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四、关于提高军川农场大豆单产的几个问题
  王经国
  近十年来,我场大豆亩产在160斤左右徘徊。如下表:
               表一



  造成大豆单产水平不高的原因很多,本文只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月眺力、增施月蝌是提高大豆单产关键性措施
  近几年来,我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以十三队为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由七四年的2.6%下降到八〇年的1.82%。在有机质下降这样快,含量这样低的情况下,要想获得大豆的高产,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培肥地力,这是迫不及待,关键性措施。为此提出我场每年培肥地力的意见:
  1.玉米秸杆还田占15%。
  2.绿吧15%,其中清种绿肥占5%,夏种绿肥占10%。
  3.增施有机肥占5%。
  这样我场每三年就可以轮改一次。
  当前增施化吧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根本保证。我场80年大豆面积11322垧,其中施肥面积6548垧。占整个大豆种植面积的57.8%,占熟地大豆面积的81.8%,施肥水平见表二。
              表二   八〇年军川农场施肥水平  标准肥斤/亩



  从表中可看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也有增加的趋势。从我场科研站的试验中也可以看出增施化肥是可以提高大豆产量的。见表三。
              表三  施肥量试验纯量比l:l公斤/垧


注:使用的化肥为硝铵和过石。
  从两年来的试验表明,大豆施吧量每垧200—250公斤为宜。
  施肥比例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见表四。
              表四  施肥比例试验(亩产)  军川农场科研站纯量比



  从六年的试验中可知,我场大豆施肥比例氮比磷1:1最好。但我场的施肥比例与此很不相近,必须立即改正。见表五。
              表五



  大豆的施肥方法对大豆的产量也有很大影响。从我场科研站的试验材料中可知,深施4cm最好。见表六和表七。  
              表六  七二年大豆施肥方法试验纯量比1:1115公斤/垧


注:化肥为硝铵和过石
              表七  七三年大豆施肥方法试验纯量比1:1用量160公斤/垧


注:化肥为硝铵和过石。
  综上所述,我场大豆施肥量200—250公斤/垧,氮磷比为1:1,深施4cm最好。
  关于大豆施肥问题是个复杂问题,受多因子制约。但我场当务之急是迅速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施化肥,是提高我场大豆单产关键性措施。
  二、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杜绝大豆重迎茬是提高我场大豆单产水平简而易行的方法,
  近十年来,由于作物比例不稳定,存在着“押宝式”的种植思想,片面的盲目的增加某一种作物的面积。其结果给后作带来茬口上的紊乱。见表八。
  从表八可以看出,三大作物的比例不稳定,比例失调,其结果使茬口混乱,造成严重迎茬现象。见表九。
  大豆重迎茬对大豆生长发育以及根瘤的形成数量有很大影响。见表十和表十一。
              表八   十年来作物比例情况



              表九   十年来大豆重迎茬统计表



              表十   大豆正茬、重茬对生长发育及根瘤的影响



              表十一  大豆正茬、迎茬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注:80年8月19日在十五连一号地调查,品种为合交八号。
  注:80年8月19日在十五连十号地调查,品种为黑河三号。
  大豆重迎茬对大豆的产量影响很大,从八〇年全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重茬比正茬减产19.2%,而迎茬比正茬减产22.9%。见表十二。
              表十二  大豆正茬、重茬、迎茬产量比较



  从八五二农场的材料也可以看出大豆重迎茬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见表十三。
              表十三  大豆正茬、重茬、迎茬量比较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
  1.大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根系分泌一些酸性物质,如果重迎茬就增加了土壤的酸性,使大豆生长不利。
  2.大豆重迎茬增加了土壤中的唑卡体,影响了大豆根瘤卡的正常发育,使根瘤卡减少,降低了固氮能力。
  3.由于大豆对土壤磷吸收较多,重迎茬使土壤中的有效磷大大减少,影响大豆的生长。
  4.大豆重迎茬,增加了病虫害的侵染。
  综上所述,稳定作物比例,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杜绝大豆重迎茬现象,就可以在当前的产量水平上,提高一步。
  三、实行耕作改制是提高大豆单产重要一环。
  近几年来,我场在耕作改制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效果。
  玉米原垄卡种大豆比玉米平翻种大豆有很多好处,玉米原垄种大豆,能达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能使玉米秸杆还田于地表,增加地表复盖,具有抗风蚀,抗水蚀的能力。从耕层来说,稳定了土壤结构,具有保水抗旱的能力。见附表14。从我场气候特点来看,春季大风多,少雨、干旱,大豆遇到这种情况,发育快、生长慢,变成了生长势弱的老头苗。从表中可以看出玉米原垄卡大豆,高于春翻种大豆的水分,这就为提高大豆出苗率,苗齐苗壮创造了条件,促使大豆生长和发育协调进行。为大豆高产奠定了基础。
  玉米原垄卡大豆,在种植方法上发生了改变,把原来的等距单行改变为不等距双行的宽窄行了。这样可充分利用地力,增加了透风透光的强度。同时也可以减轻杂草的危害。
           表十四  玉米茬原垄卡大豆和玉米茬平翻种大豆土壤水份比较



  注:四连11号地
  综上所述,玉米原垄卡大豆,要比春翻玉米茬好处多,必然增产。从八0年大面积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玉米原垄卡大豆的产量高于春耙玉米茬种大豆,更高于春翻玉米茬种大豆的产量。见表十五。
            表十五 玉米原垄卡、玉米春耙茬、玉米春翻种大豆产量比较



  从以上可看出,实行耕作改制可以用地乔地相结合,稳定了耕层结构,提高了保水抗旱能力,可培肥地力增加抗灾能力,使大豆高产稳产。
  四、坚持标准作业是提高我场大豆单产的基本保证
  多年来,我场标准作业差距很大,作业的不标准难以达到大豆的合理分布。作业不标准,使得苗数不够,种子分布不均匀,行距不合理,流量不一致,施肥不均匀,深浅不一致等,以致无法保证我们预想的产量结果。
  从八〇年大豆青苗普查情况来看,我场大豆标准作业问题很大,行距和播种深度达不到我们要求的标准。见表十六。
            表十六  八〇年大豆青苗普查汇总  (行距和播深)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项行距的平均合格率,仅占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的行距不合格,这样使大豆苗行宽窄不一。如果行距加大,浪费了土地,减少了株数,很难保证产量,行距小了,增加了密度,使大豆生长出现陡长,荚稀倒伏现象。为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表中播深一项可以看出,合格率仅有64.8%,有35.2%的面积不合格,不合格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于6cm,就是播深了,在这部分中,有一部分还可以出来苗,但由于拱土费劲,耗尽了大量养分,幼苗细弱,易感病,即使能够成活,以后也变成了弱苗。还有一部分,由于播的过深,就出不来苗。另一方面是播深小于4cm,播在干土层中,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发芽,即使以后遇雨出来苗也变成了老头苗。总之,由于播深不标准,使大豆出现了三类苗。同时也保证不了设计的株数。
  由于作业不标准使计划株数和实际株数相差很大。见表十七。
           表十七  八〇年大豆青苗普查汇总(设计株数和实际株数比较)



  从表中可知,计划株数和实际株数差距很大,保证不了计划株数播深只是一个侧视面,还有很多方面,如整地的影响,播量不准确,室内发芽率和室外发芽率的误差,田间损失的合理程度等等。
  总之,我们只要把住各个环节,坚持标准作业,就可以达到我们设计的株数。
  在均匀度方面也是有问题的,我们选了标准作业比较好的五个连队十一个地号,1035垧大豆地进行统计,见表十八。从表中可看出合理的均匀度只占一少部分,大部分不合理。这样使大豆的植株不能均匀的分布在苗带上,造成稀密不均,既不能合理的利用地力,又不能合理的利用光能。



  大豆均匀度对大豆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见表十九。
           表十九  大豆均匀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吉林市农科所七三年)



  我场大豆均匀度不合理除了作业不标准以外,还有机械本身的问题。现在我场播大豆采用24行和48行播种机,本身只能条播而不能点播。这个问题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以上材料说明我场在标准作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如果能克服这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在现有的产量水平上提高一步。
  要想搞好标准作业,必须有标准的农机具,有科学的种田思想和标准的操作技术及科学的作业方法。
  五、收获
  收获大豆的方法有直接收获和分段收获两种,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分段收获是一种好方法,不但可以多收粮食,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使收获期提前,缓冲农时。
  从七七、七九、八〇年三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分段收割比直接收割能多收粮食。见表二十。
          表二十  大豆直接收割和分段收割损失比较



  分段收割应选择草少地号,早熟品种,分段收割的面积应因时因地合理拟定,分段收割的适期是大豆全株变褐,叶落80%左右。
  我场大豆早熟品种在九月中旬就可分段收割,十月上旬可拾禾完毕,这样可使大豆的收割期提前七至十天。随着大豆收割期的提前,玉米的收割期也就提前了。这样可防止玉米捂在雪里。
  总之,大豆分段收割要根据天气情况,机械力量,以及大豆,玉米的面积等情况灵活掌握,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已经可直收的大豆再放倒,要在可能和允许的情况下扩大分段收割的面积。
  从以上五个方面论述了提高我场大豆单产问题,提高大豆单产还有其他方面,如:消灭草荒,灌水,推广新品种,合理密植;防止病虫害等等。由于材料的限制,本文就不论述了。
  我想,只要不断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稳定作物布局,建立合理的轮作制,杜绝大豆重迎茬,实行耕作改制,坚持标准作业,减少收割损失量,消灭草荒等措施,就可以在现在的产量水平上提高一步。
  注:本文作者王经国,原系军川农场生产科长,后任绥滨农场总农艺师。
  五、近年来军川农场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初步分析
  陈书哲
  影响小麦产量的原因很多,机制也很复杂。有生产水平、土壤条件和气象条件。要分析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多年影响产量的其它条件应该是不变的,或者产量要经过处理。根据这一要求,选取了我场科研站小麦区域试验产量,品种选我场主栽品种——克旱六号作为分析资料。区域试验小麦产量具备两条优点:第一每年的生产措施、管理水平、施肥量等在中等水平,而且保持稳定,无灌溉条件。第二面积准确、收割损失很少。
  首先将近七年的小麦产量分为丰产年、平产年、欠产年。以七年平均数为准,增产在20%以上的年份为丰产年,减少在20%以上的年份为欠产年,其它年份为平年。(见表一)
       表一  历年小麦单产及年成  品种:克旱六号、斤/亩



  根据小麦产量与年成,结合降水、气温、日照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
  一、小麦产量与降水的关系
  小麦全生育期总需水300—550毫米(约200370立方米/亩),最近七年间,四到七月降水量加上收墒水(按前一年9—10月降水量的38%计算),,总量小于300毫米的有五年(76、77、78、79、82年),300—400毫米的有一年(80年),400—500毫米的有一年(81年)。所以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小麦生育的需要,常常因降水少造成干旱,致使小麦大幅度减产。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降水量,利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确定小麦产量与降水量的关系。将前一年9—10月降水量的38%加上当年4月上旬到S月上旬的降水量称为出苗水。5月中旬到6月上旬的降水量称为抽穗灌浆水。4到7月降水量称为生育期水。小麦产量与各阶段降水量分别点散布图,并计算相关系数,然后进行T值检验。其结果生育期水与产量相关系数为0.863,达到信度0.05的显著水平。说明4—7降水多、产量就高。降水多没有超过小麦需水指标,近七年有六年降水小于300毫米,只有1981年降水量382毫米,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穗分化水一5月中旬到6月上旬一般年份降水偏少,气温回升快风速较大,空气湿度小,土壤蒸发量大,容易出现“卡脖旱”影响座大胎长大穗。此期降水多少与产量关系密切。相关系数为0.780。
  现将丰产年、平产年、欠产年各阶段平均降水量列表二。
       表二  各阶段降水量与年成关系



  从表二看出,各阶段降水量多产量高,降水量少产量低。穗分化水以丰产年为基数,降水量每少一毫米,小麦减少8.5斤。
  通过以上分析,降水量多少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之一。
  二、小麦产量与气温的关系
  小麦是一种喜温凉的作物,一般可用≥0℃的积温作为小麦全生育期所需的热量指标,在1500—1800℃。而我场历年≥0℃的积温在2800℃左右,积温够用有余。计算小麦产量与四、五、六、七各月平均气温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0.260、—0.464、—0.486。小麦产量与四、五;六、七各月气温都为负相关,但是相关不密切。与四到七月平均气温相关系数为—0.831,通过T检验达到信度0.05显著水平。小麦生育期间平均气温偏低,使生育期延长。生育期长、产量高,小麦生育前温度低,在外部形态上延长了三叶——拔节的时间,在内部形态上延长了穗分化期,小麦生育后期温度低,在外部形态上延长了抽穗——成熟的时间,在内部形态上延长了灌浆期。穗分化期和灌浆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小穗分化,小花分化的数目和千粒重的高低,也就是穗分化期长,幼穗发育充分,小穗数、小花数增多。灌浆期长,籽粒能得到足够的充实,粒重显著增加。丰产年平均每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为0.7042克,平产年为0.4883克,欠产年为0.4522克。另外前期温度低(13℃一18℃),有利于有效分蘖,我场5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在20℃以上,减少了最适温度时间。再有升温缓慢穗粒数多,日平均气温从稳定通过0℃上升到10℃的时间长短为一指标。丰产年为39天,平产年为36天,欠产年为28天。
  三叶期已完成了春化阶段进入光照阶段。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0—25℃,计算了5月下旬到7月中旬最高气温≤25℃的日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32,达到信度0.01极显著水平。
  这一指标代表了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的时间长短,最适温度时间长,干物质积累较多,最适温度时间短,干物质积累就少。丰产年为34天,平产年为28天,欠产年为17天。
  一般来说,日较差大,干物质积累就多;日较差小,干物质积累就少。计算了小麦产量与5—7月平均日较差的相关系数为—0.912,经过T检验相关极显著。为什么会出现极显著的反相关呢?其原因之一气温日较差是由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决定的。如在小麦灌浆期间,当日最高气温,高于30℃时,籽粒灌浆就受到抑制,穗重增长速度减慢或停滞。我场小麦灌浆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处在30℃左右。1982年7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达35.3℃。也就是说日较差大的日期,一般最高温度超过了指标上限。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配合的差。原因之二是:日较差大的日期多出现在高压控制的较好天气条件下,一段时间的日较差大,对应这段时间为少雨或无雨天气。如1982年6月平均日较差最大为15.8℃,比1981年大5.4℃。可是1982年6月降水最少,只有21.2毫米,比1981年少156.5毫米。日较差大的年份,是降水少、气温高的年份,所以减产。(见表三)。
       表三  小麦产量和穗粒重与温度指标相关表  品种:克旱六号



  三、小麦产量与日照的关系
  阳光是小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必需的能量源泉,光照的时间长短是引起体内质变(光照阶段)的必要条件。不经过这种质变就不能完成其发育,就不能开花结果。通过计算小麦产量与5—7月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为—0.746,达到信度0.1较显著水平。分析其原因(一)日照与同期降水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70,与同期气温为正相关,相关系数0.486。也就是日照时数多,降水少气温高。(二)我们地区日照比较充足,历年5—7月平均日照时数为730小时左右。所以日照影响小麦产量与降水气温相比,属于次要地位。
  四、小麦产量与干旱风的关系
  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如果有连续几天高温干旱,常常会使小麦青干逼熟。表现茎叶干枯、炸芒、籽粒干瘪,每穗粒重下降,影响产量。有的年份如82年因土壤湿度小,干旱风后,造成小麦未成熟死亡。以日最高气温>30℃,14时(下午两点)空气相对湿度≤35%,14时风速≥3米每秒为干旱风指标。统计近年来小麦产量与干旱风相关程度达到信度0.1较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739。干旱风多,产量低。丰产年平均有干旱风l天、平产年有4天、欠产年有7天。
  另外大风、冰雹天气对小麦生育有害无利:春季大风次数多、风力大,不但影响播种质量,而且还危害幼苗,少雨年份常使旱象加重。夏季大风次数虽少,但是多雨年份常造成小麦倒伏。冰雹五月次数虽多,但很少造成灾害,6、7月份冰雹次数少,但是常造成局部小麦减产。
  五、结语和建议
  (一)降水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多年来降水变异系数大,旱涝害不断发生。以旱灾发生频率高,为63%,需要解决灌溉问题。涝灾以收割为突出,发生频率为26%,要使丰产的小麦达到丰收,收割前期应抓好割晒,长远建设应解决粮食干燥问题。其次是春涝,发生频率为16%(有的年份发生春涝和收割期涝),使播种拖后,对保四苗十分不利,所以排涝也不能忽视。另外旱年多虫害发生,涝年多病害发生,应注意防治。
  (二)温度偏高和干旱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少雨年份,通过适时适量灌溉后,可以增加土壤湿度,降低温度,增加田间空气湿度,起到改变农田小气候的作用,影响就会减轻或消除。干旱年份解决灌溉后,还能充分利用光照时间长,日差较大的气候资源,通过实践和分析增产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营造防护林,对防风、防旱、防涝都有作用。耕作改制、培肥地力、因土施肥等应用为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战术和战略措施。注:此文1982年曾刊登于宝局“农业技术资料汇编”和“总局农业生产技术汇编”。
  六、关于提高我场小麦单产的几点意见
  李海峰
  军川农场建设二十三年来,小麦平均单产202.6斤。其中建场初期(58—60)147.1斤,61—70年224.2斤,7l一80年191.5斤。二十三年中,平均单产在300斤以上的有二年,占8.7%。200斤以上的有十一年,占47.8%。200斤以下的有十二年,占52.2%。不到100斤的有四年,占17.4%。1980年小麦生育期间(4.1—7.20)降水260.2mm、虽有伏旱,还是比较适于小麦生长发育,但平均亩产也有202斤。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年际间变幅很大,仍处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无灾增产不多的低产局面。
  造成小麦低产的原因很多,比较突出的有四个方面:一是耕法不当,肥力不高;二是密度不足,分布不匀;三是施肥不多,漏施严重;四是品种退化,结构不适。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栽培技术,实现耕作、密植、施肥、种子四项突破,把小麦单产从现在的200斤提高到300斤,稳定在250斤左右,已经成为我场小麦生产的当务之急。
  现根据多年的试验、调查和大面积统计分析,提出四点意见:
  一、抓耕作改制、培肥地力,不断提高土壤抗灾能力,这是夺取小麦高产,带有战略性的根本措施。
  建场以来,由于连年耕翻,用养失调,土壤有机质迅速减少,耕层变劣,土壤僵化、沙化的现象已经出现。从63年到80年的十七年中,土壤有机质由3.41%降到1.82%(草甸棕壤)平均每年递减0.362%。其中,前十一年平均每年递减0.243%,后六年平均每年递减0.577%,是前十一年递减率的二倍多。土壤中全N,全


也只有0.1l%和0.23%,容量增加到1.21孔隙度减到54.3%,严重地影响了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71年—80年的十年间,比前十年总产增长1.34倍,单产却下降了14.6%。四连、五连是相邻的二个连队,气象条件,管理水平基本一致,但有机质含量五连高于四连。十年(71年—80年),平均单产,五连230.1斤,四连220.3斤,相差4.4%。可见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与小麦单产的高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构造,是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大问题。其主要途径是:
  (一)搞好以轮作为前提、以深松为基础、以培肥地力为核心,以少耕为方向的土壤耕作改制,这是农业生产的总“导演”。
  1.稳定作物比例、建立以麦、玉、豆为主要形式的轮作、轮耕制度。即麦茬搅玉米茬原垄卡,大豆茬深松耙和原茬耢垄垄上播,对于麦麦玉豆、麦麦豆的轮作形式,实行深松耙茬播小麦。最大限度地减少翻地环节,减轻风蚀,放慢有机质矿化速度,充分发挥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层土壤的生产能力。使轮作周期的每个作物都充分发挥其养地作用。实践证明,豆茬秋深松耙茬比秋翻好,可增产10%以上(见表一)
       表一  不同耕作基础对小麦产量的影响(1980年、四队)



  2.抓住深松这一中心,全面实行平翻深松,耙茬深松搅麦深松和大田作物的苗期垄沟深松,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防止水蚀,保持土壤有机质,减轻旱涝灾害。深松的增产效果非常明显。据75年三连调查,麦茬平翻深松增产32.3%,(表二)。80年统计十一个亩产250斤以上的连队,伏翻深松的平均亩产358.9斤,比未深松的增产14.2%。豆茬深松耙茬的亩产391.3斤,比没深松只耙茬的增产2.6%,没有深松,就没有改制,必须在短期内突破深松关。
       表二  伏翻深松对小麦产量的影响(75年、三队)



  (二)把绿肥列入国家计划,每年清种绿肥占5—8%,复种绿肥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0—15%。据调查,大豆每亩可翻压绿色体1500—2000斤。间种草木栖每亩可翻压绿色体2390斤,根2713斤。相当每亩施入硝铵42斤,过石17斤(74年实验站测定)。复种油菜每亩可翻压绿色体1000—1500斤(80年调查4个连队,平均1121斤)。绿肥是生物改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认识问题,种满种足。要通过筛选,确定改土能力强的绿肥品种,如一年生白花草木栖、线麻、民豌豆等,第三,种绿肥应施肥、以小肥施大肥。
  (三)大搞秸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据调查,亩产250斤的小麦,每亩可还秸杆234斤;亩产400斤的玉米,每亩可还秸杆586斤,增加有机质0.2—0.3%。这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小麦要还30%以上,玉米要还50%以上。合起来,每年还总播面积25%以上,逐年扩大。
  (四)建立专业队伍,落实经济政策,坚持常年积造肥,以肥改土。75年四连小麦垧施有机肥三吨,增产12%。七连80%塘泥加20%人畜尿垧施1吨,增产小麦6.7%,加20%过石垧施一吨,增产小麦7.1%。76年十三连以肥改土,增产小麦23%。不可忽视有机肥的改土作用和增产效果。要有计划地每年改5%,加上绿肥、秸杆还田,每年改1/3,三年轮改一次,并逐步做到二年轮改一次。
  (五)植树造林,防止风蚀,保持土壤有机质。有人测定每秒10m的风速,经7m,高10m宽的林带,50m处的风速为6.5m。有效作用可达250m,大气温度可提高0.8℃—3℃,0—10cm土温提高0.9℃,土壤含水量提高3.8%,相对湿度提高1.2—2%,有效地改变了小气候。我场目前森林覆盖率只有1.86%,风蚀严重。据统计,64年—80年的十七年间平均8级以上的大风,每年15.6次,每年要刮风2—3cm的表土,局部风口可刮去4—5cm要尽快实现林网化,提高覆盖指数,达10%以上。
  二、抓合理密植突破保苗关,这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过程实质上是光能转化的过程,产量的多少标志着光能利用率的高低。据介绍,目前的生产水平,小麦的光能利用率不到l%,潜力很大。其中,合理密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定的范围内,小麦单产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76年实验站小区实验,松七垧收获株数以700万产量最高(表三),80年统计全场所有地号,亩产,350斤以上的,加权密度647万(表四)没有足够的株数是不能获得高产的。因为在小麦产量构成中,穗数最为活跃,粒数次之,粒重变幅较小。用增加穗粒数和增加粒重来提高单产都不如用增加穗数来的容易,应该以穗数即株数取胜(有效分蘖很少,500—550万的克旱六号,有效分蘖只有0.03—0.08)。在目前水肥条件下,早熟、中早熟品种收获株数以700—750万,中熟、中晚熟品种以600—700万,最大叶面积指数在5左右为宜。水肥充足时,采用下限,干旱年份采用上限,收获株数必须保证在600万以上。  
       表三     小麦密度试验  (76年、实验站、品种松七)



       表四     密度水平与产量水平的关系(80年全场统计)



  近年来,特别是79年以来,密度不只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适宜的密度(600—750)在50%左右,(见表五)。80年播种到出苗(4月上旬到5月上旬)降水36.7mm,水分比较适宜。但全场加权密度只有597.3万,其中,30l—600万的占54.3%,750万以上的占2.0%(见表六),有50%的连队加权密度在600万以下。
       表五  近年来小麦密度情况统计(%)



       表六  80年小麦密度情况统计



  密度不足,而且分布不匀。同一播幅从300—900万都有分布。300万以下的,76年占14.4%,77年占7.55,80年占3.8%,800万以上的,76年占7.8%,77年占5%,80年占12%。
  密度不足、不匀,其主要原因有十条:
  1.耕作不标准。随着耕作改制的推行,耙茬面积虽有增加,春翻、秋翻种小麦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水分差,不易整平耙碎,出苗率低于耙茬和伏翻地。(见表七)表七耕作基础对小麦出苗新的影响(80年全场统计)



  2.整地不标准、不平不碎,清荒不净,失墒严重,出苗率低。80年全场调查,整地质量差的占12.8%,垧保苗546.3万比整地良好的出苗率下降13.4%(见表八)
      表八  整地质量对保苗的影响(80年全场普查)



  3.播深不标准,过深造成弱苗、死苗,过浅水分差,风害重,出芦率均低。80年全场小麦青苗普查,播深不标准的面积占25.7%。其中,比较严重的有8.7%,加权密度496.2万。另据五连调查,过深的出苗率84.5%,过浅的出苗率71.3%。(见表九)表九播深对出苗率的影响(80年五连、克旱6号、大豆秋耙茬)



  4.施肥不标准。由于尿素中缩二尿的存在,碱环境的存在,对种子发芽有毒害作用,76年混施尿素,全场平均烧苗率17.3%,77年分二次施,但施在同一水平上,烧苗率仍达10.8%,尿素混施烧苗最重,深施次之,侧施较轻。(见表十)
       表十   尿素不同施肥部位对烧苗率的影响(77年实验站)



  5.施药不标准。氟乐灵是一种用于防治禾本科杂苗的除锈剂,残效期比较长,主要用于豆田灭草。由于机具不标准,作业不标准,局部剂量过大,造成残毒。据调查,80年有九个连队,15个地号1341垧受害,比较严重的198垧地,平均烧苗率达58.2%。
  6.种子不标准,小粒率超过5%,出土能力差,弱苗、死苗增加,死苗率可达10%左右。
  7.拌药不标准,感病机会多,出苗率降低10—20%。
  8.种子检验不标准,发芽率、净度、千粒重误差大以及播量计算上的差错。
  9.设计不标准,计划株数,保苗系数不合理。
  10.播种作业不标准。
  鉴于上面的一些讨论,应采取:
  1.实行耕作改制,减少秋翻,杜绝春翻,搞好耙茬播和原垄种并以伏秋整地为主。多耢少耙,精细整地,注意保墒,在土字上作水的文章。
  2.恒定播深3—4cm,不因干旱而增加播深。
  3.尿素秋施,侧深施,混施限量在40kg以内,并加大保苗系数。
  4.喷灭草剂要严格控制剂量,带划印器,防止重喷,对于地头加药点烧苗较重的情况,地头可搞深翻。
  5.种子必须精选、分级选、分级播,拌药量够并且附着均匀,减少弱苗、死苗。
  6.加强种子检验,因品种、地力、水份、开荒年限,确定合理的收获株数、保苗系数(15%左右)标准计算播量,审核后实施。
  7.加强机具检修,提高播种作业质量,及时镇压。
  8.视墒情扩大秋灌,增加土壤水份,以利出苗。
  9.实行岗位责任制,低于设计株数50万以上,应追究责任。
  三、抓合理施肥突破施肥关,这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关键。
  春小麦是个需肥多、需肥早、需肥比较集中的作物。据资料介绍每生产100斤籽粒,需纯N2.95斤、


1.15斤、


2.5斤,比玉米多。抽穗期前吸收全N的54.9%,全P的70.1%,全K的73.9%,它的养分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都较其它作物来的早。所以,施肥比例、施肥部位及施肥时期在小麦产量形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采取措施,迅速克服小麦施肥上的盲目性,做到合理施肥。
  (一)施肥量
  建场以来,小麦施肥一直不足,施肥面积少,垧施量小(见表十一);80年是历年施肥最多的一年,仍有22.2%的面积无肥,亩施标准肥40.7斤。从土壤化验看,是个亩产200斤的施肥水平。
           表十一  近年施肥水平统计



  施肥不足,而且不匀漏施严重。据统计,全场80年小麦漏施面积占10.4%,漏施5%以下的只占41.1%,漏施肥比不施肥减产还多。据调查,一般减产一倍左右(见表十二)。施肥不匀,比种子不匀更严重。同时还存在着不分品种,不分土壤肥力,平均使用的问题。表十二漏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80年、克旱六号)



  施肥量要足,但不是越多越好。当施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增长的幅度下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据80年实验站小区试验(见表十三)和统计二十四个连队熟地施肥水平实收单产(见表十四)的情况看,目前的生产水平以亩施标准肥70斤比较经济。表十三小麦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及成本分析(80年实验)


(说明:硝铵、过石1:1、可旱六号、草甸棕嚷、前荐油菜0—20cm有机质1.84%,硝铵按360元/T、过石120元/T、小麦360元/T计算)表十四施肥水平对小麦单产的影响(80年24个淘队熟地统计)


(说明:40.1—45斤的施肥水平,只有一个连队,干旱严重,可不考虑)
  随着有机质、品种、灌溉条件的改善,施肥水平应有所提高,而且应防止不分情况的平均使用。
  为了做到全施下地,施足施匀,必须首先克服三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以为新荒地,肥力高不必施肥;二是天旱,施肥多成本高,划不来,施点就行;三是施肥量低,机械改装怕麻烦,消极畏难,不愿多施。
  第二,大力开展土壤普查,肥料实验,逐步做到因土施肥。
  第三,坚持常年制肥,改挤压式为流动式,提高颗粒磷肥的质量。
  第四,改星轮式的排肥装置为槽轮式,把播种机检修的重点放在排肥装置上。
  第五,改尿素春施为秋施,春施尿素改48行播种机种肥混施为大小行测深施肥。大行距22.5cm,小行距7.5cm。
  第六,改种子、肥料分箱播为种子、肥料混拌播下(主要指磷肥)。
  第七,提高施肥作业标准,对于漏施2%以上的,应追究责任。
  (二)氮磷比
  生产上往往不注意NP比,影响肥效。据73、80两年的小区试验,小麦单产水平随着P的增加而增加,以1:1.5到1:2为宜(N、P纯养分比见表十五)  表十五不同的NP比例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实验站)



  说明:垧施纯养份73年65kg,80年75kg,供试品种73年松七,80年克旱6号,80年基础肥力(0—20cm):有机质1.7755%,全N0.0798%,


0.2164%,速N15.9mg,速


2.25mg。
  应高度重视磷肥的施用,土壤酸性越大,品种熟期越早,土壤水份越小,施肥量越大,越要提高磷的比例。
  此外,要严格掌握施肥部位,磷肥移动性小,同部位为宜,尿素以侧深施为宜,必须混施时,不超过40kg/垧,并加大保苗系数5%。
  在施肥时期上,以种肥一次施足为宜,种肥不足,降水较多,后期脱肥的情况下,要进行根际追肥和叶面喷肥。三叶期结合丁酯灭草,每垧喷尿素10kg,有明显增产作用。花期喷硝铵27kg/垧,可增产2.5%,喷30kg过石可增产4.1%,喷2.25kg磷酸二氢钾可增产2.6%(七八年实验站实验结果)。
  四、抓种子,提高种子质量,改善品种结构,这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内因。
  不同品种,不同结构,不同的种子质量,产量差异很大,这是种性与生态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适,种子质量差。
  (二)品种结构
  从全场看,品种结构逐年趋于合理,品种个数逐步减少,(见表十六)。从各生产单位看,品种结构有30%以上的生产队不合理,严重的影响了单产的提高。
       表十六  近年来小麦品种结构统计(以场为单位)



  早熟品种产量低,降熟品种产量高、据75、76、77、79、80五年统计,中、晚熟品种分别比早熟品种增产17%和26%(见表十七)表十七不同生态型的单产水平统计(全场)



  八〇年全场平均单产202斤,亩产300斤以上的品种结构是中熟品种占35.25,晚熟品种占64.8%。十队、十二队条件基本一致、结构不一,单产不一。十队中早熟松七占23.7%,平均亩产248斤。十二队全部是中、晚熟品种、亩产303斤,产量相差22.2%。
  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光合产物少,而且“卡脖旱”的机率大,统计64—80年的十七年间,气象资料表明,其孕穗水的保证率为23.5(50—80mm),晚熟品种的保证率为52.9%。灌浆水(40—80mm)的保证率差异不大,早熟品种52.9%。晚熟品种58.8%。所以早熟品种往往穗小、粒少、产量低。晚熟品种的弊病是后期干热风的威胁比早熟品种的机率多。但总的说,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产量高。因此,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并保持相对稳定,以适应多变的自然条件是必要的。根据目前的生产水平,早(以松七为代表)、中(以克坚为代表)、晚(以克旱六号为代表)的比例以1:3:6为宜,以垦149为代表的早熟品种,除个别低湿连队小面积种植外,用中早熟的松七代替。
  在调整品种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压缩品种个数,突出主栽品种,并积极引进新品种,缩短品种更新周期,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的增产作用。
  (二)种子质量
  近年来在小麦种子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纯度差,用价低。据统计,79年全场各品种加权纯度94.5%,80年96.3%。其中,克坚混杂退化最重,纯度只有91.5%,最低69%,粒重不到30克。据80年实验站小区实验,随着纯度的下降,粒重、单产下降,减产2.4—16.8%。(见表十八)
        表十八     小麦纯度对产量的影响(80年实验站克坚)



  要按着种子“四化一供”实施方案,搞好提纯复壮,逐级供种。在近一、二年内把纯度提高到98%以上。同时,提高发芽率,提高精选质量,使发芽率达到91%以上,净度96%以上。把种子用价由80年的83.7%提高到87.5%以上。
  夺取小麦高产的措施很多,某一环节都直接影响到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要在认真解决耕作、密度、施肥、种子四个主要矛盾的同时,搞好小麦灌溉,麦田中病虫、杂草的防除和小麦分段收获等各个环节。从而建立起一整套高产栽培的农艺流程,迅速改变多年来的低产局面。把小麦亩产提高到300斤,稳定在250斤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注:本文作者李海峰原为军川农场农艺师,后任宝泉岭农场场长。
  七、成年猪缺硒症及发病情况的探讨
  魏作义
  微量元素硒在我们地区畜牧业生产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缺硒症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在我们地区发病率很高。尤其是猪、羊表现更为突出,对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目前认为硒是一种不可取代的生物学活性的微量元素。
  一、发病概况
  1.硒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硒在地壳中含量为


。硒在土壤中呈元素态或以黄铁矿硒,硒化物,亚硒酸盐或有机硒化物的形式存在。而植物含硒量主要与硒化物的形态有关。在碱性土壤中,元素硒缓缓地转化成可溶性亚硒酸盐和硒酸盐供植物利用,而在酸性土壤中,则不易转化不能利用,雨淋能促使地表可溶性硒流失,而硒经过动物代谢后,尤其在反刍动物的胃肠道中溶态硒化物转化为不溶态硒化物,施这种粪肥植物不能吸收其中的硒。我地区属于酸性土壤,作物含硒量少易发生此病。
  2.发病情况:白肌病(硒——维生素E缺乏症),又称肌变性症,营养性肌肉萎缩症等,是家畜,尤其是幼畜新陈代谢失调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以运动机能障碍和麻痹,骨骼肌、心肌纤维发生变性,坏死色淡呈煮肉样外观为特征,发病后死亡率高而且突然。
  白肌病的发生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其直接原因是饲料中缺硒和维生素E而引起的。在部分地区发病率很高,开始羔羊、犊牛、幼禽的硒缺乏引起广泛的重视,但猪表现特殊,近年来才逐渐搞清其本质,从而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本病发生与季节有关,一般成批或大批发生,多在冬末春初甚至到初夏。在我场五至六月份,有时也成批发生。而放牧群及青饲料供应充足时基本停止发生。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我场土壤呈酸性、土壤中可利用硒含量少而直接影响作物的含硒量,再加上饲料单一缺乏青绿饲料。目前我场大部分生产队处于全年舍饲,很少放牧、青绿多汁饲料供给不足甚至没有。加之豆饼不能满足畜牧生产需要,而且是油浸油粕,质量差,含脂肪量少,对脂溶性VE的吸收不利。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含硫氨基酸对几种因缺硒或维生素E而引起的疾病起保护作用。这类氨基酸使身体组织有抗氧化作用,实际起到类似维生素E在机体内的作用。因此饲料单一,缺乏青绿多汁饲料,蛋白质不全价,易引起本病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1.硒在动物体内的生理作用:硒和维生素E有极密切的关系,二者对机体的代谢及抗氧化能力均有作用。就作用而言,硒接近于维生素E。维生素E是有防止肝坏死的作用,但是一个原子的硒预防肝坏死的作用相当七百至一千个维生素E分子。含硒蛋白的抗氧化能力比维生素E高五百倍。当一系列病理变化时,含硫氨基酸失去活性。如果给一个硒原子可使三十五万个分子的含硫氨基酸恢复生物学活性。硒还可以调节维生素A、C、E和K在机体内的吸收与消耗。
  由于硒在机体含量很少,因此它在生物化学过程中起到催化剂作用。硒可影响磷酸化酶的活力和三磷酸腺甘的形成速度,强化Y一酮戍二酸氧化酶的总活性。
  硒是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HS—PX)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克分子的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含四克原子的硒,硒又参与辅酶Q和辅酶A的合成。同时又是一种与电子传递有关的细胞色素C的成分。后三种都在机体代谢的三羧循环和电子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硒的重要生理功能是抗氧化作用,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破坏体内不饱和脂质氧化物产生的过氧化物,对细胞膜系统起保护作用。
  2.病的发生:硒和VE在动物体内主要具有抗过氧化效应。当缺乏时机体氧的消耗量剧增,因而破坏了磷酸化氧合过程。磷酸肌酸在无氧分解时,则分解出大量的乳酸。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约有五分之四的乳酸,经过氧化还原成磷酸化后,合成糖元只有五分之一形成二氧化炭和水供给肌肉热能。当组织缺氧时,这种生理性代谢紊乱的结果,产生了大量的乳酸,对肌肉发生了有害作用。同时分解时肌酸不能再合成磷酸化合物,而被肾脏吸收,从尿中排出(形成肌酸尿)。
  肌肉中的糖元和肌酸大量损失,造成了肌肉的营养不良。同时由于乳酸的大量蓄积,肌肉中的钾、钠、镁等离子失去平衡(肌肉纤维则进行分解)。肌肉中含的肌酸以磷酸肌酸的形式存在的。它参与肌肉收缩的生化过程,并供给肌肉热能,但由于肌酸的减少,引起了肌肉的营养缺乏,加之VE缺乏致使组织中溶酶体逐渐减弱,造成了肌肉萎缩变性。缺硒也可使肌肉萎缩严重。因为硒在防治肌肉萎缩中,它有连结蛋白质的能力,改进VE的运输和贮存作用。硒能使葡萄糖保护红细胞的细胞核,故当硒和VE缺乏时,均能不同程度的破坏体内红血球。因而影响了氧的运输,加剧了体内氧的缺乏和乳酸的积蓄。
  综上所述,由于缺硒及VE而引起了组织器官和神经机能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代谢障碍的病理过程,而引起白肌病的临床,病理剖析变化。
  三、临床症状
  1.发病情况:一九七七年五月七日我场十二队突然死亡六头较大的猪。其中,二百至二百五十公斤妊娠后期母猪一头,后备母猪三头,大育肥猪一头,克郎猪一头。而大群育肥及后备猪,有部分发病。哺乳猪群还有四头发病较明显的大母猪。
  2.症状:最突出和明显特点是所谓尿血(肌红素尿)死的几头猪表现更明显。发现肌红素尿的病猪,不及时治疗,一至二天即可死亡。其次是四肢疼痛,站立困难,有时呈犬坐姿势,喜多卧、不愿行走。症状明显者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发现肌红素尿的猪已不吃食。呼吸紧迫,呈腹式呼吸,心跳加快(心悸、亢进),体温正常,有个别的偏低。
  分析其四肢站立困难及运动障碍主要是骨骼肌变性坏死,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的结果。
  呼吸和心跳加快主要原因是心脏组织柔软,心肌变性心脏扩张,导致肺充瘀血(临床上呼吸困难),甚至红血球数量减少,而影响氧的运输,由于缺氧而造成的代尝性呼吸加快。
  肌红素尿:由于硒VE缺乏时影响磷酸肌酸氧化还原过程,造成乳酸的大量积存,对肌肉发生有害作用,形成类似马肌红素尿病的病理过程而出现肌红尿。
  四、病理解剖学变化
  以妊娠后期母猪为例,皮呋苍白,两鼻孔有粉红色泡沫分泌物。打开腹腔有多量的枯黄色(稻草色)腹水,(腹内还有十九头发育正常,即将分娩的胎儿)。心冠脂肪减少,心包液增多,心肌色泽变淡,质地柔软,心肌纤维呈条纹样变性、坏死。心室极度扩张,心壁变薄。
  肺脏淤血呈暗红色,气管和支气管内有淡红色泡沫样液体。
  肝脏:呈土黄色斑块样坏死,旰肿大,颜色不整,呈不同程度的花旰样变化,质桅、刀刮量大。
  肾脏:被膜不易剥离,皮髓界线不清。
  膀胱:粘膜呈淤血,尿液呈暗红色。
  横纹肌:股二头肌、臀肌、及背最长肌都呈煮肉样,色淡。
  其余几头猪:一头有赖皮样肝及旰破裂症状,另一头胃大弯部充血,其他畅管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变化。
  五、诊断根据临床的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站立困难,体温无异常、肌红素尿等和剖检所见的:心肌变性、心脏扩张、肾混浊胀,肝脂肪变性、小叶坏死、肺淤血、横纹肌呈煮肉样坏死。同时联系该生产队平时补硒不足,缺乏青饲料等,初步印诊为白肌病(缺硒症)。为了更确切起见,还待药物诊断,对发病的马上进行大量硒注射治疗而效果明显。
  六、治疗和愈后
  对猪群中病情严重症状明显者,有肌红素尿,运动障碍,食欲废绝者采用大剂量亚硒酸钠注射,成母猪四十至六十毫克每天注射一次,连续给药五至七天。其它大群猪根据不同体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剂量。注射后第二天立即见效,大群停止发病,而症状明显者也有减轻。尿的颜色变淡。第三天恢复食欲,同时也逐渐的,恢复可以站立。
  该病发生之初误认为是传染病或热性病,用抗菌素治疗无效。后经会诊,初步印诊为白肌病,及时用亚硒酸钠治疗获得显著效果。因治疗及时,除没治过的死亡六头外,其余的全部治愈。
  七、类症鉴别
  1.与丹毒鉴别:该病体温不高,尸检淋巴结无明显典型变化,无异常。  
  2.与中毒鉴别:该病消化道无明显变化,也无呕吐、流涎、下痢和昏睡等症状。
  3.与钩病鉴别:妊娠后期母猪不流产,体温无变化,剖检无明显全身黄紫。
  而最直接可靠的是用药物治疗诊断,该病注亚硒酸钠立刻见效。
  八、预防本病发生直接原因是由于饲料缺乏硒和VE而引起,主要是饲料不全价,缺乏青绿多汁饲料和蛋白质不足。据报道当饲料中,蛋白质偏低即百分之六时,影响硒和VE的防治效果。若将蛋白质提高到百分之二十时,则此现象消失。玉米、大麦含硒很低,小麦、麸皮含硒量较高,植物种子,胚芽中含VE较多。青绿饲料和优质豆料干草是VE的良好来源。实践证明,夏秋季节发病少,放牧群发病少,即或冬春青贮及青绿饲料供应充足单位发病也少,本病在克山病病区除饲料单一外,而硒缺乏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该病除了按时补给一定量的亚硒酸钠外,更重要是从饲养管理和饲料搭配上下功夫,保证供给富含VE饲料,贮存好青绿多汁饲料。而主要搞好青贮饲料及豆料干草的晒制。同时也要保证蛋白质饲料的供给,并要求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只有这样白肌病的防治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九、讨论白肌病(硒VE缺乏症)尤其仔猪白肌病,在我场发病及死亡率都很高,这里没详细叙述。而就成年猪和育成猪这样大量突然发病和死亡则少见到。同时表现最突然的是肌红素尿的出观。过去有材料介绍犊牛白肌病有肌红素尿,但猪很少有报道。对此一开始也认识不清,只从临床、剖检等方面印诊是白肌病,最终是通过药物治疗才确诊。后来通过资料查找才基本找到产生肌红素尿的机制。过去曾出观过,所谓“尿血”的猪病,由于当时认为是肾炎或膀胱炎,有的甚至怀疑是猪瘟。用抗菌素治疗无效。观在分析起来,这些只是表面观象,而实际是否有可能都是由于白肌病引起值得研究的。
  除十二队外我场十九队也发生过二头成年母猪“血尿”和有瘫痪症状,及时用亚硒酸钠,每日每头四十毫克注射,连注射五天治愈。78年九队育肥猪群发病二十几头不吃食,开始也认为发烧(炎症),打抗菌素无效,死亡两头,剖检后确诊为白肌病。其余十八头注射亚硒酸钠后痊愈。
  十、几点体会
  硒不仅是猪的营养必需微量元素,同时也是剧毒药,应用时要特别慎重,一定称准按量注射。(我场曾有过这样教训,防疫人员凭主观想象和老经验,不用天平秤,自行配制而引起中毒事故死亡七十多头)。硒在机体内存留可达十五天左右,但对于极度缺乏硒的猪,可以连续大剂量注射而起到治疗作用,但经常按需要补硒的猪群千万不能这样做。
  硒的补给途径值得探讨。据材料报道,放到饲料或饮水内补给均可。但经我们实践认为除成年猪因注射不方便外,都应采取注射的方式。采取口服时要增加一定的剂量。这可能与口服时,亚硒酸钠,在通过消化道时,特别在胃内呈酸性溶态,硒被玻坏一部分有关。所以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克郎猪群按时按注射量口服也有发生该病的情况。
  有机硒均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因此,给妊娠母畜补硒可预防幼畜的白肌病,所以在生产实践中给临产母畜补硒对提高仔畜成活率有实际意义。注:此文曾在省科技座谈会发表。作者魏作义原系军川农场畜牧师,后调萝北县任畜牧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