨的水势,在两三日内变为1.5米宽,2米高了。书记、场长亲率550人的防汛突击队,已在这条水坝上激战了三天三夜。并且还处在紧张的相持阶段。
  雨不停地下着,而且越下越大。
  各个工段的人们,尽管三天三夜不曾合眼,可精神还是异常饱满。挖土方的人双手起了水泡、血泡,终于破了。卫生员替他缠绷带,有些人还嫌多余,怕耽误了时间。担土的人,干脆撂开披在身上湿漉漉的麻袋,反感到轻松利索。水坝上下自发形成的吆喝声,象是相互督促鼓励,也象是在开展竞赛。
  中午水位升高到1.5米,坝上发生了危急情况,水坝因压力太大,许多地方出现了塌方和决口迹象。为此,不得不改加高、加固堤坝为堵口、堵漏护坝。
  然而水终于冲开了一个豁口,一股急流冲向坝里。党委书记飞奔而来,率先以身堵口,很快形成一堵人墙。挡水的、担土的、一阵紧张之后,豁口迅速堵住。
  场长身上挂着许多盛了白酒的军用水壶,正在亲自往各个工段分送。书记走到他跟前,用手狠劲地抹去脸上的雨水说:“伙计,这样东补西补的不行啦,我们处在严重的被动局面,水势再继续上涨,那就不好办了。要千方百计的争主动啊!”
  “涨它的呗!牙还牙,眼还眼。我要来个以水治水”。
  什么时候也要逗人乐一乐的场长,拍打着挂在身上的酒壶。说罢,哈哈大笑起来。随后又象想起了什么:“书记,郑全泽班担负这段坝的坝外,他们正在筑道小堤,我看对缓冲水势,保护大坝倒有些作用。只是小堤不坚固,一边搞一边垮。他们班里的一部分人在齐胸深的水里已泡了半天了。
  “缓冲,缓冲……对!”
  书记自语地说了两句,回身就向郑全泽他们那个工段跑去。
  他们在坝外找到了郑全泽,见全班的人在齐胸深的水里,用树、木桩垫好底,再压上草包和麻袋装上的土。水坝外五公尺处一道小堤已筑成。大坝的塌方、漏水现象已经减少。只是小堤容易倒塌,水里的人正在不断修整。
  “怎么样,有作用吗?”
  “有,我们班里是这样琢磨的,在大坝外再修一道小堤,就等于给大坝穿了一件外衣。这样水就不伤它的筋骨了。我们准备试验成功后,建议全坝推广。不想水里修小堤是不易的事,很容易倒塌……”郑全泽简要汇报着工作。
  “是的,穿上一件护坝衣,这个方法是对的。但怎样才牢实些呢?如果在坝外栽排木桩,桩里填进树条……。”郑全泽边听边喊着:“对,对,对!”一个正确的决策做出来了。
  当天下午,各队接到场部紧急通知:各队抽调二十人,携带马锯、斧子,立即去水坝支援防汛。拂晓前,全坝外围穿—上了一件树条编织的外衣。大坝再不发生塌方、决口现象了。
  水势终于在涨到1.55米时稳定下来,到第五天黎明开始回落。太阳露出了微微的笑脸,好似朝着人们在赞许:天灾又一次被你们踩在脚下,大豆又丰收在望了。
  注:作者陈志群,转业军官,1960年任第四生产队文化教员,后调回安徽。 “扑蛾”的通知传到良种繁育队时,已是下午了。丁队长正沉思着:“怎样来个有力的动员才好呢”?“当!当!当!”突然响起了晚餐的钟声。人们三五一群地在门前的广场上吃饭,有人在边吃边说:“夜盗蛾真厉害,几个钟头就能把一大片麦子吃得精光!”也有人在问:“夜盗蛾是个什么样呢?我还没有见过啊!”大家正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时,一声不吭的队长突然放下手里的碗,一举腿蹦上房子顶。大家纳闷,不知他要干什么,他却喊开了:“大家快来看呀?我抓住了一个敌人!”人们立刻蜂涌过来。丁队长由房上跳下,向大家说:“刚才有人问,什么是夜盗蛾,我这就让他来认识认识,这就是”。说着将捏住一只夜盗蛾的手高高举起。不认识的人都上前看了个清楚,并满足地说:“这下认得了,翅膀下边两个小黑点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