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序言

序言


  1947年,按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一批批荣誉军人在炮火硝烟中,以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靠钢铁般的意志,在漠漠大荒上点燃了开荒建场的星星之火。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加强边疆建设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战略决策。大批转业官兵、山东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先后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挺进“六百里军川”。从此,成千上万的拓荒者挥汗流血、历尽艰辛,展开了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开发建设亘古荒原的宏伟大业,在黑龙江、松花江两江交汇处逐渐形成了一个富饶的社会区域———军川农场,逐渐形成了一个英雄的群体———军川人。
  勤劳勇敢的军川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荆棘丛生、冰天雪地、荒甸沼泽环境中,经过40多年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昔日的荒蛮变成了今天的繁荣。军川农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 万公顷耕地、7000多名职工、2 万人口的大型机械化农场。截止2000年,累计生产粮豆214.4 万吨,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36 万吨。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 亿元,经营利润667 万元,农业总产值1.8 亿元,农机总动力5.4 万千瓦,实有房屋面积43.6万平方米,年人均收入4600元。场区内绿树成荫,公路纵横,五业兴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美丽的军川一路走来,在它的足迹中积淀了军川人创业的艰难困苦和发展的丰功伟绩。在如歌的岁月中,凝固着无数建设者们40多年来流淌着的汗水、泪水、血水。
  为了积累史料,激励后人,1987年9 月农场正式出版了《军川农场史》,它分别以创建时期、东北农垦总局时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省农垦总局时期4 个阶段,记录了军川农场1956~1985年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历程。20世纪末,农场又组织专门人员,对1986~2000年的史料进行分类整理,编撰了《军川农场志》(1986~2000),该志书充分展示了军川农场在以兴办家庭农场为起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小城镇建设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新的世纪里,军川人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伟大号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强农、壮牧、兴工”之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开创军川农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唐立华   邓夫勤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