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军川农场位于萝北县和绥滨县境内。总占地面积约600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 万公顷,草原2600公顷,森林5000公顷。地下水总储量为1.022 亿立方米/年,可利用量为0.75亿立方米/年。农场在籍人口近2万人。
一
建场以前,这里是从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放眼四望,低洼处明水相连,较高处林木繁茂,高低相间处野草丛生。黑熊、野猪、狍子、狼等野兽成群出没,云雀、野鸡、野鸭、白天鹅、丹顶鹤等珍禽益鸟漫天翱翔,鲫鱼、鲤鱼、老头鱼等鱼类泡中嬉戏。夏天万类竞荣,冬日大雪覆盖,这就是昔日的军川大地。正是因为这里荒芜人烟、交通不便,当年的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五师的将士们在这里一块四周环水的密林中建立了密营地,盖草房10余间,设有被服厂和简易修理武器的铁匠炉等,周围挖有堑壕。夏季在此整训部队,同时以密营为依托,纵横于富锦、绥东、萝北一带打击敌人。
农场始建于1958年。当年王震将军率10万转业官兵转战北大荒,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一师,预备七师及北碚步校、泸州干校,杨公桥干校和从朝鲜前线回国的一批志愿军战士先后集体开赴到这里,在先期宝泉岭和萝北建立的两个垦荒点的基础上,开辟建设了军川农场。英勇的转业官兵放下背包就投入到了建点和开荒的战斗中。夏日蚊虫叮咬,冬天滴水成冰,环境的恶劣阻挡不住垦荒战士的前进步伐,条件的艰苦动摇不了转业官兵的意志决心。他们用肩膀从萝北穿林涉水扛来了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他们挥汗如雨、披荆斩棘,清理一块块地号。人工拉犁的呼号声震醒了这块亘古沉睡的荒原。就是这些不畏艰难困苦、不知辛劳疲倦的垦荒志士,当年开荒,当年种地,并且获得了好收成。第二年,即国家困难时期的1959年,竟达到了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豆1.48万斤。对此,王震部长拍来电报说:“1959年在粮食生产上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大丰收,这是党的光荣,也是你们的光荣,特电召你场党委书记来京,汇报1959年生产工作”。
王震将军还曾于1959年5 月和1962年5 月两次来军川农场视察工作,慰问转业官兵,鼓励职工利用“四边”闲散土地种粮种菜,还在现在的十三队建立了自己的实验田。
二
大面积开发,急需大量劳动力。为响应党中央号召,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从沂蒙山区、胶东半岛、鲁南鲁北成批地开赴到这里。1962年哈市知青来到农场扎根。1966年沈阳军区两个连队来到农场落户。1967年又有北京、上海、天津、温州、哈尔滨、佳木斯、鹤岗等城市知青成批地落户农场,投身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行列之中。此期间还有各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农场。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投亲靠友或是慕军川之名而主动流入农场的人员(当时贬称为“盲流”),他们来场后,不讲条件,服从分配,吃苦耐劳,与老垦荒战士们一样,为农场的开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所有到农场来扎根落户的人们,在转业官兵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在那种艰苦环境的锻炼陶冶下,都成了艰苦奋斗的军川人。
军川人和全垦区的垦荒志士们一道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凭借着这种精神,军川人把昔日荒原建成了现代化国营农场:耕地成方,绿树环绕;砂石铺路,笔直平坦;小城兀起,楼房错落;市井繁荣,车流如梭;教育卫生,全面发展,职工家属,安居乐业。农场的土地上,大马力农业机械翻、耙、播、镇、中耕、收获,农场的天空中,农用飞机在航化作业播撒农药或微肥……
军川大地系黑龙江与松花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因水草丰茂,岁岁枯荣,经长期积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抗旱耐涝。这里气候条件好,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均积温2500℃,降水504毫米,无霜期135 天,而且雨热同季,适合各类作物生长。所以农场被垦区确定为100 亿斤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在原来机械化农场的基础上,从1991年开始又对商品粮基地的基础建设进行了大量投资,截止到2000年,共计完成投资6664.7万元。主要项目有:水田开发,农机具购置,粮食烘干,仓储设备、种子加工厂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畜牧渔业建设等。
农场的农业耕作机械化程度很早就跨入了国内先进行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农田作业质量的要求和降耗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多数家庭农场的财力充裕,使农场范围内小功率拖拉机和陈旧机型基本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马力机械。拖拉机以东方红—1002和德特—75为主,收割机以TL—1075和E—514 为主。全场农业机械总计1256台件,总动力5.45万千瓦。
三
农场地势低洼,海拔高程为62~79米。建场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每到雨季蒲鸭河、鸭蛋河、嘟噜河和上游水城子的水纷纷涌向农场范围内的莲花泡,加之松花江的水位抬高向上顶托,致使莲花泡的积水四溢于农场各处低洼地之间,大部分耕地被淹,农业损失惨重。1981年一场大水,把一个投资1000多万元,职工们辛苦5 年开发建设起来的一个分场共计5 个生产队全部付之东流。
建设现代化大型粮食生产基地,治水成为关键。农场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上级水利部门也给予大力支持。根据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勘测,治理水患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堵截。在农场西侧和南侧修筑大坝,拦截西侧洪水进入莲花泡和预防松花江水倒灌。二是疏导。兴修两条总排干、一条在农场北部进入黑龙江、一条在莲花泡腹地,进入松花江。另修大排干两条,南北纵向进入总干,再修干渠、支渠、斗渠、纵横交错通到总排干渠。在总排干末端建有强排站,既堵住松花江水倒灌,又可使农场域内水患排出。三是沟渠围田。农场将土地分割为20~40公顷的小块,每块周边挖有4 米×1.5 米×1 米水沟,沟边栽植多行白杨树。水沟可排渗内水并堵截外水,树可加大蒸发量和防止风灾。
多年来,修筑防水工程有:拦洪大坝1 条,长5300米、土方量100.97万立方米,总干两条计44公里,干渠10条总长95公里,支渠48条、总长131 公里,斗渠592 条、总长674.44公里,田间边沟纵横交错,排水站2 座、桥梁19座、涵洞162 个、共计土方量707.62万立方米。历年水利工程投资累计7421.59 万元。
经过多年治理,解决易涝耕地21200公顷,可垦荒地6666.67公顷。从根本上消除了外来水患的侵袭,保证了农业连年丰收。
四
随着人口逐渐增多,粮食需求呈逐年增加之势。地处三江平原的机械化农场,土质、气候条件都适于农作物生长,所以加大科技含量,制定各项措施,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农场的战略选择。为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农场加大了农业投入,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农场的农业生产后劲逐年增强。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农场进行了下述一系列有效作法。
(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国营农场应继续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当年农场就兴办家庭农场3794个,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职工们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克服了过去那种敲钟上班,出工不出力的“大锅饭”时期的被动局面,农业生产出现喜人局面。但这种新的经营体制,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
1 、农场对家庭农场实行垫支政策,即生产费用垫支,生活费用预借,到年末部分职工不交产品,出现了假挂账现象,严重损害集体利益。
2 、兴办家庭农场后,职工有了经营自主权,地块分散,品种不一,耕作不规范,对于航化作业,换茬轮作,农业科技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都非常不利,小农生产方式有所抬头。
3 、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大面积耕地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从1986年始,农场每年都修订改革方案,对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在让利于民,还是集中财力于农场图发展,在完全自主分散经营,还是集中统一管理,在沿袭旧的耕作方式和种植结构,还是加大力度进行耕作改制和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上等多方面,农场曾有几次大力度的改革举措,终于使家庭农场得以稳定、完善、提高和发展。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巩固,以市场为导向的的土地生产经营模式逐渐形成。
(二)农业科技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十几年来,普遍推广应用了种子包衣技术、化学灭草技术、测土施肥技术、耕作改制技术、航化作业技术、标准化作业技术、育苗移栽和覆膜技术。使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三)加大统一力度
实践证明,尽管土地已承包到家庭农场,职工有其自主经营和产品处理权,但不强化管理,不增加科技含量,不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不采取统一抗灾保收的措施,不推广耕作新措施,任职工随意耕种,各自为政经营,是不符合农业和产业化客观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不了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所以在兴办家庭农场后的统一领导,仍是垦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统一管理农业生产方面,农场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1 、统一实施重要生产技术措施,如农机作业标准化,同类作物连片,消灭花花田,特殊情况下机车统一调整使用,种子由农场统一繁育使用等;
2 、统一组织各承包户之间的协作;
3 、统一轮作换茬;
4 、统一供种;
5 、统一航化作业;
6 、统一造林,统一抗灾,统一管理生产队的土地、林业、水利、道路和生产队的公共设施。
(四)种植业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农场的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小麦、大豆为主,约占当时种植总面积的85%左右。自垦区实施“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后,尤其是粮食销售直接面对市场需求的严峻形势,种植业结构到了非调整不可的程度。于是农场号召各家庭农场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并下大力气开发水稻种植。到2000年,玉米、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超过种植总面积的50%,尤其是水稻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程度,种植业的品种结构趋于合理。
(五)发展特色农业
从1995年开始,农场加大了发展特色农业的力度。部分种植户在农场号召下,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始试种或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1500多公顷。2000年,农场与日本客商签订了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协议,日本、南韩等国客商也来农场亲自考察绿色农业基地情况,他们发现这里的土壤、水分、空气都适宜绿色农业发展。2000年,有机农业实施面积为:大豆666.67公顷,品种为宝丰7 号;水稻1000公顷,品种为空育131 (90—31)。产品广受青睐,绿色农业在农场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六)大力发展畜牧业
农场的畜牧业,自建场以来始终以自产自用为主,即使有外售或出口也数量甚微不成规模。乳品厂的建立,奶牛业的发展,使农场畜牧业有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圣元乳品公司承租乳品厂后,推动奶牛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末,农场奶牛存栏2610头,肉牛存栏2340头,猪15919头,羊10687 只,禽78603 只。1986~2000年,畜牧产值累计10752 万元。
五
在15年的深化改革过程中,农场的工、商、运、建、服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从建场到80年代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工业生产一直以加工业为主,自产自销,服务于农场内部职工家属。农场给予政策性补贴。运、建、服行业也是由农场相关单位统一管理,在职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单位盈利亏损一个样,农场照发固定工资。随着国家开放搞活,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体制性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农场的工、商、运、建、服企业缺乏活力和发展后劲,连年亏损,已近崩溃的边缘。对此,农场曾几度对其进行改革,由农场集中管理,到承包经营,到本着“一企一策”的原则实行债权分离,公开竞聘竞标。但还是改变不了亏损停产的局面。
到90年代后期,农场终于痛下决心,实行租、转、卖、破和股份制经营。此期间,农场千方百计进行招商引资、内引外联工作,跑山东、下江南、拓市场,决定以“乳、油、米、酒”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行了“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建筑、油脂、白酒行业实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造,乳品厂、麦芽厂、饲料厂、宝川油脂厂、面粉加工厂、砖厂实行拍卖或租赁,其他企业(包括商店)全部破产。至此,农场的工业出现了喜人局面。
2000年总产值达9000多万元,实现利润200 余万元。个体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业户达到591户,从业人员725 人,注册资金941 万元。其中制造业33户,交通运输业84户,个体出租车78户,批发零售贸易业298 户,餐饮业27户,服务业71户;年总产值80多万元,销售总额7474万元。
伴随着深化改革,1300多名工业企业工人下岗,约占全场职工总数的18%。经过各级领导的细致工作和农场的周密安排,到2000年末全部转岗就业。
农场虽地处边远,但交通却十分快捷方便,从场部往北经砂石路面公路15公里和萝北县高等级水泥国道相接。汽车2.5 小时可达佳木斯,小时可7 到哈尔滨。公共汽车客运,每天两个班次往返哈尔滨,两个班次直达佳木斯,两个班次前往鹤岗、三个班次通往分局所在地宝泉岭,还有两个班次来往于萝北。萝北、宝泉岭、鹤岗、佳木斯、哈尔滨在一条行车线上,职工出入十分方便。另外从场部往北17公里是黑龙江边的名山口岸,建有货运码头,往南48公里处的松花江边也有简易码头。农场场部与各生产队之间均有公路,全部砂石路面,平坦笔直风雨无阻。全场共有汽车199 辆,其中载重汽车119 辆(全部为个人所有),其余为小轿车,多数为个体出租车,运力十分富余。
农场通信系统已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干线光缆化。全场有线电话由1985年的148 部发展到2000年的3000余部。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通信在农场分别设立代办处和营业厅,手机拥有量总计达到4000多部。1999年,农场职工开始拨号上互联网。2000年末,光纤接入的宽带网在农场开通,有20多户职工接入宽带网。
六
农场的发展要靠人材、人材的培养要看教育。近几年,农场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加大了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小学、中学全部在明亮宽敞的教学楼内上课,试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各项设备、设施均达到上级要求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早已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小学在校生人数为1327人,中学在校生人数为1207人。在农场党委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军川小学被评为省级标准化小学,职业高中被授予垦区甲级校称号,军川中学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在分局都名列上游。1986~2000年,除每年将初中毕业生的成绩优异者20~30人送入宝泉岭重点高中外,其余留在农场中学高中就读。15年来,通过高考升入本科院校272人,升入专科学校441 人,升入中专学校111 人,共计824 人。他们当中获硕士学位18人,获博士学位10人。
农场职工医院有床位60张,医护人员71名,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9名。进口各种监测分析、诊断等仪器20多台件,在诊断、治疗、护理及胸、腹腔和一般性外科手术上均能达到患者满意。
农场驻场机构有粮库、变电所、邮局、银行、税务、保险等共计18个单位。这些单位都服务于农场,为农场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
1998年开始,农场小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场区内水泥路的建设,商业综合楼、职工住宅楼的建设初具规模,尤其近两年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00年,场部有楼房32座,总面积71508平方米,水泥路总长2660米,面积36000 平方米,文化广场16000 平方米,绿地10000平方米。这些建筑除招商引资外,农场共计投入资金2890万元。
如今军川场部,水泥路面宽阔,人行道水泥花砖铺地,花坛繁花似锦;路两旁高楼林立,商业店铺鳞次栉比;休闲的人们或漫步街头或徜徉流连于文化广场;载重汽车和出租车穿梭于大街小巷,这就是塞外小镇———军川农场。
2000年,全场实现社会总产值40651.6 万元,粮豆总产14.6万吨,经营利润667 万元,人均纯收入4630元。职工在银行存款(不含存入外地银行款项)合计金额达13838 万元,人均存款约7000元。
国家每年在农场收缴国税、地税、财税、土地管理费、工商管理费和交通车管费等总计1100多万元。用于退休职工、干部的退休费每年1000多万元。保证教育、政法、卫生事业经费开支每年920 万元,三项合计约3000多万元,这都是农场做出的社会贡献。
2000年,农场职工人数7644人。他们从小就受到老一代北大荒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他们既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又有市场经济的意识,而且懂技术,会经营,接受新事物快,是今后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军川农场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农场主要经济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