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进北京
九、进北京
胡长荣
1959年,是国营萝北农场第九分场组建后的第二年,全场复转军人、山东支边青年、垦荒队员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夺得了一个奉收年。平均每个农业工人为国家生产粮豆十万斤。产量最高的第一生产队,每个农业工人竟达到了十四万多斤。这在农业史上是个奇迹。南泥湾的垦荒英雄、老红军、总场党委书记刘海特地到九分场向职工表示祝贺。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县、地、省逐级汇报,很快传到了北京。
1959年11月10日,农垦部王震部长从北京直接绐分场拍来一份电报,全文是:“国营萝北农场九分场,五九年在粮食生产上获得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丰收,这是党的光荣,也是你们的光荣,特电召你场党委书记来京,汇报五九年生产工作。王震”。
这个喜讯象长上了翅膀,飞遍了场部地区,飞到了生产队,传给了每个职工。在冬检车间、场院、在水利工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人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议论着王震部长这份电报。“争取上北京”的口号,真成为现实了。
经过党委研究,决定裴俊生同志进京汇报。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曲凤桐场长走进书记家,见面就说:“书记呀!到北京见到中央首长送个什么礼呢?”裴书记被这突如其来的提问,弄得楞了一下,思索了一会儿,才回答说:“十万斤怎么样?”。曲场长抢着说:“十万斤这份礼物不用说已经送定了,最好再送一份礼,送双礼”。裴书记不解地问:“那么另一份礼物应该是什么呢?”。这时,曲场长忽地从炕沿边站起来,兴奋地说:“刚才林秘书告诉我,各队听说一队在大战水利中,每人每天决心挖30方,向中央首长献礼,他们象通了气的一样,都打来电话表示,坚决完成一队提出的指标,向中央首长献礼,这不是双礼吗?”裴书记微笑地说:“好倒是好,现在还没有搞出名堂来,怎么给中央首长讲呢?”。曲场长满有把握地说:“你见到中央首长对他们说,第一份礼物随身带来,第二份礼物以后补上不就行了吗?”。裴书记指着曲场长,满面笑容地说:“老曲,你真有办法”。
1959年12月20日,裴俊生同志带着全场职工的重托和期望,踏上了通向祖国首都——北京的幸福旅程。他前足刚走,农场的冬季水利大会战的序幕便拉开了。五千米长的水利工地上,红旗招展,炮声隆隆。首先,一队王森领导的突击组刷新了三十方的记录,接着各队紧紧跟上,第二阶段的水利施工任务终于提前三天胜利完成。12月26日晚,曲场长高兴地走进邮电所,很快接通了长途电话,把这份礼物又送到了北京。
1960年1月上旬的一个夜晚,裴书记带着中央首长的宝贵指示回到了农场。第二天早晨,群众涌向党办室,争着和书记握手问候,把个方圆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办公室挤得水泄不通,椅子凳子坐满了。大家就往办公桌上坐,屋里坐满了,很多人就站在走廊上听。裴书记愉快地给大家介绍说:“到北京后,王部长便派他的秘书把我介绍到农垦部招待所住宿,第二天晚上,在中央五大部联合举行的晚会上,见到了朱总司令,董必武、宋庆龄副委员长和其它中央首长,并和他们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里参加了宴会”。当讲到王部长接见时,裴书记说:“这天,王部长派来小轿车把我从招待所接到他的办公室,事先我也不知道王部长要乘中午十二点的飞机到外地视察工作,所以我汇报得比较详细,王部长虽然有事,还是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汇报,并不断地向我询问一些问题,有时还在本子上作记录。后来,他的秘书走进办公室告诉他飞机起飞的时间,才知道王部长马上就要动身。王部长又亲切地对我说:“今年你们的生产搞得很好,这次叫你到北京来,就是要听听你们丰收的经验,你未来之前,我已将此事委托给姜齐贤副部长办理,以后,你再给姜副部长谈谈。同时部里准备帮你们把60年生产计划和远景规划制订出来,并直接给你们分配机器,你看怎么样?”。这时,我,本想还要和王部长谈谈话,因为离飞机起飞的时间很近了,所以临别前,我握着王部长的手,向他表示,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要把生产搞得更好,争取再上北京。
裴书记的介绍进行了大约两个小时,最后,曲场长象看透了大家心思一样,站起来高声地说:“我代表分场全体同志向中央首长表示,明年把产量再翻一番,来回答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大家说怎么样?”群众齐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接着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此后,农垦部派来了工作组和合江农垦局农技师王冠等同志多次来我场帮助制订生产计划和远景规划,并在60年初从农垦部直接调给我场二十台东方红拖拉机和配套的农具。同时,合江农垦报、合江日报、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我场艰苦奋斗夺高产的先进事迹。接着,在全垦区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学、比、赶、帮、超萝北九分场的劳动竞赛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