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队
第二节 生产队
一队
位于场部东偏南10公里处。1966年5 月由张铁民、许庆江负责组建,为农场十七队,是1966年3 月集体转业官兵组建的两个连队之一。1969年为十一团一连。1972年为适应战备,停止使用部队番号,对外改称为还春屯。1977年为农场一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396公顷,耕地面积1207公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甜菜为主。总户数102 户,共计265 人,其中少数民族5 人,职工138 人。人均年纯收入2333元。
二队
位于场部北偏西4.7 公里处。1966年5 月由程德富、林永德负责组建,为农场十八队,是1966年3 月集体转业官兵组建的两个连队之一。1969年为十一团二连。1972年对外改称为军北屯。1977年为农场二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226公顷,耕地面积1111公顷。农作物以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甜菜为主。总户数109 户,共计300 人,其中职工210 人。人均年纯收入1340元。
三队
位于场部以北偏东5.4 公里处。1959年3 月该队由任克孝、虞东海负责组建,为萝北农场八分场六队。1963年为农场七队。1969年为十一团三连。1972年对外改称为庆春屯。1977年为农场三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138公顷,其中耕地927 公顷,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为主。总户数130 户,共计400 人,其中职工201 人,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
四队
位于场部以西1.3 公里处。1960年4 月由李畅春、罗建民组建,为萝北农场八分场一队。1963年为农场六队。1969年为十一团四连。1972年对外改称为长春屯。1977年为农场四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304公顷,其中耕地1154公顷。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为主。全队224户,共计668 人,其中职工245 人,人均年收入2859元。
五队
位于场部以西偏北6.5 公里处。1960年4 月由张水伢、叶高孙负责组建。为萝北农场八分场五队。1963年为农场十队。1969年为十一团五连。1972年对外改称为永春屯。1977年为农场五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24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79公顷。农作物以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为主。总户数155 户,共计407 人,其中职工235 人,少数民族4 人。人均年纯收入2976元。
六队
位于场部以南偏东2.8 公里处。1959年7 月由张志成、孙福祥负责组建,为萝北农场八分场三队。1963年为农场五队。1969年为十一团六连。1972年对外改称为春辉屯。1977年为农场六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300公顷,其中耕地1143公顷。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为主。总户数178 户,共计人口499 人,其中职工380 人,少数民族1 人。人均年纯收入1900元。
七队
位于场部以西偏南7.5 公里处。1965年5 月由张洪强、乔广文负责组建,为农场十六队,是从曙光农场迁来的两个生产队之一。1969年为十一团七连。1972年对外改称为春讯屯。1977年为农场七队至今。土地面积1157公顷,其中耕地1042公顷。农作物以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为主。总户数139 户,共计人口418 人,其中职工226 人,少数民族4 人。人均年收入2200元。
八队
位于场部西南3.3 公里处。1958年8 月由郭金山、封培清负责组建,为萝北农场八分场四队。1963年为农场九队。1969年为十一团八连。1972年对外改称为春江屯。1977年为农场八队至今。土地面积1110公顷,其中耕地1006公顷。农作物以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为主。全队总户数129 户,共计人口339 人,其中职工200 人。人均年纯收入2783元。
九队
位于场部以南5.3 公里处。1959年3 月由周德、鲁松万负责组建,为萝北农场九分场三队。1963年为农场三队。1969年为十一团九连。1972年对外改称为春雷屯。1977年为农场九队至今。全队土地总面积134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76公顷。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占有一定比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为主。全队有221 户,共计人口588 人,其中职工237 人。人均年收入为2600元。
十队
位于农场场部南偏西12.5公里处。1958年8 月由薛登平、樊光负责组建,为萝北农场九分场二队。1963年为农场二队。1969年为十一团十连。1972年对外改称春蒲屯。1977年为农场十队至今。土地面积128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49公顷。种植作物以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为主。全队有146 户,共计人口366 人,其中职工226 人,人均年纯收入2596元。
十一队
位于场部西南16.4公里,十三队正西方向。1959年由张荣生、丁文生负责组建,为萝北农场九分场打渔队。1963年在渔点东一公里处建队,为农场十三队,1969年为十一团十一连。1972年对外改称永安屯(兵团时期渔点改为养鹿队,后又成为十一连的一个排,以后又分归三十四队)。1977年为农场十一队至今。土地面积为1264公顷,其中耕地824 公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水稻为主。全队有93户,共计人口352 人,职工213 人,少数民族20人。人均年纯收入800 元。
十二队
位于场部以南偏西18.1公里处。1960年4 月由丁仁堂、孔祥贞负责组建,为萝北农场九分场良种队。1963年为农场八队。1969年为十一团十二连。1972年对外改称永乐屯。1977年为农场十二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456公顷,其中耕地1008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全队125 户,358 人,职工213 人,人均年收入3253元。
十三队
位于场部以南10.3公里处,原九分场场部所在地。1957年1 月由曲丕长、李兰生负责组建,萝北农场九分场组建后,为九分场一队。1963年为农场一队。1969年为十一团十三连。1972年对外改称永和屯。1977年为农场十三队至今。土地总面积为1184公顷,其中耕地1064公顷。主要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为主。全队178 户,共计490 人,其中职工226 人,少数民族5 人。人均年收入4794元。
十四队
位于场部东南,十三队正东,距场部13.7公里。1958年8 月由王恩洽负责组建,为萝北农场九分场四队。1963年为农场四队。1969年为十一团四连。1972年对外改称永光屯。1977年为农场十四队至今。土地总面积为1427公顷,其中耕地1216公顷。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甜菜为主。全队有113 户,共计306 人,其中职工2168人。人均年收入2976元。
十五队
位于场部东南,十三队正东,距场部17公里。1965年由顾延明、丁玉华负责组建,为农场十五队,是从曙光农场迁来的两个生产队之一。1969年为十一团十五连。1972年对外改称永福屯。1977年为农场十五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322公顷,其中耕地983 公顷。主要种植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全队有98户,总人口311 人,其中职工116 人,少数民族10人。人均年收入为2100元。
十六队
位于场部南偏东,十三队南偏东,距场部17.5公里。1960年由金田昌、周洪德负责组建,为九分场东点。1963年为农场十一队。1969年为十一团十六连。1972年对外改称众志屯。1977年为农场十六队至今。土地总面积为1136公顷,其中耕地886 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全队169 户,共465 人,其中职工150 人。人均年收入为3200元。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场第二小学校设在十六队,有学生200 人,为农场集中办学点。
十七队
位于场部东偏南11.9公里处。1965年4 月由王学祥、陈显厚负责组建,为农场十四队。1969年为十一团十七连。1972年对外改称壮志屯。1977年为农场十七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442公顷,其中耕地917 公顷。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全队85户,人口228 人。人均年收入2600元。
十八队
位于场部东南7.3 公里处。1964年4 月由王希清负责组建,为农场十二队。1969年为十一团十八连。1972年对外改称向东屯。1977年为农场十八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397公顷,耕地面积1213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全队124 户,共343 人。人均年收入2200元。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场第三小学校设在十八队,有学生260 人,为农场集中办学点。
十九队
十九队原为科研站,定名科研站后,取消十九队番号。以后水利队搬至场部,剩余人员组建成为十九队。位于场部南、军普路西侧,距场部17公里处,因土地耕作面积极少,只有150公顷,以饲养奶牛和多种经营为主业。全队42户,人口150 人,其中职工90人。
二十队
位于场部西南23.6公里处。1978年2 月由石玉顺负责组建,为农场二十队至今。土地面积1501公顷,其中耕地413 公顷。多数为低洼地、水泡地、沼泽地。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全队有40户,共104 人,职工60人。人均年收入为2684元。
2000年,农场推出大户承租政策。2000年3 月,刘成斌独立经营二十队。承租期3 年。
二十一队
位于场部东2.1 公里处。1966年3 月由王希清、李畅春负责组建,为农场畜牧队。1969年为十一团二十一连。1972年对外改称光明屯。1977年为农场二十一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034公顷,其中耕地865 公顷。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以水稻、大豆、玉米、小麦为主。全队127 户,共计385 人,其中职工235 人,少数民族6 人。人均年收入1900元。
二十二队
位于场部东偏南19.4公里处。1969年由穆克、袁耀庭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二十二连。1972年对外称朝辉屯。1977年为农场二十二队至今。土地总面积858 公顷,耕地面积654 公顷。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有一定数量大豆、玉米、小麦等。全队53户,143 人,其中职工80人,少数民族10人。人均年收入为2400元。
二十三队
位于场部东南,十三队正东,距场部20公里,在绥滨县境内。1969年3 月由程德富、刘克让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二十三连。1972年对外称义勇屯。1977年为农场二十三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028公顷,耕地面积360 公顷,其他为低洼水泡沼泽。主要种植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等。全队有77户,共247 人,其中职工75人。人均年收入为2895元。
二十四队
位于场部南偏西16.5公里处。1969年由罗德俊、冯宝林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二十四连。1972年对外称风雷屯。1977年为农场二十四队至今。土地面积1128公顷,耕地面积985 公顷。农作物以大豆、玉米、麦类、甜菜为主。全队112 户,279 人,职工204 人,少数民族4 人。人均年收入4567元。
二十五队
位于场部东南23.7公里处的绥滨县境内。1969年3 月由马登云、王庆江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二十五连。1972年对外称爱民屯。1977年为农场二十五队至今。土地面积1037公顷,耕地550公顷,种植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小麦为主。全队112 户,313 人,职工79人,少数民族3人。人均年收入1554元。
二十六队
位于场部以南偏东19公里处。1969年3 月由丁仁堂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二十六连。1972年对外称奋斗屯。1977年为农场二十六队至今。1993年原二十七队撤消,原居民点连同土地划归二十六队管理(二十七队于1978年建队,位于二十六队东2 公里处)。土地总面积2205公顷,耕地面积1652公顷。农作物以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为主。全队共128 户,365人,职工221人。人均年收入2427元。
二十八队
位于场部东南39.3公里处的松花江边,是农场的一块“飞地”,居绥滨县境内,普阳农场南边。该队最早为蜿蜒河水产养殖场的一个渔点,1969年5 月划归农场管理。徐效发为主管领导,为十一团副业二连。1972年对外称军江屯,1977年为农场二十八队至今。土地面积2311公顷,其中耕地84公顷。种植作物主要是大豆。全队85户,226 人,职工101 名。多数职工以打鱼,水上运输为业。农场油料储存库设在这里(水上运油方便),人均年收入为1200元。
二十九队
位于场部东南20.5公里处的绥滨县境内。1974年5 月由范俊亮、蒋树昌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二十九连,对外称长江屯。1977年为农场二十九队至今。全队共78户,185 人,职工90名。土地总面积806 公顷,其中耕地655 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甜菜、水稻等。人均年收入为2352元。
三十队
位于场部东偏南14公里处。1966年4 月由张宏强、迟启业负责组建,为农场水利队。1969年为十一团三十连。1972年对外称长青屯。1977年为农场三十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212公顷,其中耕地875 公顷,以种植水稻、大豆、小麦为主。全队共73户,197 人,职工111 名,少数民族5 人。人均年收入为2800元。
三十一队
位于场部西南19.1公里处,1969年由石玉顺负责组建,为十一团骑兵连。1972年对外称长风屯。1977年为农场三十一队至今。1985年原四十四队取消,归三十一队管理。(四十四队居民点在三十一队南1.5 公里处),土地总面积1227公顷,其中耕地875 公顷。以种植大豆、水稻、玉米、麦类、甜菜等作物为主。全队共112 户,342 人,职工168 名,少数民族2 人,人均年收入为2724元。
三十二队
位于场部南22公里处,1976年2 月由董玉亭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三十二连,对外称纲要屯。1977年为农场三十二队至今。土地总面积980 公顷,其中耕地554 公顷。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甜菜为主。全队43户,126 人,职工98名,人均年收入为2801元。
三十三队
位于场部西南21.1公里处。1976年由王风盈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三十三连,对外称黄河屯。1977年为农场三十三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29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5 公顷。以种植大豆、玉米、甜菜、小麦为主。全队49户,143 人,职工78名,少数民族6 人,人均年收入为2978元。
2000年农场推出大户承租政策,2000年3 月开始王庆春独立经营三十三队。承租期3 年。
三十四队
位于场部西南十三队正西20.9公里处。1976年由涂国有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三十四连,对外称叶林队。1977年为农场三十四队至今。1987年原三十五队和鹿队撤消,归三十四队管理(原三十五队居民点在三十四队西南2 公里处,鹿队在三十四队东2 公里处)。土地总面积101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07.5 公顷,多属低洼易涝地,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水稻为主。全队共81户,239 人,职工118 名,少数民族2 人。人均年收入2900元。
三十六队
位于场部以西偏南10.5公里处。1976年由刘兆仁负责组建,为十一团三十六连,对外称纪军屯。1977年为农场三十六队至今。土地总面积1081公顷,其中耕地517 公顷,多为低洼易涝地,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全队共67户,199 人,职工82名,人均年收入3263元。
三十七队
位于场部西8.5 公里处。1977年8 月由李树恒、夏宝山负责组建,为农场三十七队,对外称创业屯。土地面积643.8 公顷,其中耕地346 公顷。主要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甜菜、水稻为主。全队共42户,116 人,职工80名。人均年收入为2000元。
三十八队、四十一队、四十二队
三十八队位于三十六队西3 公里处,四十一队位于三十一队西北3.5 公里处,四十二队位于三十九队北1.2 公里处,均为1978年建队。由于地势低洼,耕地面积小,没有大型机械,农场工人多已调出,人员少,不成规模,1985年统归集体企业科(后改为联合企业公司)领导。2000年农场进行机构调整,把三十八队归三十六队管理,四十一队归三十一队管理,四十二队归三十九队管理。
三十九队
位于农场西南角,距场部30公里。南面与普阳农场柳北分场接壤。北、西与萝北县莲花乡为临。占地面积6300公顷,2000年有耕地2500公顷,草原3000公顷,是垦区占地面积最大的生产队之一。
建队以来,这里泡沼相连,芦苇丛生,个别高处有天然次生林,史称莲花泡。干旱季节草甸垡子可以勉强行人。丰水年份,水汇集,明泡暗沼连成一片汪洋,是农场开发最晚的地区。随着周边垦荒种植,兴修水利,莲花泡里的明水逐渐退去,地下水位日趋下降,地表逐年裸露。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相当部分的土地达到了可开垦的程度。
1977年2 月由杜一臣负责组建三十九队,同时期在周围还建有四十队、四十一队、四十二队、四十三队、四十四队。1981年大水淹没了这片土地,其他生产队都相继撤离,唯有三十九队保留至今,并逐渐发展壮大。
第一次开发:1977年经上级批准,在莲花泡开荒建点。计划5 年内投资1457万元(当年投资600 万元)建成拥有耕地6240公顷的机械化作业区。1978年在该区正式组建分场(军川农场一分场),下辖5 个生产队,有耕地1310公顷。分场部选址在三十九队。1979年分场开荒增加到2000公顷,并在分场部盖起了办公楼、宿舍楼、职工食堂和车库等建筑。1981年7 月下旬,遭遇特大水灾,所有开垦的土地全部被洪水淹没,经济损失达到1000多万元,莲花泡开发建设被迫停止。
第二次开发: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场总局制定100 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规划。农场认为第二次开发三十九队的时机已经成熟。于1996年10月向上级呈报了《关于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请示》。1996年12月,由于美国英之杰公司提出整体承租三十九队666667公顷耕地和荒地,农场开始撤离本场职工和外引种植户,造成很大损失。后因谈判破裂,外资开发项目无果而终,二次开发任务又落到军川人身上。1997年2 月总局批准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三十九队第二次开发正式启动。总投资为2650万元,其中国家基金拨款420 万元,开发银行贷款1400万元,农场自筹820 万元。资金于1999年7 月前全部到位,各项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经过几年的努力,三十九队部分土地已被开垦成良田,各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成为农场重要的粮牧生产基地。2000年,农场在三十九队开发出2000公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产品已销往日本等国。
科研站
科研站位于场部东北角,与场部连在一起。土地面积196 公顷,职工120 人,农业小区试验基地设在此,是农场一个独立单位,其科研项目及业务指导一直由农业部门直接领导。试验小区配有高级农艺师,专门进行外引品种试种和优良品种繁育工作。其试验项目和科技论文多次受到总局级以上机关表彰。